透视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低效教学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_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内容,历史课堂,低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1—0037—03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观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即所谓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传递书本知识,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而现代教学观则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教学的性质是一种涉及三个维度的对话实践: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学生的自我修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后一种教学观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并努力加以实践。在此基础上,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及其有效性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见诸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障碍等种种复杂的原因,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低效教学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本文试结合自己作为高中历史教研员的听课实践,举例如下:
  
  1、避重就轻,教学的重心游离于教材主体知识之外。
  [课例]一位高三教师在讲授“明朝的建立专制统治的加强”时,大讲特讲明清时期的朝代特征,还列表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比较,结果用去30分钟时间,并且由于整个过程以教师讲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无奈之下,教师只得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讲授第一节的实际内容,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
  在《中国古代史》每一章的开头,教材编写者有意识地对当时的中外历史作了对比,教师在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前适当解释当时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以使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中国历史,无可厚非,但教学时间不宜安排过长。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集中程度是随着时间变化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步集中,10~30分钟内思维状态最佳,最后15分钟思维活动水平又呈逐步下降态势。根据黄金分割定律,45分钟乘以0.618应近28分钟。这与现代心理学和统计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一致的。这28分钟应定位在学生思维水平最高阶段。用最有效的时间干什么?好钢用在刀刃上,这28分钟应当消费在一节课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或许是教师对中外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较为熟悉的缘故,讲起来头头是道,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的史实还缺乏了解,难以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在尚未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的情况下,教师不宜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只能收事倍功半之效。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学情的严重忽视,上课前缺乏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对策: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每节课要做科学的教学设计,即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评价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2、过分依赖多媒体,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能力弱化。
  [课例]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教师使用多媒体,除提供了一节课的知识要点以外,还展示了不少相关的历史地图、人物、遗址等历史图片,但教师对这些历史图片的运用比较单一,对战争爆发的原因、重大战争的过程、人物在事件中的特殊表现等缺乏必要的语言描述,教师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理解不够到位,情感淡漠,未见脱离教材、多媒体的精彩描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抬头率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当前,随着一些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添置,许多教师几乎每节课都用多媒体,很少或者再也不写一个粉笔字。历史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固然能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特别是通过展示历史遗址、人物图片、视频录像材料等,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时空世界。但是,对多媒体依赖强了,教师应该记住的知识和概念,现在就不去用心记了;图片多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少了,教师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历史人物、事件、渲染历史氛围的能力弱了,无法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有血有肉的历史往往被抽象成教条化、过于理性化的结论、知识要点。为了避免讲述的麻烦,有的教师干脆直接将历史人物的简介、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等内容直接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自己看。另外,由于教师在操作多媒体时翻页过快,以及呈现在屏幕上的文字模糊,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录、掌握和理解。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应有的心理、思维、情感等交流产生了障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下降。
  对策:教师尝试每周只上一节使用多媒体的课!
  
  3、过分遵循教科书的编写顺序,对教材的处理机械、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例]在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时,一位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提供的顺序来实施教学。一句“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与先秦相比,秦汉文化具有以下几处特点”作为开场白后即导入了新课,在概述了秦汉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统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四个特点之后,接着具体介绍了秦汉在科技、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等方面的具体成就,直到下课。
  这样处理教材行吗?为什么不先介绍一下秦汉文化的具体成就,然后再引导学生概括出几个秦汉文化的特点呢?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习惯于按照教科书的顺序来开展教学,依赖教科书给定的结论,过分追求学习内容的权威性,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以教科书编写顺序为教学顺序的教学过程,人为地割裂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过程,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在总结史实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的可能性被抹杀,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限制。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思维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形成历史认识过程中的思维空间,首先取决于能否获得足够的历史知识。事实上,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有关朝代的文化成就时,如隋唐时期的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教师遵循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先介绍史实,再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诱导学生概括相应朝代文化的特点,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办法。
  对策:教师要精心备教材,更要精心备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或及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实行变式教学。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一定要将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将是否有利于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
  
  4、不敢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势,不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中所包含的新因素。
  [课例]在讲解“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中的“戚继光抗倭”内容时,教师对教材中提到的“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那时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没有作深入挖掘,没有对倭寇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合情合理的全面分析。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明朝倭寇产生、消失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教师对学 生的能力培养也无从谈起。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等种种原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虽经多次修订,还是无法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在不少历史问题上依然停留在陈旧、过时或片面的观点上。倭寇问题即为一例。事实上,导致明朝倭患愈演愈烈的原因并非教材所说的那么简单,问题的根源恰恰就在于明朝政府推行政策的偏颇,倭患的消失也不只是因为戚继光们的抗倭斗争,正如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在他的新作《国史概要》中所指出的:“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是明朝政府逐步放弃了海禁政策……明世宗去世后,明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化处理折射出教师的阅读面不宽,对最新史学观点陌生,吸收新史学成果不及时。
  对策:教师要与时俱进,多读些新的专业书籍,及时吸收新的史学观点,做到“读以致用”!
  
  5、教学评价意识不强,评价不及时。
  [课例]一位教师在中国古代史“隋唐制度的革新”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对知识要点作了精当的概括,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还不时引入一些典型史料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离下课还剩约三五分钟时,教师讲完了全部内容,最后未作小结,让学生在剩余时间自学,教师既没有让学生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进行课堂测评,或者布置课后作业。
  这是目前部分教师中存在的较为典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做到了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教学手段也日益丰富,有效的师生互动也多了。但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堂进行教学测评或及时布置作业。既然数、理、化的老师们在课后几乎无一例外地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书面作业,且规定必须按时上交,还做到了人人批改,为何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这样做呢?教师轻描淡写地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课后的几个相关作业题(学生手头有参考答案的),效率会高吗?不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批改作业,老师如何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否到位?对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进而反思、改进又从何谈起?
  对策:教师务必将课后的作业设计(或当堂训练)纳入备课视野,对历年来该章节的相关高考试题做到胸中有数。作业布置、批改要及时,一般以做10~15道选择题,1~2道材料题或问答题为宜,或者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学生。
  
  [作者简介]祝旭东,男,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中学高级教师,高中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其他文献
摘 要:教书几十年,我认为对学生的“爱”至关重要。爱自己的学生,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不好的,漂亮的,还是不漂亮的,逗人喜欢的,还是不逗人喜欢的,我们都要用“心”去爱,尽量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用爱心暖人心,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沐浴成长。  关键词:爱心;耐心;关注  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多些宽容、多些爱护、多些关心,要包容学生的不同个性,甚至“缺点”,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基于此,作为老师
摘 要: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工程,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年龄、性格思想等各方面还不成熟,存在着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科学地开展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能够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了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摘要:高中英语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来看,对口语教学也就是“说”不够重视,这也是造成“哑巴英语”的主要问题。“说”是英语应用的基础,无论是听、读还是写,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流利、更准确的用英语去表达。因此,教师要重视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创新实践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口语教
在目前广泛采用的低温制冷循环中,以透平机械为主的逆布雷顿循环制冷机有望能够满足卫星,宇宙飞船等航天器上低冷量,高性能,高效率的特殊要求,成为空间制冷的一种选择,总结了近几年
摘 要:针对数学知识抽象性特点,小学教学过程中将其与小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到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科。教学联系生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在现代化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运用。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入手,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联系;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联合不同生活教育观念,让教学与生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新课改标准颁布后,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教育界的必然趋势。新的教育理念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去应对,在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本文主要对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化的模式展开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化教学  一、 引言  在新时
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倡导“整本书阅读”课程,因为它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和学生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篇章阅读的纠正和弥补。整本书阅读要读经典,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摘 要:当今创新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要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求教师认真对待。本文从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创新的教学理念、贴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等方面,从而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