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这场大变局,中国制造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中国如果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如何实现整体价值链的升级将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前堵后追”之势。面对这场大变局,中国制造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中国如果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如何实现整体价值链的升级将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一、本轮西方国家“再工业化”的实质是实现产业升级
其实,“再工业化”并非是一个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泰·埃兹厄尼提出。詹姆斯·米勒在回顾美国产业演进和1973年产业衰退的基础上,指出,“再工业化”作为一种积极的产业政策选择,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以提升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鉴于日美制造业的竞争格局逆转,美国里根政府提出了恢复制造业地位的主张。罗伊·罗斯维尔和威特·杰格维尔德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结构的转型,主要是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提升产业附加价值。
但从性质来看,当前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向新的产业革命迈进。2008年的金融危机几乎摧毁了美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模式,以透支消费、信贷扩张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为支点的美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危机后的美国经济何去何从?这是奥巴马政府必须解答的难题。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份额不低于1/5,但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美国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建立新的“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
美国“再工业化”,也是全面技术进步的再工业化。奥巴马政府还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比如,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美国不惜重金确保这一竞争优势的实现,虽然美国财政捉襟见肘,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甚至占到了全球份额的33%左右。2012年财政年度美国再次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以尽快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端产业和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梳理,能够看到,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日本未来的重心都是“制造业回归”,并通过政府力推“再工业化”战略,重塑竞争优势。
二、“再工业化”战略将对中国制造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1、再工业化推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组
目前,发达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占据显著优势,例如美国在页岩油气开采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复杂触摸屏技术等领域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主要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随着推动新工业革命先导技术的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高成本国家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未来在制造领域的实力对比将重新向发达国家倾斜。而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产出方面追赶发达国家的速度将较第一个十年显著放慢。这会影响到全球产业的地域布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格局出现大重组。
2、国际产业可能出现“逆转移”对“中国制造”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
所谓“逆转移”,是指由于美国制造业回流可能导致我国承接国外高端制造业转移出现逆转。跨国公司可能将布局在我国的高端制造业产能重新迁回美国。受其影响,它将会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就业造成冲击,延缓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时间。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产能以低端、高能耗为主,在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一旦美国制造业回流引发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很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更为严重。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制造业开始出现积极发展势头,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了40万,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部门首次出现持续性就业增长。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美国本土制造业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大约10年前,美国开始外包器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例如2011年美国著名的户外运动品牌Coleman停止将其便携式冷藏箱外包给中国企业生产,转而在美国堪萨斯州建厂。美国银行柜员机(ATM)巨头NCR公司将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福特汽车在与工会达成新的用工协议后宣布将在美国生产某些汽车零部件。全球最大设备租赁公司美国联合租赁公司计划今年投入支出增加约1/3,增至10亿美元,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建筑以及工业企业以租代买的需求,主要机型为堆高机或挖铲两用机等重型机械。美国卡车、重机引擎制造巨擘康明斯今年资本投入增幅也拟提高至两年前的两倍以上。轮胎和食品供应集团(Carlisle Companies)计划在美国建立2座新厂房,以便将轮胎产能由中国大陆移回美国。
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资本输出地,但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有序推进,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流出将逐渐逆转,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且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使得中国吸引全球制造业资本趋缓。
3、贸易摩擦将加剧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竞争压力
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是增加出口、平衡贸易,恢复制造业竞争力。奥巴马政府提出“出口推动型”增长,所制定的一系列增强出口竞争力的举措,势必会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产生重大挑战,一些曾经对美出口的中高端制造业产品对美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波士顿顾问公司估计,美国制造业回流将使美国除石油之外的商品贸易逆差大幅缩减,由2010年的3600亿美元缩减至2600亿美元左右。在欧美的贸易保护策略下,我国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贸易摩擦会继续加剧。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前堵后追”之势。面对这场大变局,中国制造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中国如果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如何实现整体价值链的升级将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一、本轮西方国家“再工业化”的实质是实现产业升级
其实,“再工业化”并非是一个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泰·埃兹厄尼提出。詹姆斯·米勒在回顾美国产业演进和1973年产业衰退的基础上,指出,“再工业化”作为一种积极的产业政策选择,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以提升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鉴于日美制造业的竞争格局逆转,美国里根政府提出了恢复制造业地位的主张。罗伊·罗斯维尔和威特·杰格维尔德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结构的转型,主要是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提升产业附加价值。
但从性质来看,当前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向新的产业革命迈进。2008年的金融危机几乎摧毁了美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模式,以透支消费、信贷扩张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为支点的美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危机后的美国经济何去何从?这是奥巴马政府必须解答的难题。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份额不低于1/5,但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美国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建立新的“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
美国“再工业化”,也是全面技术进步的再工业化。奥巴马政府还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比如,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美国不惜重金确保这一竞争优势的实现,虽然美国财政捉襟见肘,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甚至占到了全球份额的33%左右。2012年财政年度美国再次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以尽快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端产业和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梳理,能够看到,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日本未来的重心都是“制造业回归”,并通过政府力推“再工业化”战略,重塑竞争优势。
二、“再工业化”战略将对中国制造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1、再工业化推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组
目前,发达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占据显著优势,例如美国在页岩油气开采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复杂触摸屏技术等领域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主要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随着推动新工业革命先导技术的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高成本国家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未来在制造领域的实力对比将重新向发达国家倾斜。而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产出方面追赶发达国家的速度将较第一个十年显著放慢。这会影响到全球产业的地域布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格局出现大重组。
2、国际产业可能出现“逆转移”对“中国制造”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
所谓“逆转移”,是指由于美国制造业回流可能导致我国承接国外高端制造业转移出现逆转。跨国公司可能将布局在我国的高端制造业产能重新迁回美国。受其影响,它将会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就业造成冲击,延缓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时间。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产能以低端、高能耗为主,在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一旦美国制造业回流引发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很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更为严重。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制造业开始出现积极发展势头,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了40万,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部门首次出现持续性就业增长。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美国本土制造业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大约10年前,美国开始外包器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例如2011年美国著名的户外运动品牌Coleman停止将其便携式冷藏箱外包给中国企业生产,转而在美国堪萨斯州建厂。美国银行柜员机(ATM)巨头NCR公司将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福特汽车在与工会达成新的用工协议后宣布将在美国生产某些汽车零部件。全球最大设备租赁公司美国联合租赁公司计划今年投入支出增加约1/3,增至10亿美元,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建筑以及工业企业以租代买的需求,主要机型为堆高机或挖铲两用机等重型机械。美国卡车、重机引擎制造巨擘康明斯今年资本投入增幅也拟提高至两年前的两倍以上。轮胎和食品供应集团(Carlisle Companies)计划在美国建立2座新厂房,以便将轮胎产能由中国大陆移回美国。
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资本输出地,但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有序推进,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流出将逐渐逆转,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且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使得中国吸引全球制造业资本趋缓。
3、贸易摩擦将加剧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竞争压力
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是增加出口、平衡贸易,恢复制造业竞争力。奥巴马政府提出“出口推动型”增长,所制定的一系列增强出口竞争力的举措,势必会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产生重大挑战,一些曾经对美出口的中高端制造业产品对美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波士顿顾问公司估计,美国制造业回流将使美国除石油之外的商品贸易逆差大幅缩减,由2010年的3600亿美元缩减至2600亿美元左右。在欧美的贸易保护策略下,我国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贸易摩擦会继续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