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方方面面都有了巨大的飞跃。我国城市化的脚步在加快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不断向前推进中小型户型一直是我国居民主要选择的楼房建筑,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开展建筑绿色节能设计能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社区;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前言
这是一个科技化信息化的产业领域都在涌现的时代。各种节能创新理念都在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中小型社区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中小型社区绿色建筑建筑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
1.中小型社区公建绿色建筑造型设计研究的意义
从上世纪末开始类文明开始向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建筑以生态学为特征,其造型设计有别于传统,属于生态美学的生态建筑范畴。它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和内涵,对它的研究在建筑学和美学中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绿色建筑造型设计有相当难度和挑战性。在绿色建筑中首先实施的是被动式节能措施,即通过建筑自身的结构、材料等设计来实现节能。其造型设计须科学地利用气、风、水、光、土地、植物等自然因子,使设计超出传统建筑学意义上的功能和视觉感受,上升到健康、舒适、长久、妥善利用资源等生态美学观念。回顾绿色建筑发展简况,以生态建筑、生态美学、开放建筑理论、绿色人文、造型设计原理等作为理论基础,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中,绿色建筑造型设计已成为造型艺术的重要内容。基于此认识对自然因子的处理和利用在绿色建筑造型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设计师必须掌握其特性,科学而充分地运用于设计之中;绿色建筑的造型设计所使用的元素已超出视觉艺术造型基本要素,不限于制造视觉美感和塑造空间;,绿色建筑之美建立在生态哲学、伦理学基础上,取决于人类智慧利用自然的认识,因此它是堪与自然之美相提并论的人造之美。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实践,对建筑的认识更加完整了。
2.大型公建和中小型社区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型公建和政府投资公益性中小型建筑所获绿色建筑标识数量少且星级低。截止2012年9月,全国已评出556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在已经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中,从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公共建筑的数量为250,所占的比例为45%;居住建筑的数量为306,所占的比例为55%。公共建筑中,大型公建的数量为23,所占的比例为4%;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的数量为36,所占的比例为6%;其它公建的数量为191,所占的比例为34%。住宅建筑中,保障性住房的数量为3,所占的比例为1%;其它居建的数量为303,所占的比例为55%。为进一步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的管理,建设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和审计署等五部委于 1 月 5 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进行公共建筑工程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遵循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要以人为本,立足国情,弘扬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鼓励自主创新。要确保建筑全寿命使用周期内的可靠与安全,注重投资效益、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阶段的建设标准体系。完善项目决策依据。总结国内外公共建筑建设经验,按照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要求,公共建筑工程要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指标方面起到社会示范作用,并适时修订完善标准。新建公共中小型社区建筑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把能耗标准作为建设中小型社区公共建筑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建筑的建设。新建公共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有关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建设单位要按照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建成后应经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凡达不到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3.加强中小型社区公建绿色建筑造型设计手段
3.1政府加大对中小型社区共建绿色建筑的资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公共服务以及社区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推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的扩张与发展,此类建筑的资源消耗量势必增加。通过引导保障性住房和政府办公建筑、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等公益性行业发展绿色建筑,不仅能为公众创造方便、舒适和安逸的生活环境,也能使绿色建筑平民化,因此,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在节能减排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方面有其自身独有的优势,推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是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大事,同時由于其所具有的巨大社会效益,吸引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的普遍关注,将切实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对于大型公建和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因其使用功能、性质单一,责任主体、考核对象明确,因此便于从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到设计、施工指导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同时,由于其建设管理方式与项目运行程序有着直接的关系,便于对责任主体进行考核。
3.2做好中小型建筑的能源规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生活热水能耗在大城市中也逐渐加大。推广节能灯和节能家电对降低住宅电耗有重要作用;改进建筑设计、降低夏季空调能耗,也可以使住宅电耗减少3 度/(年#m2)~ 8 度/(年#m2),及时开发和推广高效的生活用水装置,可避免由于生活热水需要量的不断增长所导致的住宅能耗的增加。从普通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性质综合分析来看,其照明和电器消耗能源更大。改善建筑设计可降低空调和照明能耗,推广节能灯具及其他用电设备可减少电耗,这两项措施应能使此类建筑能耗降低30% ~ 40%。大型公共建筑中,空调用电占50% ~60%,照明用电占25%~ 35%,其余为电梯和办公电器设备用电。在当前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产生创新性突破,也可以使这部分的电耗降到目前的50%以上建筑物能源规划是指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影响,从物理环境(能效比、能源利用效率等)、工程环境(可靠性、环境影响等)、经济环境(初投资、运行费用)三个方面对建筑物供能方式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分析,从而得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现在建筑物能源供应方式很多,选取最适合的建筑物能源供应方式就成为一个很重要,也亟需早日解决的问题。当前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是可以重复利用、可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2000 年,我国建筑用能源消耗共计3.56 亿t 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7.8%。除了照明、电器外,可再生能源应逐渐成为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等建筑用能的首选。用太阳能产生热水也是可再生能源用于建筑用能的重要体现,这方面产业我国已初具规模。到2000 年年底,全国从事太阳热水器研制、生产、销售和安装服务的企业有1 000 多家,年生产量达610 万m2,产值超过60 亿元;全国太阳热水器拥有量达2 600 万m2,居世界第一位。当前这方面的研究热点是开发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结束语
近几年,我们的自然资源已经受到了很多损害,所以加强中小型社区的绿色节能建筑很有必要。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可持续以及绿色发展,更好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袁永东,亢燕铭.不同布局建筑周围的气流场及附加节能率[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02)
[2]李峥嵘,李星,李鹏.建筑组团方式对高密高层居住建筑立面太阳能热利用影响分析[J].建筑节能.2011(03)
[3]张津奕,刘军,刘祖玲,曹宇.绿色建筑的探究与实践——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设计[J].建筑学报.2011(03)
关键词:中小型社区;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前言
这是一个科技化信息化的产业领域都在涌现的时代。各种节能创新理念都在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中小型社区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中小型社区绿色建筑建筑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
1.中小型社区公建绿色建筑造型设计研究的意义
从上世纪末开始类文明开始向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建筑以生态学为特征,其造型设计有别于传统,属于生态美学的生态建筑范畴。它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和内涵,对它的研究在建筑学和美学中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绿色建筑造型设计有相当难度和挑战性。在绿色建筑中首先实施的是被动式节能措施,即通过建筑自身的结构、材料等设计来实现节能。其造型设计须科学地利用气、风、水、光、土地、植物等自然因子,使设计超出传统建筑学意义上的功能和视觉感受,上升到健康、舒适、长久、妥善利用资源等生态美学观念。回顾绿色建筑发展简况,以生态建筑、生态美学、开放建筑理论、绿色人文、造型设计原理等作为理论基础,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中,绿色建筑造型设计已成为造型艺术的重要内容。基于此认识对自然因子的处理和利用在绿色建筑造型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设计师必须掌握其特性,科学而充分地运用于设计之中;绿色建筑的造型设计所使用的元素已超出视觉艺术造型基本要素,不限于制造视觉美感和塑造空间;,绿色建筑之美建立在生态哲学、伦理学基础上,取决于人类智慧利用自然的认识,因此它是堪与自然之美相提并论的人造之美。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实践,对建筑的认识更加完整了。
2.大型公建和中小型社区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型公建和政府投资公益性中小型建筑所获绿色建筑标识数量少且星级低。截止2012年9月,全国已评出556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在已经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中,从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公共建筑的数量为250,所占的比例为45%;居住建筑的数量为306,所占的比例为55%。公共建筑中,大型公建的数量为23,所占的比例为4%;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的数量为36,所占的比例为6%;其它公建的数量为191,所占的比例为34%。住宅建筑中,保障性住房的数量为3,所占的比例为1%;其它居建的数量为303,所占的比例为55%。为进一步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的管理,建设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和审计署等五部委于 1 月 5 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进行公共建筑工程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遵循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要以人为本,立足国情,弘扬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鼓励自主创新。要确保建筑全寿命使用周期内的可靠与安全,注重投资效益、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阶段的建设标准体系。完善项目决策依据。总结国内外公共建筑建设经验,按照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要求,公共建筑工程要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指标方面起到社会示范作用,并适时修订完善标准。新建公共中小型社区建筑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把能耗标准作为建设中小型社区公共建筑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建筑的建设。新建公共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有关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建设单位要按照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建成后应经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凡达不到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3.加强中小型社区公建绿色建筑造型设计手段
3.1政府加大对中小型社区共建绿色建筑的资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公共服务以及社区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推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的扩张与发展,此类建筑的资源消耗量势必增加。通过引导保障性住房和政府办公建筑、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等公益性行业发展绿色建筑,不仅能为公众创造方便、舒适和安逸的生活环境,也能使绿色建筑平民化,因此,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在节能减排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方面有其自身独有的优势,推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是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大事,同時由于其所具有的巨大社会效益,吸引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的普遍关注,将切实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对于大型公建和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因其使用功能、性质单一,责任主体、考核对象明确,因此便于从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到设计、施工指导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同时,由于其建设管理方式与项目运行程序有着直接的关系,便于对责任主体进行考核。
3.2做好中小型建筑的能源规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生活热水能耗在大城市中也逐渐加大。推广节能灯和节能家电对降低住宅电耗有重要作用;改进建筑设计、降低夏季空调能耗,也可以使住宅电耗减少3 度/(年#m2)~ 8 度/(年#m2),及时开发和推广高效的生活用水装置,可避免由于生活热水需要量的不断增长所导致的住宅能耗的增加。从普通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性质综合分析来看,其照明和电器消耗能源更大。改善建筑设计可降低空调和照明能耗,推广节能灯具及其他用电设备可减少电耗,这两项措施应能使此类建筑能耗降低30% ~ 40%。大型公共建筑中,空调用电占50% ~60%,照明用电占25%~ 35%,其余为电梯和办公电器设备用电。在当前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产生创新性突破,也可以使这部分的电耗降到目前的50%以上建筑物能源规划是指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影响,从物理环境(能效比、能源利用效率等)、工程环境(可靠性、环境影响等)、经济环境(初投资、运行费用)三个方面对建筑物供能方式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分析,从而得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现在建筑物能源供应方式很多,选取最适合的建筑物能源供应方式就成为一个很重要,也亟需早日解决的问题。当前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是可以重复利用、可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2000 年,我国建筑用能源消耗共计3.56 亿t 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7.8%。除了照明、电器外,可再生能源应逐渐成为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等建筑用能的首选。用太阳能产生热水也是可再生能源用于建筑用能的重要体现,这方面产业我国已初具规模。到2000 年年底,全国从事太阳热水器研制、生产、销售和安装服务的企业有1 000 多家,年生产量达610 万m2,产值超过60 亿元;全国太阳热水器拥有量达2 600 万m2,居世界第一位。当前这方面的研究热点是开发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结束语
近几年,我们的自然资源已经受到了很多损害,所以加强中小型社区的绿色节能建筑很有必要。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可持续以及绿色发展,更好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袁永东,亢燕铭.不同布局建筑周围的气流场及附加节能率[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02)
[2]李峥嵘,李星,李鹏.建筑组团方式对高密高层居住建筑立面太阳能热利用影响分析[J].建筑节能.2011(03)
[3]张津奕,刘军,刘祖玲,曹宇.绿色建筑的探究与实践——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设计[J].建筑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