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故乡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wen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房子
  接到老家亲人打来的电话,说是老家在搞农村空心房的整治,我家的几间老房子可能要拆除了。放下电话,我的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酸楚。
  老村子和其他客家人聚居区一样都建有高高的围屋,由于是清一色的张姓,就叫张屋围。这里的人们就依靠着桃江,依靠着大山,世世代代过着平凡的日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一场洪水无情地冲毁了那座围屋,古老的围屋就此消失了,如今剩下的只是断壁残垣孤独地伫立在江边。洪水过后,人们就从江边搬迁到山脚下,重新开基建房,开始了新的生活。
  老房子共有一排五间,是分了两次建造的。第一次建造了三间房子,是我祖母手里建造的,当时父亲大学毕业后还在外地工作。
  建造这几间房子的确不容易。那时的新宅地还是一片荒坡,建房开基要平整一座小山坡,在没有挖掘机的那个年代绝非易事。祖母带着母亲、姑姑,她们就是靠自己勤劳的手与柔弱的双肩,披荆斩棘,平整坡地,像燕子筑巢一样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那时候,她们白天在生产队出工挣工分,晚上做建房子用的泥砖,或是利用劳动的间隙上山砍伐木料。为了节省资金,祖母她们和村里人交换劳力。就是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乡亲们同舟共济,互帮互助,历经千辛万苦,三间新房终于建成了。
  父亲调回老家的县城工作,又建造了另外两间新房。就这样历时数年,一排五间的砖瓦房完全竣工。这几间房子在当时虽然不属于豪华大宅,但是也算是父辈们白手起家的象征,值得乡亲们敬佩的。
  老房子的门前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种着几棵桂花树,每当桂花开了的时候,浓郁的香味弥漫在院子的每一个角落;攀爬在厨房楼顶的三角梅依然开得喜人,花瓣随着柔柔的夏风悄然飘落……
  老房子的旁边还有一个枣园,种植着几棵枣树,据说都是陕北枣的种类,那是父亲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带回家亲手种下的。这些枣树有两种,一种是个儿大,核小,叫木枣;另一种则是浑圆的,个儿小,但味特甜,就叫圆枣。母亲在枣树下开辟的一块菜地,种着不少时令蔬菜。
  紧靠老房子还有一个猪舍,祖母养了几头猪。常常记得漆黑的夜晚,祖母一手持着马灯,一手提着泔水桶步履蹒跚地到后院的猪舍给猪儿打夜食。在村里,我们家养的猪是最肥最壮也是最快出栏的。
  夏天来了,我们喜欢在院子里赏月,喜欢在桂花树下听祖母讲故事。祖母对我们说,月亮里住着一个很美丽的嫦娥,在月光如水的夜里会向人间撒桂花……院子里那棵桂花树是不是嫦娥仙子撒下的,我不得而知——我只是沉浸在祖母描绘的神话世界里。那个时候,伴着虫子的鸣叫,闻着桂花的香味,以及枣树特有的气息,惬意极了。夏夜的场景就这样深深地烙在童年的记忆里了。
  后来,祖母和父亲相继离开了人世,在我的心里留下永远的伤痛,从此以后,老房子失去了昔日的欢笑与热闹。时过境迁,我们也离开了乡村,在喧嚣的城市购置了新房,蜗居在城市的角落。老房子就留守在了乡村,落寞地伴随着夕阳的影子,寂静地躺在故乡的怀抱里。我曾经想过逃离纷扰的城市,回到老家去,静静地和老房子相依相守,养上一群鸡鸭,种上几畦菜地,过着陶渊明的田园般的生活。然而这种无法实现的念想就像飘忽不定的梦一样,随着岁月的流淌消失在时光的河流里。
  我是一个恋旧的人,在我的潜意识里,老房子就是我留在乡村沃土里的根。如果有一天老房子真的轰然倒塌了,那么剩下的只是保存在内心深处一份最真实的记忆。但是,我也知道,没有一所房子不会老去,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就像人一样,在年轮的重复中终究会老去的。老,是房子不可抗拒的方向与归宿。直到有一天,老房子和人一样都将从这个世界消失,而留下的只是后人绵绵的怀想。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老房子里曾经留下过的一份欢愉,或许还有一份伤痛,这些将成为最珍贵的过往,尘封在歲月的履痕里。
  如今,历经世事变迁的老房子也渐渐变得斑驳陆离,像一个掉光了牙齿的耄耋老人,脸上刻满经年的皱纹,身躯爬满岁月留下的痕迹。不过,保留更多的则是沉静、沧桑与古朴。
  蓦然回首,老房子还在故乡炊烟的缭绕中,在青山绿水之间,依然散发着家的温情与馨香,氤氲着乡村独特的芬芳。顾影流连,人烟依旧,雨落青瓦,前尘如梦。其实,老房子就是那一抹浓浓的乡愁,连接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当然,还有那些久远的故事,还在滚滚红尘里延续着……
  古樟树
  老家村口有一棵古樟树,据说这棵樟树是村子的开山先祖们栽下的,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历经了岁月沧桑的古樟树静静地挺立在村口,古樟的树干硕大无比,树叶遮天蔽日,恰似一柄巨伞直插云天。村里的老人们常说,这棵树是村里老祖先的化身,是风水树,它见证了这个古老村落苦难的历史。数百年前,村子的祖先们为避战乱,从遥远的北方中原地区一路迁徙来到南方,来到了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古樟树下是一条通往山外的崎岖不平的山路,是县城连接邻县的唯一要道。自古以来南来北往的商贾肩挑货物踏着晨雾薄暮,人们为了生计行色匆匆地游走于这条山道,游走于岁月与时光的边沿。古樟树下那几块人们用来歇脚打尖的石凳,早已被时光浸染成油黑乌亮了,刻满了岁月留下的印痕。
  乡村的早晨很静,经过浓雾晨露浸润的古樟树分外清新,叶片儿闪烁着一串串生命的绿色。古樟树下有一口古井,井沿是用几块麻条石砌成的,已经被岁月打磨得不成样子了。从晨光微曦到暮色降临,前来古井取水的人们络绎不绝,嗒嗒的脚步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肩膀上挑着的水桶晃晃悠悠的,清清的井水映照着岁月轮回的影子。家家户户开始做早饭了,炊烟的味道伴随着饭菜的香味弥漫着整个村子。
  太阳渐渐升高了,树叶在沉闷中呆立不动,知了开始在树上叫个不停。这个时候古樟树下往往是孩子们的天下,跳屋子、丢沙包、捉迷藏……这些原生态的乡间孩童游戏是那么的有趣。孩子们在古樟树下玩乐着等待出工干活归来的父母,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子女多,父母们是无暇顾及的,孩子们只有自己寻找乐子。收工的人们往往是不直接回家的,男人喜欢蹲在古樟树下纳凉,嘴里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大黄狗伸出舌头卧在主人的脚下,老母鸡咯哒咯哒叫着走个不停;妇人们便是搂着在膝前撒娇的儿女,一边开心地聊一些永不厌烦的话题……   古樟树下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当时还是一个热闹的小集市,卖冰棍的、磨剪刀的、敲米糖的、补锅匠、剃头匠、修伞匠那些走乡人都喜欢聚集在那方浓荫之下,这里变成了他们最佳的生意场所。
  夏夜是很迷人的,苍穹之下月光如水。人们喜欢在古樟树下纳凉,几只低飞的萤火虫伴着一阵又一阵蛙鸣虫吟,给静谧的乡村夏夜平添了几分热闹。古樟树下的石凳上挤满了纳凉的男女老少,老人们搬来自家的竹床竹椅,一手摇着棕扇,一手捏着小茶壶,说起一茬又一茬那些远去的往事。孩子们在星光下捉迷藏,或是侧耳聆听大人们聊天,似懂非懂听到起劲处跟着傻笑一番。
  在古樟树下见得最多的就是来往匆匆的过客,也就是在这个小山村里可以感受到一片浓浓的人间真情。由于交通不便,山民们的出行主要靠的是两条腿丈量着那条崎岖不平的山路。逢上县城的集日,人们挑着诸如野物、笋干、香菇等山货一早去,又挑着换购回的生活用品,沉甸甸的去又沉甸甸的回。过往的人总会在古樟树下歇歇脚,喝上几口甘甜的井水。古樟树下也不知演绎过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歇脚的过客掉了钱袋被村子里的人拾取了就原物奉还,过客生病了村子里的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照顾……
  古樟树,故乡一道亮丽的原风景,就这样定格在我记忆中。但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便是吾乡!
  晒谷场
  乡村每个村落都有一个晒谷场。夏收秋收季节,农民们在晒谷场上打场,晾晒稻谷,晒谷场成为了一个乡村必不可少的场所。
  那时农村还没有实行承包责任制,晒谷场是生产队集体所有的。晒谷场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旁边有一排平房,那是生产队的保管室以及粮食仓库。
  夏收、秋收是乡下人家最繁忙的季节,这也是晒谷场最为热闹的地方。人们在晒谷场晾晒丰收的稻谷,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老人们负责翻晒稻谷,时不时还要忙着驱赶鸡鸭,避免它们趁机来偷吃。闲暇之余,老人们就会守在保管室门前的苦楝树的树荫下,没完没了聊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
  夏天的雨伴随着天边飘来一团乌云说来就来,人们急忙丢下手中的饭碗,手忙脚乱地跑去抢收稻谷,整个晒谷场乱成一团。一阵暴雨“劈里啪啦”朝人们劈头盖脸地砸来,把晒谷场上的稻谷淋个透湿。等把稻谷收拾停当,整个人也累得喘不过气来了,艳阳又不知什么时候从天空冒出来了,又毒辣辣地照射大地,青蛙不失时机地呱呱叫起来了,那边人们还在气急败坏地抱怨老天爷做事不公。
  秋收之后,晒谷场上堆满了人们冬藏的稻草料——那是牛儿冬天的干粮。晒谷场旁边是生产队当年育种子废弃了的温房,这也是孩子们最好的游乐场所。秋夜,月光如水,我们在草堆上、温房边玩捉迷藏,把稻草弄得七零八落,招来的又是大人的一阵斥责。
  那时候的晒谷场上除了是农事场所,还被人们戏称为“露天电影院”。因为那时候县里的电影院会定期派出放映队下乡放电影,那一部部影片伴随人们度过了那个难忘的岁月,丰富了人们单调的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们承包了土地,原来生产队的农具、耕牛分给了农家。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偌大的晒谷场也被“瓜分”得支离破碎。被“瓜分”的晒谷场担负着依然为村民们晾晒稻谷的重任,晒谷场上还是经常会演繹着乡亲们互相帮助的一幕,成为乡村最美丽的风情。
  若干年以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有的离开了乡村,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城里发展去了。而晒谷场呢,昔日热闹的晒谷场呢?则慢慢荒废了,长满了各种杂草,曾经平整的水泥地面也变得坑坑洼洼了,一派凄凉颓废的景象。
  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加强了空心村的改造,村里统一规划在晒谷场建起了农民新村,一栋栋的新居拔地而起。人们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晒谷场了,再也找不回当初故乡的影子了,晒谷场成为一种记忆的名称了。
  水 车
  水车静静地伫立在村东头的小河边。水车早已不再旋转,硕大的车盘变成了黑褐色,斑驳不堪,像一位掉光了牙齿的老人,在风中瑟瑟着枯瘦的身子,默数着生命里的黄昏。
  从我记事起,水车就已经存在。那时有一首歌叫《北国之春》,“棣棠丛丛,朝雾蒙蒙,水车小屋静,传来阵阵儿歌声……”每每听到这首歌,心里总是浮想联翩。而水车的旁边真的有一座小木屋,里面住着看水车的林生大爹。小时候,我们就喜欢到小木屋去,林生大爹会给我们讲“七侠五义”“三国演义”一类的故事。他还会变戏法一样给我们一些他都舍不得吃的糖果饼干,塞到我们的怀里,他则眯着眼睛朝我们乐呵呵地笑。
  小木屋也算是当时人们的休闲中心,在附近庄稼地里干活的村民也喜欢到小木屋里聊天拉家常。记忆中,小木屋里的火炉上架着的铜壶永远冒着咝咝的热气,永远充满着欢声笑语……
  每天,水车吱悠吱悠转个不停,清清的河水在水车的旋转中,从轮回的车盘流出,然后哗哗地流向小溪,流进稻田,流进庄稼人的心田里……夕阳西下,村子的炊烟开始升起来了,袅袅地飘向远方的群山。炊烟的味道牵引着牧童归家的心,暮归的老牛迈着稳健的步伐,依旧甩着它长长的尾巴,从水车旁边经过,后面跟着的小牛不时发出欢快的哼叫。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春天来了,细雨如烟,小河两岸的榉树爆出了嫩芽,开出了淡黄色的小花,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儿。岸边的沙滩上栖息的是正在梳理羽毛的鸭子,它们的脚蹼踩着松软的沙滩,不时扇动双翅,发出“嘎嘎”的欢叫。田野里一垄垄的油菜花盛开了,金黄金黄的一片,招来了飞舞的蜂蝶,到处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春的气息。河水依偎着水车,河水静静地流着,河底的卵石一目了然,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水车是杂木材料做成的,直径有五六米许,车盘上拴着几十个盛水的竹筒,像一个偌大的磨盘。水车开始转动了,车盘沉入河水,拴在车盘的竹筒装满了水,水车盘的圆轮旋转起来,负重的轴心自然而然地发出咿呀的声响。盛满水的那些竹筒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装满水的竹筒转到最高点的时候,清清的水滴从半空抛洒出来,仿佛万斛珍珠撒向大地。竹筒口正好对着水车上的水槽倾倒下来。此时,水流便瀑布般地向地面的水渠倾泻而下,流向远方,伴随着发出的是轰隆隆的巨响,令人叹为观止!
  早晨的小河往往是女人们的天下。水车旁边的青石板上挤满了人,洗衣的村姑挎着洗衣的木桶踏着轻盈的步子,她们挥舞手中浣衣的棒槌在啪啪脆响。三个女人一出戏,谁家的闺女找了个城里的后生,谁家俩口子昨晚吵架了……家长里短、奇闻轶事,聊个没完没了,整条小河都是嘻嘻哈哈、热热闹闹的,只有水车在静静地听着。
  秋夜,月光如水,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漾起月光的点点碎影,映衬着古老的水车。岸边,一对青年男女相依相偎,在喁喁私语。河面上泛着鱼鳞般的微光,几只青蛙害羞地跳进河里,静静的河面漾起了阵阵涟漪,惊起了老榉树上的鸟雀……
  水车是江南水乡一个古朴的缩影、一幅壮美的画卷、一首质朴的歌谣。水车在不知疲倦地旋转,从遥远的年代延续下来,历经了岁月的轮回,世事的沧桑。古老的水车已经融入了我的乡村,融入在我的血脉,还有我的记忆。它记录着客家人一部厚重的历史,因为水车的背后就是一个乡村的背影。
  如今,水车依旧,但不复转动,依然坚守在故乡的小河畔,仿佛还在孤独地唱着那首不朽的歌,而那歌声只化作我的乡村情愫里的一声叹息罢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吉林工师在美术学(师范)专业根据学生的专业学识技能和学科方向学习的要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系统中将书法纳入进来。针对目前美术学(师范)专业书法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相对独立、教学方法陈旧、学时较少、受网络负面影响大、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通过拓展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加强书法校本教材建设,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等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
摘 要:基于传统的前轴前驱乘用车,通过嫁接混合动力技术,可以使车辆在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和通过性方面有大幅度的改善。本文论述了混合动力乘用车的设计方案,并通过仿真计算预测了设计效果,并提出了扩展研究设想。  关键词:四驱;混合动力;乘用车;设计  中图分类号:TK-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5)04-0016-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
仲夏之初,我接获友朋邀约,去了趟花东纵谷。踏出花莲火车站,直见袅绕云雾的中央山脉,视觉清凉,但袭来的却是热气。朋友P在东华大学念书,抱怨每年中暑不消说,艳阳把人身上的皮都一一脱下。花莲真的太热了。  前来接送的出租车司机,见我满身大汗,说:“夏天来我们花莲,就要喝上一杯洛神花茶,消暑气。”我二话不讲,岔出行程,立即要司机推荐一间茶店。想身上的余温,都让洛神花茶涤净。  我一口气喝光洛神花茶,酸甜合
如何看待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对此,Museum Development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Building Boom一书从朴素而平实的视角回应了国际学界对于中国博物馆发展议题的争论。其共有26篇论文(含前言和结语),分别由25位中外专家完成,无论编者或是作者均为当今最活跃的博物馆研究者、领导者,于东西半球并置的比较框架中,提出了全球博物馆研究视阈下的中国方案。
据瑞典每日新闻网近日报道,为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气污染,瑞典将进一步降低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基准值,同时提高汽车二氧化碳排放税。该措施涉及部分轿车、轻型巴士和轻型卡车,居民税费支出将增加。  根据公布的方案,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基准值由此前的每公里117克降至111克,超出部分税费上涨10%。以重量计税车辆的排放税也同时上调,其中柴油汽车上涨11%,其他汽车上涨14%。
2014年11月4日,发改委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与2011年发布的目录相比,此次修订稿大幅缩减了限制类条目,从79条减少到了35条。主要取消了钢铁、乙烯、炼油、造纸、煤化工设备、汽车电子、名优白酒、支线铁路、地铁、土地成片开发等领域的外资限制。进一步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合资、合作”条目数从43条减少到11条,“中方控股”条目数从44条减少到32条。  在本次修
物质文明,加上爸爸妈妈的呼唤,我回家住了一年多了。冬天还没过完,就匆匆忙忙地赶回墨脱的部落。一个老乡亲说墨脱病得很厉害,以至于整个部落都滞留在黑海附近。那天早上,我终于到达墨脱的床边。那位酋长苍老了许多。去年的刀伤,至今还没有痊愈,急需一个医生来取代女巫密窝拉的巫术。  “你回来得正好,”墨脱招呼我说,“我成天地都在想望你。现在我还不能死。虽然老了,族人还需要我。儿子尼古拉根本不是做头头的材料,整
如果说,在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看见侯孝贤的跨境与普世的少年日常,那张作骥《醉·生梦死》则继续把侯孝贤那些江湖气像熄不了的烟蒂般潇洒地化为血气方刚的执拗。而独立存在于镜头之间的黑幕,也断断续续地接近二十年。  张作骥从不否认曾获得侯孝贤的启发,无论在影像风格还是拍戏的节奏上。长镜头与固定镜框的特色,非职业演员的大量使用与即兴拍摄,于1996年第一部长片《忠仔》里实践得最为彻底,青少年焦躁的情绪与被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据我认识的几个可以信赖的人说,他从小就这样。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也许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订购了一条船。  他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木特制,牢固得可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突然间是想去
不管是哪次旅行,最大的收获,总是一起同行的伙伴们。他们每个人都是,比风景本身更耐看的风景。  比如家立。  家立是我见过,少数真正率真、善良,拥有极大值热情,且凡事先替所有人着想、最后才想到自己的那种人。  福建九日,关于家立,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是,有一天同桌吃饭,菜偏辣,点了一大瓶可乐,大家空杯就倒,我看到家立快喝完了,问要不要替他倒?家立笑一笑,用一种不对他人带有任何道德评判的口吻,柔软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