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椋鸟的隐秘生活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UIZH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椋鸟复杂而隐秘的生活,或许有助于科学家预测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生命的生存情况。
  
  迫不得已做“保姆”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有着十分多样的生态环境,除了酷热难耐的沙漠和枝繁叶茂的雨林,还有野生动物繁多的热带大草原。不过,大部分的非洲大草原其实是草原和林地的混合地,这种交错分布的特点为小动物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包括很多种鸟类。在非洲,椋鸟的种类尤其繁多,你可以看到它们活跃地穿梭于茂密的森林,或者悠闲地停在水牛的背上。非洲椋鸟的群居生活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每一种都独具特色。非洲椋鸟为科学家研究生物的合作习性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在目前世界上的约110种椋鸟中,有45种是非洲独有的,其中又有约40%是所谓的“合作哺育者”。非洲栗头丽椋鸟就是一种典型的“合作哺育者”。这种社会性鸟类通常会组成一个大家庭,在同一棵树上筑巢生活,共同占领着一大块活动领地。从亲缘关系上来说,它们的家庭成员中包括父母、继父母、兄弟姐妹、叔叔阿姨以及侄儿侄女,可多达30个成员,如此庞大的规模在鸟类家族中算是非常罕见了。
  不过,在一个大家庭里,最多只能有6对夫妇,这就意味着这个大家庭的有些成员必须保持单身,放弃自己的生育权,并承担起“保姆”的职责,以帮助那些夫妇哺育后代。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往往还不止一个“保姆”,有时几对夫妇共同享用一大群“保姆”。所有成员看起来都能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上,雄性椋鸟更喜欢居家生活,而雌性椋鸟则显得有些飘忽不定,它们容易离家出走,从而使椋鸟家庭变成父系家庭。
  那么,对于那些没有后代的椋鸟,这种合作是它们心甘情愿的吗?科学家研究发现,在非洲栗头丽椋鸟合作型家庭的复杂网络中,看似平静的关系背后,其实隐藏着争夺交配权与生育权的冲突,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尔虞我诈。
  科学家早就发现蚂蚁等社会性昆虫具有合作行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又发现别的动物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少群居动物会放弃自己生育后代的机会。于是科学家相信,合作应该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科学家还发现,那些具有合作性的生物群体主要生活在大草原,而那些非合作性的生物群体则主要生活在雨林。据统计,在大草原上有超过13%的鸟类都属于合作哺育。为什么在大草原的草丛中隐藏着如此众多的合作性生物呢?答案在于大草原的特点:与其他生态系统完全不一样,大草原的降雨量非常少。因此,只有合作才有利于整个家族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中顺利地将家族的基因延续下去。
  雨水是大草原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线。非洲大草原上的雨水降临多呈季节性,一年常常有好几个月都处于干旱状态,土壤变得非常贫瘠。这样的降雨特点可以解释大草原上的野羚羊为什么会迁移,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这里容易出现合作性的动物。要知道,季节性降雨同时也是温带和热带森林的特点,北极冻原也是如此。事实上,大草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这里的降雨永远无法预测。虽然每一年都必定会有一次显著的干湿交替季节,但每一次降雨的开始时间与持续时间都完全不同。正因此,这些半干旱的生态系统成为地球上最不可预测的环境之一。
  研究发现,如果降雨时间推迟,就意味着草原上的很多“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大为下降;如果某一年完全不降雨,那么影响将更大。这些容易受到影响的“居民”中就包括椋鸟。科学家对45种非洲椋鸟的基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如果雨季推迟或根本不降雨,对于那些非合作性的椋鸟,要成功哺育后代就显得非常困难;而对于那些合作性的椋鸟如栗头丽椋鸟,它们有“保姆”帮忙,不用担心巢穴不够大,也不用担心找不到食物,因此哪怕是在干旱最严峻的年份,其生存率也较其他种类高。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洲大草原上出现合作性动物的概率更大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动物们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具有这样习性的生物不仅包括了草原上的群居性哺乳动物,或许还包括了早期人类。
  栗头丽椋鸟的合作能为它们面对自然界中的不可预知事件提供安全保证,但是彼此间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同性个体之间常会为争夺生育权而打斗。尽管每只鸟儿都具备繁殖能力,但在一个椋鸟大家庭中通常只能存在4到6对夫妇。为什么只有少数椋鸟才能拥有生育的权利呢?科学家认为,巢穴位置和配偶似乎都不是限制因素,一只椋鸟是否拥有生育权,主要与其在群体中的地位有关:越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生育权;越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越容易成为“保姆”。
  除了等级地位因素,椋鸟的繁殖冲突还受到环境的影响。椋鸟之间的争斗大多发生在早季,也就是繁殖季节到来之前,而争斗的结果将决定在接下来的繁殖季节里鸟儿们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如同不可预知的环境一样,这种社会角色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科学家发现,在干旱季节,不仅椋鸟们的争斗事件大为增加,那些社会地位处于劣势的鸟儿们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也会明显增高,其结果是使后者成为称职的“育儿专家”。不仅如此,在干旱季节,椋鸟“保姆们”抚养雏鸟的比例比湿润的季节多出许多。
  
  “夫妻”之间貌合神离
  
  近亲交配对生物遗传的多样性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科学家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的生物个体都会想办法去别的家族寻找伴侣。不过,科学家也发现了例外。
  科学家过去一直相信非洲栗头丽椋鸟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但经过密切观察后却发现,在有的非洲栗头丽椋鸟家族,混乱交配的比例竟然达到了3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雌鸟之所以这样做,有时候是为了找到更优秀的伴侣,以使自己的后代具有更优秀的基因;有时候则是借此与别的雄鸟“套近乎”,以获得其对自己哺育后代的帮助。雌鸟既可能选择同外族的陌生雄性在一起,也可能将目标锁定在其原配的亲戚如亲兄弟、表兄弟,甚至侄子身上。这些非洲栗头丽椋鸟的混乱交配情况看起来很像一出糟糕的肥皂剧,但的确是它们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椋鸟的社会结构原本就是鸟类世界里最为复杂的一种。
  拥有生育权,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对于雄性栗头丽椋鸟更是如此,因为它们须随时防备其他心怀不轨的雄鸟破坏自己的家庭,这几乎就和寻找配偶一样重要。对生育权的争夺不是一劳永逸的,那些没能成为父亲的雄性椋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育权而成为别的雄鸟的后代的“保姆”。几十年来,鸟类学者一直认为90%的鸟类是社会性群体,坚持一夫一妻制并共同哺育后代,现在他们通过对鸟类进行亲子鉴定得知,几乎90%的鸟类在暗地里是混乱交配的,所谓“专一”和“乐于助人”都是假象。
  那么,花心雌鸟会选择哪些雄性进行欺骗呢?答案有点复杂。它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交配策略:一半是同来自本家族的成员,一 半是同外来者。如果一只雌鸟从家族内部选择了伴侣,那它在没有寻觅到新的伴侣之前是不会大量繁衍后代的,这是因为它繁殖的后代越多,所需要的“保姆”就越多。于是,花心雌性一方面瞄准本家族中的那些没有获得交配权的“单身汉”,通过“笼络人心”最终得到这些雄性的帮助,这样诸如筑巢之类的事就不需要它自己操心了,其后代还能得到这些雄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跟外族雄性交配,使自己的后代的基因更加多样化。相比之下,那些感情专~的雌性,由于它们在基因上与自己的配偶更加接近(这有可能是近亲交配的结果),其后代的基因多样性显然不如前者。
  雌鸟的欺骗性繁殖策略既有利于后代的基因多样性,又有利于抚养后代,如此来看,理应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则,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在对鸟类交配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欺骗性交配方式在一些鸟类群体中普遍存在,但在另一些鸟类群体中则很罕见,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那些拥有丰富食物、社会地位较高的雌性椋鸟往往较少花心,而那些生活艰难的雌鸟则更容易选择混乱交配的生活。也就是说,椋鸟中混乱交配的概率与雌性椋鸟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及生活待遇紧密相关,而不会随降雨或群体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这也不难解释。试想,高品质的生活意味着拥有更大的领地,包括草地和林中空地,这样在雨季的食物来源如昆虫就会更多。栗头丽椋鸟是杂食性鸟类,但它们的幼虫需要用昆虫如蚱蜢喂养,足够的昆虫对于它们在繁殖季节产下足够多的后代非常重要,丰富的储备还有助于它们熬过旱季。人类废弃的牧场是椋鸟的风水宝地,大量堆积的动物粪便使土地变得非常肥沃,从而吸引来数目众多的昆虫和其他一些野生动物。因此,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对栗头丽椋鸟的社会结构的影响较大,也就使得群体成员间的合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对生育权的争夺。
  当然,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略。科学家现在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对鸟类合作行为和家族关系的影响。不少研究显示,非洲的过度放牧造成土地退化,导致鸟类和哺乳动物数量减少,自然也对鸟类的繁殖行为带来了很大影响。
  非洲大草原上的暴风雨赋予草原以生命。在雨季的第一场暴风雨来临的短短一两天内,生命如春笋般爆发,贫瘠的土地上发出新芽,引来昆虫。特别是在一场强烈的暴风雨之后,数以百万计的有翅白蚁从土壤深处冒出来,引发鸟儿们之间狂热的争食战。就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椋鸟已经适应了大草原的不可预知的暴风雨天气。但是,随着地球持续变暖,地表温度以让人警醒的速度不断上升,诸如干旱、洪水、龙卷风之类的不确定气候与极端天气在世界各地频仍发生,尤其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干旱更为多见,而且旱情一次比一次更严重。一位科学家在肯尼亚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过去两年中,栗头丽椋鸟在首次雨季到来时哺育失败的情况已经大大地增加了。他正计划对肯尼亚不同栖息地的栗头丽椋鸟的生殖生理学和社会行为学进行严密观察,看看它们以及别的鸟儿对全球变暖会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生活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关联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研究椋鸟复杂而隐秘的生活,或许有助于科学家预测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生命的结果。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评
如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说起来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并不那么容易。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有实用性、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以此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小学阶段是学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习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关乎汉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喜欢语文,热爱祖国的汉语文化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小学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明显带有了局限性,缺少创新精神,缺少时代气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育以育人为宗旨,课程辅助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
根据基波锁相、谐波提取的思想,采用双环数字锁相方式,实现了W 波段二次谐波耿氏锁相振荡器;分析了混频锁相环中输出端口与中频端口相位抖动的关系,指出了从自身中频端口测试相噪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最枯燥、最乏味的学科。其实不然,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