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8月底,与春胤兄、志华兄、立华兄等参加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高中新一轮课改理论研讨会,会后一起游览了吐鲁番、天山等景点。那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让我们终生难忘。
初识火焰山
中午时分,旅行车由高昌古城驶向我心仪已久的火焰山。
汽车喘着粗气爬过一道山梁之后,便钻进了一条山谷。又沿着山谷爬了一会,嘎地一声刹在了停车场。
前边是座伊斯兰佛寺,拾级而上,佛寺的后面是一个小型广场,这里是观测火焰山的最佳地点。
广场上矗立着一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塑像,孙悟空肩扛金箍棒站在一块巨石上,古手搭于额头,在焦急地探寻过山之路,猪八牵着白马,沙僧跟在马后,惟独不见唐僧。原来唐僧的位置是给游客预留的,游客穿上唐僧的服装,骑上白马,俨然一幅师徒西天取经的精彩画面。
火焰山,山势逶起伏,是亿万年前,地壳在作横向运动时造成的褶皱带。山坡沟壑纵横,那是亿万年来,风蚀雨剥留下的痕迹。时值正午,列日高悬,蜿蜒曲折的赤褐砂岩在烈日的照射下灼灼闪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似烟似雾,缭绕盘旋。连绵的远山,恍若火蛇乱舞,烈焰腾空。
广场中央摆着一架大型温度计,虽已是初秋时节,一看温度竟是45℃,据导游小赵讲,7月这里最高温度近50℃,地表温度高达80℃,人们形容这里,埋沙能烤熟鸡蛋,贴墙能烙熟大饼。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数次来过火焰山,作诗咏叹这里的苦热:“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绝非夸张之辞。
站在广场,举目远眺,只见赤色山峦相连,不见一丝绿色、一只飞鸟,没有半点儿生息。《西游记》称此山为“八百里火焰”,是恰当的比喻,只不过“八百里”未免过于夸张,其实它自东而西长约二百里,宽约二十里,是一片颇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广场对面的山被称为万佛山。连绵的山坡上,在赤褐色的沙坡上矗立着一簇簇的赭色皱褶砂岩,远看恍如一尊尊大佛端坐于山坡之上。你看,那上窄下宽的岩石恍若袒胸露乳的大肚弥勒,左手持念珠,右手按布袋,乐呵呵地注视着山下的游客;再看那片起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燃灯佛盘腿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两手相对,双目炯炯;您再瞧右边那砂岩和碎石,恍若水月观间,衣带飘举,脚踏莲花浮于大海之上。
仔细观瞧,你还会发现,有的如卢舍那微微而笑,有的有如观世音不怒自威…… ,
据导游小赵介绍,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晚霞映照下,万佛山便笼罩在一片佛光之中。
午餐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跨上旅行车,离开火焰山。在车上,我们依然情绪激动,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凑成古诗一首,算是留下一份真挚的情感。诗曰:
沟壑纵横似烈焰,生息无觅忧可堪。
再来定带芭蕉扇,火焰山下好耕田。
作客葡萄沟
吃过一碗手抓饭,喝过一瓶矿泉水,我们便马不停蹄地来赶往久负盛名的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大峡谷。一派道银练似的河水从峡谷中奔淌而下,灌溉着两岸的葡萄园,葱碧叠翠的葡萄园中点缀着零星的桑榆桃柳,村舍农家掩其中。清流萦回,树绿花红,一诗意盎然田园风光。与火焰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葡萄沟不仅盛产葡萄,还是吐鲁番的避暑胜地。
葡萄沟的停车场,一座巨崖矗立如门。崖壁上满辍着枝叶相连的藤蔓,涓涓清泉从崖壁苍苔间溢出,注入崖下池塘,一股清凉之气顿时扑面而来。
由此步入宽敞幽深的葡萄架下的甬道。只见两侧藤蔓相缠,甬路上绿阴如盖。串串葡萄垂于架下,有的如玛瑙,红中透紫,色泽明鲜;有的似翠玉,晶莹剔透,光彩照人。闻之果香如醇,令人谗涎欲滴。
三三两两身着艳丽服装的维吾尔族姑娘,手挽筐,在为客人采摘葡萄。爽朗的笑声伴着路旁的潺潺水声,好一曲清纯恬淡的田园牧歌,令我如梦似幻,恍若误入桃花源。
我们一行五人被维吾尔姑娘阿娜尔古丽领进她的家。她的哥哥,热情地把我们迎进葡萄满架的庭院。院中的木床上摆着炕桌,阿娜尔古丽同她的两个妹妹立即把各种红白葡萄、西瓜、哈蜜瓜以及葡萄酒摆上桌来,让我们品尝。也许是因为口渴,也许是因为姑娘的热情难却,我们却一连吃了几盘哈蜜瓜。姑娘们还嫌我们吃得少,一个劲儿地往我们手里塞。
突然,音乐一响,三位姑娘身着红、绿、黄色维吾尔族服装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投足举手间洋溢着维吾尔人的豪迈与潇洒,流淌着靓丽的青春气息。姑娘们手掌内外翻转,给人以轻快、欢乐之感。长过腰际的黑辫子随着音乐节奏左右飘动。阿娜尔古丽弯弯的眉毛下那一双秋水般的眼睛饱含着对我们这些远方来客的热诚欢迎。
音乐一停,三位姑娘立即跑来牵起同行的三位仁兄的手走进舞池和着第二支曲子又深情地婀娜起舞。华兄一边欣赏着舞蹈,一边端着酒杯品尝着。我拿出纸笔,凑成一首调侃诗:“樱唇清点娥眉妆,鹤舞莺歌歌刀郎(新疆的一个地区,该地人以擅长悠远绵长的牧歌著称)。别有芳心卿不解,万里只为瓜果香。”递与华兄,华兄灿然一笑,沉思片刻,也掷回一首道:“万里扑入葡萄沟,把酒闻歌热泪流。挚情美景心铭记,此生不枉新疆游。”
是啊,我和华兄曾一同走过国内的不少旅游景点,但像葡萄沟这样不为金钱功利所左右,使游客身心俱融于美景盛情之中,心为景动,亦为情动的游览,还是第一次。昔乾隆帝游览白洋淀时曾留下“记得通宵曾把酒,荷花香里不思归”的感喟,大概就是缘于这种情形吧!
初识火焰山
中午时分,旅行车由高昌古城驶向我心仪已久的火焰山。
汽车喘着粗气爬过一道山梁之后,便钻进了一条山谷。又沿着山谷爬了一会,嘎地一声刹在了停车场。
前边是座伊斯兰佛寺,拾级而上,佛寺的后面是一个小型广场,这里是观测火焰山的最佳地点。
广场上矗立着一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塑像,孙悟空肩扛金箍棒站在一块巨石上,古手搭于额头,在焦急地探寻过山之路,猪八牵着白马,沙僧跟在马后,惟独不见唐僧。原来唐僧的位置是给游客预留的,游客穿上唐僧的服装,骑上白马,俨然一幅师徒西天取经的精彩画面。
火焰山,山势逶起伏,是亿万年前,地壳在作横向运动时造成的褶皱带。山坡沟壑纵横,那是亿万年来,风蚀雨剥留下的痕迹。时值正午,列日高悬,蜿蜒曲折的赤褐砂岩在烈日的照射下灼灼闪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似烟似雾,缭绕盘旋。连绵的远山,恍若火蛇乱舞,烈焰腾空。
广场中央摆着一架大型温度计,虽已是初秋时节,一看温度竟是45℃,据导游小赵讲,7月这里最高温度近50℃,地表温度高达80℃,人们形容这里,埋沙能烤熟鸡蛋,贴墙能烙熟大饼。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数次来过火焰山,作诗咏叹这里的苦热:“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绝非夸张之辞。
站在广场,举目远眺,只见赤色山峦相连,不见一丝绿色、一只飞鸟,没有半点儿生息。《西游记》称此山为“八百里火焰”,是恰当的比喻,只不过“八百里”未免过于夸张,其实它自东而西长约二百里,宽约二十里,是一片颇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广场对面的山被称为万佛山。连绵的山坡上,在赤褐色的沙坡上矗立着一簇簇的赭色皱褶砂岩,远看恍如一尊尊大佛端坐于山坡之上。你看,那上窄下宽的岩石恍若袒胸露乳的大肚弥勒,左手持念珠,右手按布袋,乐呵呵地注视着山下的游客;再看那片起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燃灯佛盘腿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两手相对,双目炯炯;您再瞧右边那砂岩和碎石,恍若水月观间,衣带飘举,脚踏莲花浮于大海之上。
仔细观瞧,你还会发现,有的如卢舍那微微而笑,有的有如观世音不怒自威…… ,
据导游小赵介绍,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晚霞映照下,万佛山便笼罩在一片佛光之中。
午餐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跨上旅行车,离开火焰山。在车上,我们依然情绪激动,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凑成古诗一首,算是留下一份真挚的情感。诗曰:
沟壑纵横似烈焰,生息无觅忧可堪。
再来定带芭蕉扇,火焰山下好耕田。
作客葡萄沟
吃过一碗手抓饭,喝过一瓶矿泉水,我们便马不停蹄地来赶往久负盛名的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大峡谷。一派道银练似的河水从峡谷中奔淌而下,灌溉着两岸的葡萄园,葱碧叠翠的葡萄园中点缀着零星的桑榆桃柳,村舍农家掩其中。清流萦回,树绿花红,一诗意盎然田园风光。与火焰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葡萄沟不仅盛产葡萄,还是吐鲁番的避暑胜地。
葡萄沟的停车场,一座巨崖矗立如门。崖壁上满辍着枝叶相连的藤蔓,涓涓清泉从崖壁苍苔间溢出,注入崖下池塘,一股清凉之气顿时扑面而来。
由此步入宽敞幽深的葡萄架下的甬道。只见两侧藤蔓相缠,甬路上绿阴如盖。串串葡萄垂于架下,有的如玛瑙,红中透紫,色泽明鲜;有的似翠玉,晶莹剔透,光彩照人。闻之果香如醇,令人谗涎欲滴。
三三两两身着艳丽服装的维吾尔族姑娘,手挽筐,在为客人采摘葡萄。爽朗的笑声伴着路旁的潺潺水声,好一曲清纯恬淡的田园牧歌,令我如梦似幻,恍若误入桃花源。
我们一行五人被维吾尔姑娘阿娜尔古丽领进她的家。她的哥哥,热情地把我们迎进葡萄满架的庭院。院中的木床上摆着炕桌,阿娜尔古丽同她的两个妹妹立即把各种红白葡萄、西瓜、哈蜜瓜以及葡萄酒摆上桌来,让我们品尝。也许是因为口渴,也许是因为姑娘的热情难却,我们却一连吃了几盘哈蜜瓜。姑娘们还嫌我们吃得少,一个劲儿地往我们手里塞。
突然,音乐一响,三位姑娘身着红、绿、黄色维吾尔族服装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投足举手间洋溢着维吾尔人的豪迈与潇洒,流淌着靓丽的青春气息。姑娘们手掌内外翻转,给人以轻快、欢乐之感。长过腰际的黑辫子随着音乐节奏左右飘动。阿娜尔古丽弯弯的眉毛下那一双秋水般的眼睛饱含着对我们这些远方来客的热诚欢迎。
音乐一停,三位姑娘立即跑来牵起同行的三位仁兄的手走进舞池和着第二支曲子又深情地婀娜起舞。华兄一边欣赏着舞蹈,一边端着酒杯品尝着。我拿出纸笔,凑成一首调侃诗:“樱唇清点娥眉妆,鹤舞莺歌歌刀郎(新疆的一个地区,该地人以擅长悠远绵长的牧歌著称)。别有芳心卿不解,万里只为瓜果香。”递与华兄,华兄灿然一笑,沉思片刻,也掷回一首道:“万里扑入葡萄沟,把酒闻歌热泪流。挚情美景心铭记,此生不枉新疆游。”
是啊,我和华兄曾一同走过国内的不少旅游景点,但像葡萄沟这样不为金钱功利所左右,使游客身心俱融于美景盛情之中,心为景动,亦为情动的游览,还是第一次。昔乾隆帝游览白洋淀时曾留下“记得通宵曾把酒,荷花香里不思归”的感喟,大概就是缘于这种情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