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bq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剖析,构建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61-04
  当前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的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长,而且到了难以承受和不可持续的程度,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由于在地理上毗邻,京津冀的生态环境唇齿相依,在环保领域的跨地区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加剧的“雾霾一体化”,使得京津冀地区在联防联治的治霾行动中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虽然京津冀联动防治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实现这一协同并非易事。就目前实际情况看,三地环保标准难统一、地方经济上短期难得利,都成为实现协同发展的绊脚石。本研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需要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导向,并在同一框架下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实证研究,旨在找出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的路径。
  1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现状和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条件约束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量。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曲线)描述的,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与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关系;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环境质量和经济水平可以出现“双赢”的局面。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经济发展活力凸显,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测算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的碳排放总量,了解其低碳发展现状,以期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测算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
  用于计算碳排放总量的Kaya公式包含的影响因素有:人口总量、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数据的搜集和计算的简便性, 上述公式可以简化变形转换为:
  C=∑ci=∑Ei×δi 。
  式中:C为碳排放总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单位折算为标准煤);δi 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影响我国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原油和天然气,因此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采用这3类能源的数据;碳排放系数采用各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美国能源信息署、IPCC指南、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的平均值,即煤炭 0.732 9、石油0.557 4、天然气0.422 6。
  对于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采用的碳排放关系式是:
  C=0.732 9×E煤炭+0.557 4×E原油=0.422 6×E天然气。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整理出2005—2012年的北京、天津和河北3个地区的能源消费数据,进一步测算得出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量,详见表1。
  1.2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明确了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的现状,下面以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的碳排放量和地区人均GDP为数据基础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知,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倒“U”形曲线缓慢上升阶段,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到高,环境污染趋于严重。
  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为此,京津冀地区应该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合作,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导向,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 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经济的定义是指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等手段提高碳减排能力、减少碳排放压力,进而促进产出效率提高的一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结合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本研究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两大类。直接因素指可以直接影响某地区碳排放总量的因素,进而从宏观总量方面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间接因素主要是指间接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技术影响因素。
  2.1 直接影响因素
  直接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水平,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1)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总量、GDP增长率、居民消费能力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强调碳减排能力,也注重经济能力的提高,即生产率的提高。一般用GDP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GDP增长率=(本年度末的GDP总值-上一年度末的GDP总值)/上一年度末的GDP总值,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消费能力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组成,常用来衡量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是对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直接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表明经济效益越高。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表明经济结构优化程度越高,越具有强有力的低碳经济竞争力优势。(2)碳排放水平包含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的总和。根据Kaya公式原理,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因素诸多,主要包括人口数量、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各类能源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碳排放指标的最主要影响指标,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GDP。一个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则表示该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越多。   2.2 间接影响因素
  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有碳汇基础、低碳技术的发展对低碳经济的支持2个方面,两者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进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碳汇基础因素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建成区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碳汇基础反映了地区的低碳资源禀赋以及资源利用状况。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存储库,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覆盖率越高,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碳汇基础越牢固。城镇建成区覆盖率主要是衡量城市建成区的绿化水平、城市碳汇基础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绿化环境状况还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自然保护区所占比例。地区碳汇基础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2)碳减排能力。低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术、工业低碳技术2个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的低碳技术涉及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投入等方面;工业低碳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碳技术研发经费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等方面来体现[5]。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实力作后盾,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从而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3 京津冀地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3.1 筛选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拟构建1套科学、客观、能够全面准确反映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高低的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二级指标由经济环境、碳汇基础、碳减排能力、碳排放水平4个子系统构成;三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的影响因素或评价指标组成,三级指标最终构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终极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框架见表2。
  3.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遴选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而科学合理的权重是正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采用的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是对所选取的各项指标中的内容加以计算从而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1]。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就意味着该指标越难以实现,也就表示该指标更能反映出被评价的个体之间的差距[2]。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本研究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Vi=σixi。
  式中:Vi为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σ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xi为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各项指标的权重为:
  Wi=Vi∑ni=1Vi
  计算过程如下:(1)先以河北地区的指标数据为例,分别计算这些地区每个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2)根据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变异系数,即:河北省的GDP总量(X1)、GDP实际增长率(X2)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Vi=σixi=558 843.531 747 743.88=0.319 8;
  Vi=σixi=1.4711.60=0.126 3。
  依此类推。
  (3)将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相加:
  0.319 8+0.126 3+0.258 7+…+0.125 5+0.180 9=3.428 3。
  (4)计算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这17个指标的权重。地区GDP总量的权重:
  Wi=Vi∑ni=1Vi=0.319 83.428 3=0.093 3;
  GDP实际增长率的的权重:
  Wi=Vi∑ni=1Vi=0.126 33.428 3=0.036 8。
  其他指标的权重都以此类推。最后,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均可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出,结果见表3。
  3.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的产生方法不同,量纲不同,并且有正向、负向指标之分,直接运算就会使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评价的角度看,通常将评价指标划分为3类:第一类指标值越大越好,这类指标就是正向作用型指标;第二类指标值越小越好,这类指标就是负向作用型指标;第三类指标则是为中位作用型指标[3-4]。为了便于指标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中通常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目的是让经过转换后的指标数据有统一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越大,表明指标对该区域低碳化水平影响越大。
  3.4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研究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即用13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借助SPSS软件算出)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加总,得出总的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经过计算,京津冀地区各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如表4所示。
  根据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知,2005—2012年期间,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水平明显提高,分别从0.086 0、-0.194 9、-358 0提高到0.745 8、0.584 7、0.785 9,特别是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分别于2010年、2008年、2009年突破0值,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可以看出,3个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但最终趋于统一,也为京津冀一体化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4 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实证数据以及各指标对总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区要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在下列环节加大建设力度。(1)加快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尤其是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成为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的重点,河北省和天津市也是该领域碳减排的主要对象。要坚决淘汰京津冀地区高耗能行业和升级改造中的落后产能,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尽快疏解不符合北京市首都功能要求的产能,与此同时津冀两地应做好积极承接工作[5]。(2)大力发展低碳产业[6-8],特别是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评价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应该是:北京市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而天津市、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此外,北京市应进一步扶持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天津市、河北省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新能源服务业、养老产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绿色信贷业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等。(3)京津冀低碳化发展统一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要想实现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一体化进程,保证跨行政区合作协议的有效实施,京津冀地区应该在高层次的经济和环境合作方面建立高层次的常设机构,建立京津冀地区定期政府会晤机制,制定统一协调的政策。对于三地的低碳经济发展,各省(市)政府应该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自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低碳产业集群,对三地的区域整体规划要衔接一致,建立统一、有效的交流平台。由三地共同出资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和研发中心,并将研发成果应用到整个区域,从而有力地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吕学都,王艳萍,黄 超,等.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27-33.
  [2]孔 凯.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3]杨洪艳.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对策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4]王相东.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D]. 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5]王彦超,许艳玲,蒋春来.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3):107-111.
  [6]汪 翔,陆五一,周 力.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户低碳养殖认知分析[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189-194.
  [7]蒋艳萍,吕建秋,杨 征,等. 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6.
  [8]刘战伟.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393-395.秦 静. 科技促进天津农村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565-568.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藜麦基因组DNA,采用改良的CTAB法、SDS法和高盐低pH值法等3种方法分别提取藜麦不同组织(叶、茎、根部)的基因组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比较所提DNA的质量和产量,同时进行了PCR-SSR、SSCP等分子检测。用不同方法提取藜麦不同组织部位DNA的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的凝胶检测条带均比较清晰,且无明显降解;改良的CTAB法所提取的DNA产率最
期刊
摘要:从我国水稻主要种植区吉林松原(SY)、安徽安庆(AQ)、湖南邵阳(SHY)、浙江宁波(NB)和浙江温州(WZ)等地采集5种土壤,以日本宇都宫地区(YDG)土壤作对照,采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不同地区水稻土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磷吸附等温曲线与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等温吸附方程基本吻合,其中SY、NB和YDG土壤以Langmuir方
期刊
摘要:为了实现渔村经济与公共服务的同步发展,体现环渤海滨海地区渔村的个性化特色,本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西霞口村为例,通过调查现阶段渔村的信息服务需求,结合渔村的信息资源和发展特色,阐述了渔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按照需求为村民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及系统设计,研究开发一个适应渔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符合渔村信息化建设要求、具有渔村特色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关键词:渔村特色;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山
期刊
摘要:通过对全国797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证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因素。结果表明,性别、月均收入、受教育水平、打工时间、遇到困难求助城市人的数量、主要交往对象以及社区参与情况这7个变量对实现市民化的影响显著,其中月均收入、受教育水平、打工时间、求助人数与社区参与情况与市民化的实现呈正相关,性别变量中男性农民工市民化的倾向较之于女性更大,主要交往
期刊
摘要:对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现状进行了研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供应链理念,构建以大型物流中心为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中心  中图分类号: F259.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366-03  收稿日期:2013-05-3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SJD630081)。  作者简介:孙梅
期刊
摘要:随着农村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探究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便更好地提升农村人民群众体质,繁荣农村体育文化日渐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分别从特征、成因以及对策等角度对江苏省“农村体育空心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意识淡薄、体育传统项目流失、体育政策落实
期刊
摘要: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可降低植物干物质的积累。以8个Wx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Wx基因对小麦呼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x-A1、Wx-B1基因缺失会增大小麦叶片的呼吸作用,作用效果Wx-A1>Wx-B1,Wx-D1基因作用相反;气孔导度在呼吸作用中无限制或促进作用,Wx基因缺失引起呼吸作用增大,致使CO2充斥导致胞间CO2浓度增大。  关键词:小麦;呼吸特性;Wx近等基因系
期刊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农村中高级“两创”实用人才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系统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培训对新技术采纳情况、培训增收效果和幅度等培训绩效评价效果以及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偏好等具体培训需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培训对提升技能水平、实现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建立健全满足各类不同层次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着重构建以学员培训需求与满意度为导向、以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和受训者满意度评价为
期刊
摘要:在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调控中,黑素皮质素受体2(MC2R)与垂体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结合而激活相应的cAMP信号转导途径,对鱼类的应激反应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PCR、RACE技术克隆获得团头鲂MC2R mRNA序列,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了团头鲂MC2R组织分布情况及捕捞胁迫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获得的MC2R mRNA序列开放阅读框为915 bp,编码304个
期刊
摘要:教育是人力资本的关键,对个体就业、家庭收入与国家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2009、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混合截面数据,以实际受教育年限为指标,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工作抉择的影响;以最高受教育水平的二分类变量作指标,利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论证了所获教育水平对农村劳动力非农择业方向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际受教育年限越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选择越明显;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