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要学习”的高品质的学习方式。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尝试参与和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分别量出它们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任意报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经过几次试验,大家都被老师的“法术”吸引,强烈的好奇心被“猜角游戏”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探索兴趣,直到知道其中的奥妙为止。这样造成思维悬念,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能主动地投入到探究的学习中去。
二、提供机会,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自主学习环境中,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乐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落脚点。
1.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肯定和赞许。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以“个性色彩”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学习成功的原因,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如“你的想法真独特!”“你说得思路真清晰!”当然这种激励性评价也可以是非语言的,教师对学生一个的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种信任的期待、一个诚恳的颔首,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2.通过动手操作参与探索
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在动手操作中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第一行摆3朵黄花,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怎么摆?这时,让学生拿出学具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使抽象的题意、条件、问题,全部具体化。学生在摆花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来参与学习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已是21世纪的人们所必备的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具有创新人格的人。例:在教学“9加几”时,出示9 6=?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发现“9加几”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得出:9 6=9 1 5=15;9 6=10 6-1=15;9 6=4 6 5=15;9 6=9 9-3=15……不同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小组的学习交流中迸发出求异创新的火花。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索学习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师首先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提前作好预习,提倡质疑问难,并把预习中的问题整理到本子上,及时上交老师。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法。并要求课后及时整理知识点,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其次,在教学中通过示范、引导、指点,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方法。小学生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迁移、联想、判断推理等。例如:“某校原有教职工100人,现在比原来少了25%,这个学校现有教职工多少人?”“现在比原来少了25%”可改成“现在和原来的比是3∶4”或“现在是原来的3/4”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样不仅沟通了分数、百分数、比例应用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与生活密切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后,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布置一些探究性较强的实践作业,从而让学生能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如:学习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给学校设计美化环境的图案、给自己设计小宠物……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活动中,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评价、自我表达观点等情感得以体现。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人人学到了有用的数学,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功和硬本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一代新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尝试参与和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分别量出它们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任意报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经过几次试验,大家都被老师的“法术”吸引,强烈的好奇心被“猜角游戏”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探索兴趣,直到知道其中的奥妙为止。这样造成思维悬念,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能主动地投入到探究的学习中去。
二、提供机会,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自主学习环境中,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乐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落脚点。
1.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肯定和赞许。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以“个性色彩”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学习成功的原因,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如“你的想法真独特!”“你说得思路真清晰!”当然这种激励性评价也可以是非语言的,教师对学生一个的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种信任的期待、一个诚恳的颔首,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2.通过动手操作参与探索
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在动手操作中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第一行摆3朵黄花,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怎么摆?这时,让学生拿出学具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使抽象的题意、条件、问题,全部具体化。学生在摆花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来参与学习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已是21世纪的人们所必备的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具有创新人格的人。例:在教学“9加几”时,出示9 6=?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发现“9加几”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得出:9 6=9 1 5=15;9 6=10 6-1=15;9 6=4 6 5=15;9 6=9 9-3=15……不同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小组的学习交流中迸发出求异创新的火花。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索学习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师首先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提前作好预习,提倡质疑问难,并把预习中的问题整理到本子上,及时上交老师。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法。并要求课后及时整理知识点,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其次,在教学中通过示范、引导、指点,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方法。小学生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迁移、联想、判断推理等。例如:“某校原有教职工100人,现在比原来少了25%,这个学校现有教职工多少人?”“现在比原来少了25%”可改成“现在和原来的比是3∶4”或“现在是原来的3/4”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样不仅沟通了分数、百分数、比例应用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与生活密切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后,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布置一些探究性较强的实践作业,从而让学生能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如:学习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给学校设计美化环境的图案、给自己设计小宠物……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活动中,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评价、自我表达观点等情感得以体现。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人人学到了有用的数学,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功和硬本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