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艺 古法制糖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3268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地区产甘蔗,对于适合甘蔗种植的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来说,其古法制糖工艺是一段与甘蔗紧密联系的历史。据《广东通志》、《正德琼台志》载:传统制糖业在遵谭镇有六百多年历史,是一项古老的手工业技艺。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三百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战国时期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据史料载,海南在唐代已有制糖业,宋代已成规模。明清时遵谭已有多家糖寮、油坊,缘此遵谭有“万铺”的美名。遵谭的土法制糖,入选了2013年海南省第三批保护名录。
  土法制糖,要经历四道程序:榨汁、过滤、煮熬和风干。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将甘蔗一把把地塞进榨汁机,并经过水池两层过滤。而后,甘蔗水流进铁锅,再经过三层过滤。过滤之后,则需要将甘蔗水从旁边并排陈列着八个大小不一的铁锅逐一往下舀。这八个锅,火候为三百度。甘蔗水在每一个锅中停留,都要经历一次蒸发。前三个锅里的甘蔗水叫做糖水,而第六个锅里的甘蔗水已经变成了糖汁。待到甘蔗汁被舀至最后一个锅,甘蔗渣已经被滤去,甘蔗汁已被熬稠,这时候,则需要将熬到黏稠的甘蔗汁舀到木板上,不断进行搅拌,直到糖稠被风干,变成结晶体,或是由工人手持木擦板,使劲磨擦,以挥发熬稠的甘蔗汁水分,使得糖汁成粉。
  没有漂白剂、凝固剂等化学物品,土法制成的土糖味道更为香醇,且营养价值更高,甚至还可驱寒。
其他文献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只有它的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具体到某一地方戏曲和孕育其发展的某个小县城也是如此,比如人偶戏之于临高。人偶戏活着,临高的历史也就活着。而看到“和派”后人王松武先生一家,听其诉说人偶世家的坎坷人生,就像看到了人偶戏活着的历史。  王传刚“扑通”一声跪下  数百年间,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积淀,古老的人偶戏吸纳了无数草根艺人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在这
期刊
摘要:張九成理学思想特点鲜明,被黄宗羲视为“陆学之先”,其理学思想体系构建完整,从“天人一心,本无彼此”的修养工夫的立论,到内省慎独学说的发明,张九成建构起了一个兼具儒释特色的体用咸备的思想体系,是二程之后理学向“心学”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张九成;理学;修养理论  中图分类号:B24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1-0041-07  张九成通过自己对
期刊
临高人偶戏,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用临高话演唱,如果用其他方言或者普通话来表演,那就不是“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了。而临高话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地方方言,特点之一:临高话说起来几乎都是重音,让人觉得怎么读来读去都是一个音节,但偏偏就是这一个音节,却能表达多种意思;特点之二:临高话一般把形容词、副词置于名词、动词之后,构成倒装的语法形式,比如普通话“我父亲”,翻译成临高话则为“父亲我”。此外
期刊
人偶戏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1978年的中国百事待举,这股风同样也刮到了小县城临高。这一年,广东省木偶戏学会会长林堃受邀到临高考察人偶戏,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全德亮陪他一起去看戏,第一场就在临高加来镇的一个村庄。  海南人常说,琼剧重在“看”,人偶戏重在“听”。由于人偶戏中的木偶动作简单,演员藏在木偶背后总是没完没了地唱,全德亮一度觉得人偶戏缺少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应有的舞台表演美感,甚至非常“土”,因此
期刊
临高是个独特之地。语言独特,有别于海南话、儋州话等方言;民间艺术独特,有温婉柔美的临高渔歌“哩哩美”和“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临高人讲义气,出门在外,只要讲临高话的都是兄弟;临高才女庞妚燕,一首《哭夫词》,360句,句句不相同;还有临高独特的渔家文化等……透过唐凯简单到位的总结,我们了解了临高于2003年荣获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原因,了解了临高之独特;而透过他作为一名亲
期刊
1.开演前祭拜“祖宗”  戏班在乡村搭台唱戏时,要把戏台搭建在村里的宗庙对面,而且不出33米远。按照村里的说法,请戏班来唱戏,不仅演给人看,也演给“祖宗”看,以达到“人神共乐”。开演之前,由本村的“道公”在庙里代表全村烧香、拜祭,告知“祖宗”请戏班演戏这件事,让“祖宗”与“子孙”同乐,戏班在开演前会拿着木偶说上吉利的、道喜的话,方能开演。   2.火光师傅不进当地学堂  传说,临高人偶戏的祖师爷是
期刊
子承母业入行,也曾有过迷茫  很多时候,结缘并非偶然,而是命中注定。就像林翔,他与人偶戏的缘分早在孩童时期就已结下。那时候,林翔的母亲饰演人偶戏中的旦角,也就是女一号,因此他从小就跟着母亲、跟着剧团到处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后台睡着长大的”。而幼年的林翔虽然爱好文艺,但对耳濡目染的人偶戏却提不起兴趣。至于原因,林翔笑着解释为“少不更事”。虽然兴趣缺缺,他还是子承母业,正式进入了人偶戏这行。
期刊
只能说自己用心了  这一时期,正是因为有了全德亮等一批有着大胆创新意识的文化人全情投入,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并创作剧本,终使人偶戏在中国戏曲之林大放异彩。1981年,临高县人偶剧团带着两出戏前往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木偶皮影观摩汇演,其中一出名为《闹钟爷爷》即为全德亮与人一起创作。1984年,全德亮引进剧本《花灯仙子》,在不改变人偶同演的前提下,于部分场景中积极创新,实现了人偶同演内涵的拓展。同年,海南电视
期刊
摘要:契约婚姻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流行的观念,然而婚姻和契约有本质的区别,婚姻并非契约。通过分析和比较黑格尔关于契约和婚姻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处于意志自由的不同实现阶段,后者是对前者的扬弃。契约的缔结出于任意性,而婚姻则从实体出发,是对任意性的扬弃。契约中的共同意志相对于婚姻中的普遍意志而言只是特殊形态的特殊意志。契约的客体只是外在物,而婚姻的客体则是伦理实体。这决定了契约关系是人际关系,而
期刊
一部人偶戏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按琼剧唱腔来唱,中间穿插一段“啊罗哈”唱腔,以表明自己还是有唱人偶戏。临高人偶戏正在丢失它的独特性和纯洁性,而且近十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泛滥,情况越来越严重。  在有限的条件下,政府会竭尽全力保护临高人偶戏的独特性与纯洁性,同时引导人偶戏寻求积极恰当的发展与创新。  ——临高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 唐凯  同一台戏,同一角色,不同的人来演,就有不同的味道。这就是为什么同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