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来源 :经济问题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r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集聚是当前金融发展的显著空间分布结构特征.文章以经典内生增长模型作为框架,用金融集聚因素和创新研发支出作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解释因子,就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效应展开实证研究.通过汇集全国285个地市11年的GDP、存贷款余额等基础数据,并采用“永续盘存法(PIM)”计算各地的实际资本存量,得到计量面板数据.计量分析部分采用SDM、SEM等模型进行空间回归,为了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动态GM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测算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金融集聚水平对当地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的金融资源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将全国分为四个区域开展空间计量,发现不同类型的金融集聚对于不同区域经济影响有所差别.金融集聚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促进金融集聚带动本地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测算了我国1998-2017年间由要素市场扭曲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将总体损失分别分解为省内与省际要素市场扭曲、各类要素市场扭曲.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当要素配置达到效率最优水平时,总体经济效率平均将提升88.12%.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呈现出先下降,至金融危机后显著加重的趋势,这种逆转趋势主要归因于省际劳动与土地要素错配程度的增加,省内要素市场错配造成的扭曲效应则保持相当稳定.从具体要素市场来看,改善资本、劳动、土地配置分别可使经济效率平均提升9.93%、16.55%、15.55%.短期内缓解城乡二元结构、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以及影子银行的迅速崛起,银行挤兑再度成为经济学讨论热点.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银行挤兑理论的两大学说以及理论模型,从源头分析银行挤兑的内在原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银行挤兑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错配,当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超过其短期资产价值时,挤兑就有可能发生;(2)银行挤兑危机的防范政策上以存款保险制度、流动性供应以及资本金管制为主.这三项政策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其通过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及对金融中介提供流动性支持降低了挤兑风险,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厘清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区域异质性.第二、人口老龄化在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第三、从影响渠道上来看,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增加人力资本
创意产业是经济发展和城市优化的有力手段,时空二维视角则是理解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逻辑.文章对创意产业的内涵、特征和行业范围进行辨析与梳理,使用大数据技术获取了西安市创意产业时空数据,选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分布模式、集聚热点和发展方向性三个方面对西安市创意产业及各行业空间格局和演化过程进行探索,并基于空间可视化对影响因素进行结构性解析.研究表明:①西安市创意产业稳定集聚分布在城区;②总体上呈现既集聚又扩散的时空特征,演化过程具有多核心扩散分布的趋势,由核心集聚成团,经历沿南北中轴线发展成轴,最终形成以西南—东北方
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美国已先后实施4次量化宽松(QE)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不同影响.研究发现,美国QE实施会引发人民币升值、中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中国物价水平波动、上证指数升高、资金使用成本下降等,整体上会对中国GDP造成负向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在QE4政策力度和实施速度都空前的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受QE4的影响反而要小于QE3时期,甚至在某些领域的影响也小于QE2时期,充分表明我国已有能力摆脱美国QE政策的“裹挟”,呈现更大的自主性与合理性.在当前中美货币政策“背离”情况下,我国需要合理
文章构建了金融支持、茶产业结构和民生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普洱市金融支持、荼产业结构优化和民生效益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2009-2019年期间普洱市金融支持水平、茶产业结构水平得到不断发展,而由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总体来看,产业结构、民生效益滞后于金融支持水平.综合耦合度、协调度表明,普洱市产业结构、金融支持和民生效益处于中度耦合效应,在这期间,金融支持与普洱市茶产业结构的的升级有一定相互促进作用.普洱市在推进金融支持、茶产业结构和民生效益不断耦合升级发展过程中,金融
企业创新是提升企业、地区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对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首先阐述了基本财务特征、治理结构特征等微观因素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然后介绍了市场竞争和金融发展作用于企业创新的传导机制;接着分析了宏观因素中制度环境与政府扶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渠道;最后构建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整合模型,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如何促进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差异,使得"雁阵模式"被认为可以用来指导中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实践.本文通过分析"雁阵模式"的理论实质、局限性以及中国目前产业转移和升级面临的困境,说明"雁阵模式"理论不适用于指导中国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原因.也指出在全球价值链深度变革之际,我国应该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由依赖全球价值链转向夯实国内价值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升级路径也应该与新技术、服务业升级、城市群发展、扩大内需相结合,建立差异化的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
创新引领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对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文章在测算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地区经济竞争力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竞争力提升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运用交互项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科技创新对经济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存在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优化路径;(2)科技创新的经济竞争力提升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总效应上体现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故通过提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日益突显,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采用以DDF模型为基础,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测度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模型,以此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化特征.数字经济可以从整体上显著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分别呈现出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点和U型关系及区域化差异特征.进一步稳健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