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技术从20世纪末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对互联网的认识到对互联网的利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尤其近几年,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改变了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近些年不但作为攻坚扶贫的良好手段,更是传统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以旅游这一媒介发扬出去,不只是优化了旅游行业的生态结构,更是实现“中国梦”中民族文化篇章复兴的重重一笔。本文尝试将互联网思维模式应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中,以期构建少数民族地區旅游业发展的新契机和新模式。
互联网思维 少数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聚居于科技不够发达、工业程度差、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地区,但是在这些“落后”的背后却隐藏着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原始的风俗习惯和与现代社会形成强烈反差的“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旅游业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不但是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吸引力,更是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更有利于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当地民众的生活困难,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开发活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拉动是全面而立体的,从地区经济GDP到家庭经济收入再到个人经济收入都体现出上升的趋势;它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看天”吃饭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旅游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依旧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旅游开发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逐一落地,旅游业表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现象;但是从旅游开发市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乏力状态,随之带来的是一个个萧条的旅游景区,甚至有的景区昙花一现,同质化现象、单一化现象、服务断层现象等伪旅游现象越来越占据着旅游市场,扰乱了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杜绝旅游市场的这一乱象,笔者认为应从旅游开发的源头着手,打破原有的开发模式,规避传统开发模式中的惯用套路,应因地制宜,量身定制。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袭来,各个行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是否能乘上互联网这艘快艇,将旅游业以互联网的运作思维来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打破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将互联网自身运作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利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能保持好快速、优质、长效可持续的发展势态。利用互联网思维中的垂直化开发后的平台化运作这一模式以垂直化、多元化、平台化三者的递进关系来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进行开发,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依托互联网思维模式,构建和谐、长效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源头资源的垂直化挖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造就了全新的时代条件,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运作模式、营销方式、传播模式等架之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利用互联网单一链接中的精细结构及内容的打造方式来打造少数民族文化中源头资源的单一部分,实现单一个体的精细化、深入化挖掘和包装,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更具内容性、可观性与可持续开发性。
(1)内容挖掘的原真性保护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业开发活动,其主要看中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与现代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等资源条件;这其中涉及到的主要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奇特的表现方式为主要依托,以少数民族地区异域的独特风情来吸引游客,从而产生经济消费和带动经济市场活力。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时,源头资源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开发地区现有资源的分量。在传统的旅游开发中,以表象资源为开发对象,集中包装、打造表象资源,使表象资源得以百倍甚至万倍的放大于旅游市场之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表象资源的加工、包装、打造,早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游行业“吃老本”的现象已经无法继续满足游客的胃口了;因此,针对源头资源的垂直化挖掘,注重内容挖掘的原真性保护,使事物的本质和源头起始原因得以展现于消费者眼前,这不但增添了旅游资源的纵向结构,同时也丰富了旅游资源的横向内涵。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源头探索既是丰富旅游资源,更是完善少数民族的文化结构;将原始的、本真的民族文化细枝末节在现有的民族文化中对位、互嵌、碰撞、融合,同时加以旅游开发的创意力量,使其于旅游活动中发光放彩,实现超越其本身应有的巨大价值。
(2)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在原有的资源内容上的适当加工,并保持其原真性,以单一资源为独立个体,同类资源线型结构共生,打造优品、精品旅游资源,形成以单一种类资源的精品呈现形式;将旅游开发地资源结构以系统性全盘规划,区分资源结构中的不同类别资源,划分差别资源,突出主体、突显精品,将景区旅游资源逐级分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形成有系统性的资源结构,以便更加专业化、精准化的包装和加工。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一直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有巨大的作用,资源挖掘后的分类、定级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精准化开发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中资源定位不清、开发形式模糊、呈现方式单一的良好手段。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民族文化结晶,是少数民族在历史中以及现实中的真实存在印记,这些资源存在极其紧密的交叉性、复合性、共生性,形成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并不是将其单一区分出来独自开发,而是更好的归类于同一性质结构下全盘统筹,精细化、精准化开发,以同类资源的互补和异类资源的相映齐放光芒。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无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中有了类别上的自我定位,在开发中也就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原资源体应有的内在民族文化,从而实现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旅游产品的多元立体化打造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挖掘中,针对旅游市场所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打造才是真正促使旅游活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产品在现今旅游市场中一直存在同类化、同质化等特点,甚至相距千里的两地出现了同一当地旅游特产这种现象,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使旅游目的地各有所长、各具特点,这就在于旅游目的地中旅游产品在设计与开发中针对旅游产品类型的精细化开发,针对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打造和针对旅游产品层次的立体化设计三个方面,将旅游产品依托旅游地旅游资源为蓝本,以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打造后呈现于消费者视野中,尽显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能力。
(1)旅游产品类型的精细化
旅游产品类型的精细化,主要在于前期对旅游资源挖掘中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后,将旅游资源精准化开发,依照旅游市场的需求,逐一打造适合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上所出现的市场乱象主要因为没有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针对旅游人群的需求而精细化的开发和打造,这样就使得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在表现形式上同质化严重,在具体内容上模糊不清,也就造成旅游目的地很难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我定位,同时也就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产品的打造过程中,针对旅游消费者在旅游产品购买时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需求上,将旅游产品的类型丰富化,对旅游产品进行精细化分类,做到产品类别丰富、产品设计精细,使旅游消费者能够在旅游目的地玩的开心、游的舒心、买的放心,实现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消费中与旅游目的地双方价值共赢的和谐局面。
(2)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
传统的旅游活动涵盖了人们的食、住、行、娱、游、购,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无论是传统的旅游六要素还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在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都是对旅游产品结构的细化。旅游产品结构的足够细化,足够多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旅游消费者,使旅游投入比和产出比达成平衡,同时也就能实现旅游活动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多元。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先天的条件优势,民族文化本身的多元化使得旅游产品的打造多元化,在同一旅游资源的不同包装上又能产生不同的旅游方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等等都是构成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的一员。在打造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的同时应注重产品结构中的协调互补,不同的旅游产品结构共同构成旅游产品结构链,形成这一地区的旅游产品结构网。
(3)旅游产品层次的立体化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依托旅游产品类型的精细化,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由点至链及网,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做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形成完善的产品结构,以达到该地区旅游市场的供需平衡,实现旅游产品层次的立体化。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进行逐层分类,确保做到“不忘记任何一名游客,不冷落任何一单买卖”,无论从年龄差别还是经济能力等方面都需要预设能够产生的经济活动,这不但是将有限的旅游资源最大化于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大化。无论是旅游产品的类型精细化,还是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层次的立体化,都是将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挖掘后,利用旅游产品这一媒介,更好的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能力带动起来,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旅游经济发展活力。
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
平台化旅游主要根基于平台规则与互为利益关系的双方。① 笔者认为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主要指旅游市场的平台搭建以及互为利益的各方的利益关系处理。旅游市场主要涉及旅游者、旅游中间商、旅游景区三大要素,构建一个三者相互联系,相互遵守的平台规则,无论是旅游者与旅游中间商二者信息上的共享还是与旅游景区在规划上的协同联合,都构成了景区因市场选择而产生的需求定制,也就能造成了各方利益上的共赢局面。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前提主要为:旅游活动本身立体空间结构的逐渐形成,旅游开始成为全民性的消费行业,旅游开始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加快发展速度的媒介等。
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主要以整个区域的旅游景区、旅游活动、涉旅行业等为统筹目标,将区域旅游结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规避劣势竞争,补齐资源结构短板,形成统一完善的区域旅游大景区结构,同时利用旅游产品的立体多元结构,形成大景区结构下的旅游市场战略性联盟。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是旅游活动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行为模式,同时更是针对旅游景区的垂直化开发后的平台化运作,利用平台化这一大规模、大结构、大内容、大数据来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旅游活动,不但使物尽其用,还规避了无效投资与错误开发。平台化不但使旅游产品得以更好的销售给消费者,同时还是实现统一管理、有效管理、统一运作、有效运作的良好手段。
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非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源头资源的垂直化挖掘后形成旅游产品的多元立体化商品结构,并将其旅游市场以平台化来进行运作,这是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旅游市场运作方式,是走向大旅游市场、大旅游经济体的必然桥梁,同时也是旅游经济市场一剂强有效的兴奋剂。
作者简介:刘伟:1989年10月出生,男,汉族,云南富源,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①李伟,魏翔.互联网+旅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03.
[1] 李伟,魏翔.《互联网+旅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03.
[2] 汤巨.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旅游企业价值链优化研究[D].海南大学,2016.05.
[3] 毕丽芳.“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大理、丽江为例[J].旅游资源,2017.33.
[4] 唐亮.“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06.
[5] 李娌、杨梦兰.“互联网+”背景下中小旅行社“触电”营销策略探析[J].经济纵横,2015.07.
[6] 李桦.智慧文化旅游——“互联网+文化旅游”的发展新趋势[J].产业经济,2016.10.
[7] 梅艺华,周园源,王乐,喻正义,梅俊莹.基于“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研究——以江西省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剖析[J].中国市场,2016.47.
互联网思维 少数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聚居于科技不够发达、工业程度差、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地区,但是在这些“落后”的背后却隐藏着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原始的风俗习惯和与现代社会形成强烈反差的“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旅游业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不但是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吸引力,更是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更有利于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当地民众的生活困难,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开发活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拉动是全面而立体的,从地区经济GDP到家庭经济收入再到个人经济收入都体现出上升的趋势;它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看天”吃饭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旅游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依旧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旅游开发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逐一落地,旅游业表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现象;但是从旅游开发市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乏力状态,随之带来的是一个个萧条的旅游景区,甚至有的景区昙花一现,同质化现象、单一化现象、服务断层现象等伪旅游现象越来越占据着旅游市场,扰乱了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杜绝旅游市场的这一乱象,笔者认为应从旅游开发的源头着手,打破原有的开发模式,规避传统开发模式中的惯用套路,应因地制宜,量身定制。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袭来,各个行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是否能乘上互联网这艘快艇,将旅游业以互联网的运作思维来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打破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将互联网自身运作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利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能保持好快速、优质、长效可持续的发展势态。利用互联网思维中的垂直化开发后的平台化运作这一模式以垂直化、多元化、平台化三者的递进关系来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进行开发,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依托互联网思维模式,构建和谐、长效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源头资源的垂直化挖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造就了全新的时代条件,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运作模式、营销方式、传播模式等架之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利用互联网单一链接中的精细结构及内容的打造方式来打造少数民族文化中源头资源的单一部分,实现单一个体的精细化、深入化挖掘和包装,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更具内容性、可观性与可持续开发性。
(1)内容挖掘的原真性保护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业开发活动,其主要看中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与现代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等资源条件;这其中涉及到的主要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奇特的表现方式为主要依托,以少数民族地区异域的独特风情来吸引游客,从而产生经济消费和带动经济市场活力。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时,源头资源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开发地区现有资源的分量。在传统的旅游开发中,以表象资源为开发对象,集中包装、打造表象资源,使表象资源得以百倍甚至万倍的放大于旅游市场之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表象资源的加工、包装、打造,早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游行业“吃老本”的现象已经无法继续满足游客的胃口了;因此,针对源头资源的垂直化挖掘,注重内容挖掘的原真性保护,使事物的本质和源头起始原因得以展现于消费者眼前,这不但增添了旅游资源的纵向结构,同时也丰富了旅游资源的横向内涵。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源头探索既是丰富旅游资源,更是完善少数民族的文化结构;将原始的、本真的民族文化细枝末节在现有的民族文化中对位、互嵌、碰撞、融合,同时加以旅游开发的创意力量,使其于旅游活动中发光放彩,实现超越其本身应有的巨大价值。
(2)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在原有的资源内容上的适当加工,并保持其原真性,以单一资源为独立个体,同类资源线型结构共生,打造优品、精品旅游资源,形成以单一种类资源的精品呈现形式;将旅游开发地资源结构以系统性全盘规划,区分资源结构中的不同类别资源,划分差别资源,突出主体、突显精品,将景区旅游资源逐级分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形成有系统性的资源结构,以便更加专业化、精准化的包装和加工。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一直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有巨大的作用,资源挖掘后的分类、定级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精准化开发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中资源定位不清、开发形式模糊、呈现方式单一的良好手段。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民族文化结晶,是少数民族在历史中以及现实中的真实存在印记,这些资源存在极其紧密的交叉性、复合性、共生性,形成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并不是将其单一区分出来独自开发,而是更好的归类于同一性质结构下全盘统筹,精细化、精准化开发,以同类资源的互补和异类资源的相映齐放光芒。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无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中有了类别上的自我定位,在开发中也就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原资源体应有的内在民族文化,从而实现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旅游产品的多元立体化打造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挖掘中,针对旅游市场所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打造才是真正促使旅游活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产品在现今旅游市场中一直存在同类化、同质化等特点,甚至相距千里的两地出现了同一当地旅游特产这种现象,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使旅游目的地各有所长、各具特点,这就在于旅游目的地中旅游产品在设计与开发中针对旅游产品类型的精细化开发,针对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打造和针对旅游产品层次的立体化设计三个方面,将旅游产品依托旅游地旅游资源为蓝本,以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打造后呈现于消费者视野中,尽显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能力。
(1)旅游产品类型的精细化
旅游产品类型的精细化,主要在于前期对旅游资源挖掘中资源结构的系统性建构后,将旅游资源精准化开发,依照旅游市场的需求,逐一打造适合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上所出现的市场乱象主要因为没有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针对旅游人群的需求而精细化的开发和打造,这样就使得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在表现形式上同质化严重,在具体内容上模糊不清,也就造成旅游目的地很难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我定位,同时也就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产品的打造过程中,针对旅游消费者在旅游产品购买时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需求上,将旅游产品的类型丰富化,对旅游产品进行精细化分类,做到产品类别丰富、产品设计精细,使旅游消费者能够在旅游目的地玩的开心、游的舒心、买的放心,实现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消费中与旅游目的地双方价值共赢的和谐局面。
(2)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
传统的旅游活动涵盖了人们的食、住、行、娱、游、购,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无论是传统的旅游六要素还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在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都是对旅游产品结构的细化。旅游产品结构的足够细化,足够多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旅游消费者,使旅游投入比和产出比达成平衡,同时也就能实现旅游活动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多元。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先天的条件优势,民族文化本身的多元化使得旅游产品的打造多元化,在同一旅游资源的不同包装上又能产生不同的旅游方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等等都是构成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的一员。在打造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的同时应注重产品结构中的协调互补,不同的旅游产品结构共同构成旅游产品结构链,形成这一地区的旅游产品结构网。
(3)旅游产品层次的立体化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依托旅游产品类型的精细化,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由点至链及网,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做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形成完善的产品结构,以达到该地区旅游市场的供需平衡,实现旅游产品层次的立体化。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进行逐层分类,确保做到“不忘记任何一名游客,不冷落任何一单买卖”,无论从年龄差别还是经济能力等方面都需要预设能够产生的经济活动,这不但是将有限的旅游资源最大化于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大化。无论是旅游产品的类型精细化,还是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层次的立体化,都是将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挖掘后,利用旅游产品这一媒介,更好的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能力带动起来,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旅游经济发展活力。
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
平台化旅游主要根基于平台规则与互为利益关系的双方。① 笔者认为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主要指旅游市场的平台搭建以及互为利益的各方的利益关系处理。旅游市场主要涉及旅游者、旅游中间商、旅游景区三大要素,构建一个三者相互联系,相互遵守的平台规则,无论是旅游者与旅游中间商二者信息上的共享还是与旅游景区在规划上的协同联合,都构成了景区因市场选择而产生的需求定制,也就能造成了各方利益上的共赢局面。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前提主要为:旅游活动本身立体空间结构的逐渐形成,旅游开始成为全民性的消费行业,旅游开始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加快发展速度的媒介等。
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主要以整个区域的旅游景区、旅游活动、涉旅行业等为统筹目标,将区域旅游结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规避劣势竞争,补齐资源结构短板,形成统一完善的区域旅游大景区结构,同时利用旅游产品的立体多元结构,形成大景区结构下的旅游市场战略性联盟。旅游市场的平台化运作是旅游活动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行为模式,同时更是针对旅游景区的垂直化开发后的平台化运作,利用平台化这一大规模、大结构、大内容、大数据来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旅游活动,不但使物尽其用,还规避了无效投资与错误开发。平台化不但使旅游产品得以更好的销售给消费者,同时还是实现统一管理、有效管理、统一运作、有效运作的良好手段。
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非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源头资源的垂直化挖掘后形成旅游产品的多元立体化商品结构,并将其旅游市场以平台化来进行运作,这是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旅游市场运作方式,是走向大旅游市场、大旅游经济体的必然桥梁,同时也是旅游经济市场一剂强有效的兴奋剂。
作者简介:刘伟:1989年10月出生,男,汉族,云南富源,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①李伟,魏翔.互联网+旅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03.
[1] 李伟,魏翔.《互联网+旅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03.
[2] 汤巨.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旅游企业价值链优化研究[D].海南大学,2016.05.
[3] 毕丽芳.“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大理、丽江为例[J].旅游资源,2017.33.
[4] 唐亮.“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06.
[5] 李娌、杨梦兰.“互联网+”背景下中小旅行社“触电”营销策略探析[J].经济纵横,2015.07.
[6] 李桦.智慧文化旅游——“互联网+文化旅游”的发展新趋势[J].产业经济,2016.10.
[7] 梅艺华,周园源,王乐,喻正义,梅俊莹.基于“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研究——以江西省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剖析[J].中国市场,20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