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肩负政治使命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确立的新型人际关系,通过其“第三者”角色功能的发挥以及身体力行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实现大学生健全心理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健全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234-03
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高等教育新模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攻坚期的重要任务。而且传统的学校和家庭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遭遇困境,作为高校特殊群体,辅导员是实现民主管理的一股清流,是治疗传统的校与师、教与学.师与生矛盾的良药。由于其是出现在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方主体,“第三者”角色是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维生素”,借助其充分发挥健全大学生心理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第三者”角色定义
新时代下,原有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要求,师生矛盾日益凸显,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需要引入并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第三者”角色的作用,该角色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不同于生活中负面的、消极的悲观的甚至是受大家抵触的角色,其指路者和领路人的地位不可复制且不可替代。关于辅导员的“第三者”角色内涵,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阐述:首先,从学校、家庭、辅导员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辅导员这个名词出现于学校和家庭概念之后,从1936年辅导员制度的萌芽,直至1951年辅导员制度立足于高校层面,继而1961年正式确立,1978年恢复辅导员制度以及2004年和2006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对辅导员制度建设进行完善,可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应运而生的。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但受其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需要借助辅导员充当“第三者”发挥调和作用。其次,从学校、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职能划分来看,学校负责制定宏观层面的规章制度管控学校管理大局,学校教师主要从专业角度并借助于课堂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部分工作却出现缺位,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日益成为学生工作的中心,因而促成了辅导员“第三者”角色的出现。再次,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制定16号文件和24号令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其中,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規定》(24号令)里面涉及辅导员的工作要求:赋予辅导员教师和干部职能的两重性,指导当代大学生摆正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学校和家庭的高度确立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促进大学生心态的健全和完善。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健全心态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消极心态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普遍介于19岁至23岁之间,是具有独特风格的“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理机能趋于成熟,但心理机能不完善尤其是心理处于波动较大、不稳定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消极心态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之前都是被学校和家长军训化管制,在家里,父母一切安排妥当,在学校,教师安排完备,这种生活和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感极强,进入大学后倡导自主学习和生活,而原有模式导致其自主独立能力和群居能力弱。二是现在部分大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因独生子女问题引发的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及人际关系交往障碍,此外,农村与城镇经济条件参差不齐造成攀比带来了自卑和焦虑。三是大学竞争压力大与学生原有的对大学的理想化憧憬相冲突,学生无法承受大学毕业后就业竞争的压力,此外,在处理个人情感及恋爱问题上能力薄弱,无法理性看待恋爱问题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四是大学处于反省自我和探索自我的关键时期,关于自我认知与评价出现认知的矛盾和迷惘以及其他人生问题的思考缺失,容易诱发消极心态。总之,心态对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有决定作用,因此,拥有健全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精气神,实现其知行与行神的合一。
(二)大学生健全心态培养失衡的原因
1.主观层面--“新生墙”效应
“新生墙”效应影响的主要发生对象是初入学的大学生,这类群体面对新环境、新生活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过渡。如何应对新环境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如何尽快调整心态,成为当前摆脱“新生墙”困扰的关键。目前,大学环境较高中环境而言,由原有的紧张状态突然转变松散状态,学生出现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出现心理落差和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从思想层面看,大学生对理想和现实的认知出现偏差,唯师是从和以书为本的思想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大学前被灌输了大学的“万能性”,这种对大学片面化的描述极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心态。此外,高中阶段学生成绩差异较大,而进入大学后彼此水平相当,某些学生在高中时代的优越感消失,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可能会造成某些不良的影响。从学习层面看,高中阶段以前主要是“灌输”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校生活基本由学校规划设计来安排,但大学的教育模式提倡自由自主学习,加上初人校园的生活压力、大学期间的考试压力、大四的就业压力等与原先对大学的美好期待产生冲突,以至于学生出现学习懈息、自尊心受损、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从生活层面看,学生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基本上全身心备战高考,无需思考生活上的问题,独立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因人际交往淡泊产生的孤僻和抑郁,继而造成大学生灵魂萎缩。
2.客观层面--“醉自由”环境
“醉自由”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缺乏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监督、教师缺乏对学生行为的正确有力引导、身处独生子女家庭受到家长宠溺、学生漫不经心和自由懒散的松散大学生活等状态。如此宽松的学习环境成为“醉自由”赖以生存的温床,很大程度上由于高中时代到大学阶段的过渡期的调整有关系,高中时代的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的高考和大学生涯的客观描述,通常情况下认为高考是通往幸福的独木桥,过度美化大学生活。此外,大学里专业教师职能较之前高中全能型教师而言,其分工更细,主要聚焦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对教师依赖性较强的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继而这类群体产生了焦虑和忧郁。最后,家庭教育中的父母缺乏正确引导,对子女过于溺爱,对于基本生存技能、人际交往能力集体主义观念等教育缺失,导致目前大部分学生受制于精致的利已主义影响,从而出现自私自利等行为。 (三)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特殊关系
1.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是互惠的“精神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是遵循人类自然法则和发展规律,同时因为新的载体出现共存共荣。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是游离于专业教师与大学生教育教学之外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大学生“精神共同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者之间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基于共同成长学习的基础上追求共同意识和共通利益,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并抛弃个别差异,精神层面共同的情感倾向和共同的目标价值追求,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践行,是平等信任、互惠互助和共同成长、休戚相关的集体。
2.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发生于两个主体之间,不同心灵主体在排除对象本身的客观性基础上追求共同特征,实现主体与主体的统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对学生采用权威型的管理模式,强调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改造,是一种“硬”的手段。而“主体间性”强调辅导员与学生两者都是主体的双主体关系,破除传统的辅导员主体性功能,要求坚持贯彻“以人为本”“以德育人”“服务学生”等理念,这种平等互利的工作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的管理和教育,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3.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是“师友并存”
“师友并存”是辅导员工作的发展趋势和需求,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建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良师益友关系要求做到以师为先、以友为主。当前的大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90后”,他们不愿被教育,更愿意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开展沟通和交流。为了实现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辅导员在师友并存的社会需求下扮演着“良师益友”角色,通过朋友式的情感联结、自身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情感影响力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做到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辅导员探讨大学生健全心态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辅导员自身健全心态的培养
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中论述了养生、养心、调心态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心态反映个人的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其中健全的心态是恢复和提高精气神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辅导员本身而言,良好的心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从事思想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结合辅导员工作特征,总结如下。必备的心态:一是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尽管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但仍能依旧保持一颗奉献教育事业的初心,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以实际行动关爱学生,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二是辅导员工作对上要面对学校层面的行政工作,对下要面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工作仔细认真,慢工出细活,高度的责任感善于思考总结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心理变化于微妙之间,辅导员要有洞悉学生思想行为的能力,懂得察言观色,防患于未然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三是對待学生的教育工作要有耐心且宽宏大量,从朋友和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和改过自新,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展现自我和重拾自信,鼓励大家参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四是辅导员要有恒心,不要因为受到一点挫折就放弃,由于学生心理处于动态变化中和学生教育的反复性特征,要求辅导员持之以恒地对待每一位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用日常点滴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类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摆正辅导员的心态,建议学校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教育,一方面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帮助疏导辅导员的压力。
(二)积极关注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
目前,辅导员需要高度关注的群体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积极关注贫困生。贫困生的心态应该是物质匮乏,但精神积极向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回报,而不是愤世嫉俗和仇富心理。学校里面的贫困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差,建议辅导员展开与贫困生的交流,建立困难学生的资料库,掌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勒工助学岗位的工作,此外,告知他们好好学习和“知识改变命运”,鼓励他们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以缓解当前学习的经济压力。由于某些大城市的大学生求职成本比较高,为了缓解这部分贫困生找工作的成本压力,通过毕业生求职补贴给予物质上的帮助,避免他们出现自卑心理。第二,积极关注心理问题的学生。独生子女的遗留问题和二胎政策的放开、父母婚姻矛盾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卫生教育工作迫在眉睫,集中反映在焦虑、抑郁、厌学、失恋等方面。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做的是在新生人校后,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为后期跟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外每学期做好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情况登记表,定期跟踪情况并制定有效的教育和干预措施。如果发现某些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借助心理中心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同时将该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帮助学生尽快摆脱心理困扰。
(三)利用自媒体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态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日趋成熟,单纯依靠面对面交流活动已很难适应教育、服务和引导“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的客观需求。为了多渠道丰富大学生建立健全心态的路径选择,辅导员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媒介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前,多元化的自媒体发展引领着高校舆论的走向,辅导员通过对“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有效利用,能够实现师生非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同时,还能通过网络媒体渠道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互动和监控,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偏激心态及时进行疏导和正确引导。为了避免辅导员在自媒体环境下处于被动地位,应建立相关信息应急处理预案,在发生相关争议事件后,及时将相关消息上传下达,避免谣言滋生,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辅导员理应有集体性、服务性、创新性等前瞻性认知,教育大学生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地应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学习环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摆正自身心态,避免误入歧途,向全社会展现蓬勃向上的姿态。
四、结语
当前,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参谋。积极渗人大学生健全心态的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大势所趋,也是价值观教育的政治使命。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其独有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但辅导员工作不可取代,是培养和调整大学生心态的重要助推力。
参考文献:
[1]王成.浅谈辅导员的历史嬗变与当代角色定位[J].亚太教育,2015(5):104.
[2]李康.地方性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研究:醉自由及其解决之道[D].西南大学,2009.
[3]薛峰,徐明华.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主体间性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3(17):175-176.
[4]韩春红.亦师亦友之感: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5):30-35.
[5]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户国栋.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意识:规律意识、资源意识、网络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102-105.
[7]暴占光.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110-11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健全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234-03
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高等教育新模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攻坚期的重要任务。而且传统的学校和家庭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遭遇困境,作为高校特殊群体,辅导员是实现民主管理的一股清流,是治疗传统的校与师、教与学.师与生矛盾的良药。由于其是出现在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方主体,“第三者”角色是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维生素”,借助其充分发挥健全大学生心理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第三者”角色定义
新时代下,原有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要求,师生矛盾日益凸显,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需要引入并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第三者”角色的作用,该角色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不同于生活中负面的、消极的悲观的甚至是受大家抵触的角色,其指路者和领路人的地位不可复制且不可替代。关于辅导员的“第三者”角色内涵,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阐述:首先,从学校、家庭、辅导员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辅导员这个名词出现于学校和家庭概念之后,从1936年辅导员制度的萌芽,直至1951年辅导员制度立足于高校层面,继而1961年正式确立,1978年恢复辅导员制度以及2004年和2006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对辅导员制度建设进行完善,可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应运而生的。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但受其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需要借助辅导员充当“第三者”发挥调和作用。其次,从学校、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职能划分来看,学校负责制定宏观层面的规章制度管控学校管理大局,学校教师主要从专业角度并借助于课堂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部分工作却出现缺位,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日益成为学生工作的中心,因而促成了辅导员“第三者”角色的出现。再次,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制定16号文件和24号令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其中,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規定》(24号令)里面涉及辅导员的工作要求:赋予辅导员教师和干部职能的两重性,指导当代大学生摆正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学校和家庭的高度确立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促进大学生心态的健全和完善。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健全心态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消极心态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普遍介于19岁至23岁之间,是具有独特风格的“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理机能趋于成熟,但心理机能不完善尤其是心理处于波动较大、不稳定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消极心态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之前都是被学校和家长军训化管制,在家里,父母一切安排妥当,在学校,教师安排完备,这种生活和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感极强,进入大学后倡导自主学习和生活,而原有模式导致其自主独立能力和群居能力弱。二是现在部分大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因独生子女问题引发的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及人际关系交往障碍,此外,农村与城镇经济条件参差不齐造成攀比带来了自卑和焦虑。三是大学竞争压力大与学生原有的对大学的理想化憧憬相冲突,学生无法承受大学毕业后就业竞争的压力,此外,在处理个人情感及恋爱问题上能力薄弱,无法理性看待恋爱问题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四是大学处于反省自我和探索自我的关键时期,关于自我认知与评价出现认知的矛盾和迷惘以及其他人生问题的思考缺失,容易诱发消极心态。总之,心态对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有决定作用,因此,拥有健全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精气神,实现其知行与行神的合一。
(二)大学生健全心态培养失衡的原因
1.主观层面--“新生墙”效应
“新生墙”效应影响的主要发生对象是初入学的大学生,这类群体面对新环境、新生活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过渡。如何应对新环境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如何尽快调整心态,成为当前摆脱“新生墙”困扰的关键。目前,大学环境较高中环境而言,由原有的紧张状态突然转变松散状态,学生出现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出现心理落差和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从思想层面看,大学生对理想和现实的认知出现偏差,唯师是从和以书为本的思想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大学前被灌输了大学的“万能性”,这种对大学片面化的描述极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心态。此外,高中阶段学生成绩差异较大,而进入大学后彼此水平相当,某些学生在高中时代的优越感消失,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可能会造成某些不良的影响。从学习层面看,高中阶段以前主要是“灌输”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校生活基本由学校规划设计来安排,但大学的教育模式提倡自由自主学习,加上初人校园的生活压力、大学期间的考试压力、大四的就业压力等与原先对大学的美好期待产生冲突,以至于学生出现学习懈息、自尊心受损、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从生活层面看,学生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基本上全身心备战高考,无需思考生活上的问题,独立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因人际交往淡泊产生的孤僻和抑郁,继而造成大学生灵魂萎缩。
2.客观层面--“醉自由”环境
“醉自由”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缺乏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监督、教师缺乏对学生行为的正确有力引导、身处独生子女家庭受到家长宠溺、学生漫不经心和自由懒散的松散大学生活等状态。如此宽松的学习环境成为“醉自由”赖以生存的温床,很大程度上由于高中时代到大学阶段的过渡期的调整有关系,高中时代的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的高考和大学生涯的客观描述,通常情况下认为高考是通往幸福的独木桥,过度美化大学生活。此外,大学里专业教师职能较之前高中全能型教师而言,其分工更细,主要聚焦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对教师依赖性较强的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继而这类群体产生了焦虑和忧郁。最后,家庭教育中的父母缺乏正确引导,对子女过于溺爱,对于基本生存技能、人际交往能力集体主义观念等教育缺失,导致目前大部分学生受制于精致的利已主义影响,从而出现自私自利等行为。 (三)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特殊关系
1.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是互惠的“精神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是遵循人类自然法则和发展规律,同时因为新的载体出现共存共荣。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是游离于专业教师与大学生教育教学之外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大学生“精神共同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者之间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基于共同成长学习的基础上追求共同意识和共通利益,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并抛弃个别差异,精神层面共同的情感倾向和共同的目标价值追求,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践行,是平等信任、互惠互助和共同成长、休戚相关的集体。
2.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发生于两个主体之间,不同心灵主体在排除对象本身的客观性基础上追求共同特征,实现主体与主体的统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对学生采用权威型的管理模式,强调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改造,是一种“硬”的手段。而“主体间性”强调辅导员与学生两者都是主体的双主体关系,破除传统的辅导员主体性功能,要求坚持贯彻“以人为本”“以德育人”“服务学生”等理念,这种平等互利的工作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的管理和教育,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3.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是“师友并存”
“师友并存”是辅导员工作的发展趋势和需求,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建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良师益友关系要求做到以师为先、以友为主。当前的大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90后”,他们不愿被教育,更愿意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开展沟通和交流。为了实现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辅导员在师友并存的社会需求下扮演着“良师益友”角色,通过朋友式的情感联结、自身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情感影响力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做到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辅导员探讨大学生健全心态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辅导员自身健全心态的培养
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中论述了养生、养心、调心态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心态反映个人的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其中健全的心态是恢复和提高精气神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辅导员本身而言,良好的心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从事思想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结合辅导员工作特征,总结如下。必备的心态:一是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尽管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但仍能依旧保持一颗奉献教育事业的初心,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以实际行动关爱学生,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二是辅导员工作对上要面对学校层面的行政工作,对下要面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工作仔细认真,慢工出细活,高度的责任感善于思考总结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心理变化于微妙之间,辅导员要有洞悉学生思想行为的能力,懂得察言观色,防患于未然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三是對待学生的教育工作要有耐心且宽宏大量,从朋友和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和改过自新,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展现自我和重拾自信,鼓励大家参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四是辅导员要有恒心,不要因为受到一点挫折就放弃,由于学生心理处于动态变化中和学生教育的反复性特征,要求辅导员持之以恒地对待每一位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用日常点滴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类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摆正辅导员的心态,建议学校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教育,一方面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帮助疏导辅导员的压力。
(二)积极关注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
目前,辅导员需要高度关注的群体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积极关注贫困生。贫困生的心态应该是物质匮乏,但精神积极向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回报,而不是愤世嫉俗和仇富心理。学校里面的贫困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差,建议辅导员展开与贫困生的交流,建立困难学生的资料库,掌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勒工助学岗位的工作,此外,告知他们好好学习和“知识改变命运”,鼓励他们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以缓解当前学习的经济压力。由于某些大城市的大学生求职成本比较高,为了缓解这部分贫困生找工作的成本压力,通过毕业生求职补贴给予物质上的帮助,避免他们出现自卑心理。第二,积极关注心理问题的学生。独生子女的遗留问题和二胎政策的放开、父母婚姻矛盾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卫生教育工作迫在眉睫,集中反映在焦虑、抑郁、厌学、失恋等方面。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做的是在新生人校后,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为后期跟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外每学期做好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情况登记表,定期跟踪情况并制定有效的教育和干预措施。如果发现某些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借助心理中心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同时将该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帮助学生尽快摆脱心理困扰。
(三)利用自媒体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态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日趋成熟,单纯依靠面对面交流活动已很难适应教育、服务和引导“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的客观需求。为了多渠道丰富大学生建立健全心态的路径选择,辅导员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媒介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前,多元化的自媒体发展引领着高校舆论的走向,辅导员通过对“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有效利用,能够实现师生非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同时,还能通过网络媒体渠道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互动和监控,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偏激心态及时进行疏导和正确引导。为了避免辅导员在自媒体环境下处于被动地位,应建立相关信息应急处理预案,在发生相关争议事件后,及时将相关消息上传下达,避免谣言滋生,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辅导员理应有集体性、服务性、创新性等前瞻性认知,教育大学生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地应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学习环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摆正自身心态,避免误入歧途,向全社会展现蓬勃向上的姿态。
四、结语
当前,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参谋。积极渗人大学生健全心态的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大势所趋,也是价值观教育的政治使命。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其独有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但辅导员工作不可取代,是培养和调整大学生心态的重要助推力。
参考文献:
[1]王成.浅谈辅导员的历史嬗变与当代角色定位[J].亚太教育,2015(5):104.
[2]李康.地方性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研究:醉自由及其解决之道[D].西南大学,2009.
[3]薛峰,徐明华.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主体间性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3(17):175-176.
[4]韩春红.亦师亦友之感: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5):30-35.
[5]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户国栋.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意识:规律意识、资源意识、网络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102-105.
[7]暴占光.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