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初,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了英国“直面戏剧”代表人物安东尼·尼尔逊的戏剧作品《审查者》。令人好奇的是,在该剧的海报上“出品人”一栏赫然写着十个人的名字。戏剧出品人众筹——这是鼓楼西剧场为了将更多人吸引到戏剧中而采用的戏剧运营新模式。《审查者》并不是试水戏剧众筹的独一家。去年,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在京东众筹上线,刷新多项互联网众筹纪录。也是去年,南京大学戏文专业的同学在制作期末作品时采用了众筹的形式。长期以来,戏剧的盈利空间相对有限,资金一直是很多剧场剧社面临的问题。逐渐兴起的戏剧众筹似乎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同时对于很多参与戏剧众筹的人来说,众筹是一种具有代入感的好玩的体验,这种体验也许就是未来文化产业的核心。
南京大学“仲夏夜”系列话剧:有风险的事就有一定的乐趣
今年4月,南大学子的话剧《仲夏夜惊梦》制作经费9000元,以30元一股的售价再度众筹,40分钟内就销售一空。对于这样的结果,导演冯化雨表示自己并不意外。
早在2015年,南京大学《仲夏夜之梦2015》剧组开放了8000元的众筹“股份”,以50元/股的价格线上众筹,每人限购10股,2小时筹集完毕。每一位参与众筹的出品人均以持股量获得戏票,最终再根据所占股比进行票房分红。最终这场演出的收益率达到了85%左右。
Q=《北京青年》周刊A=冯化雨
Q:去年是怎么想到做话剧众筹的?
A:当时是剧场实践课的指导老师王真峥建议以众筹的形式来做,最初是想用一种 “好玩的形式” 来试着做戏,并没想着要做到何种收益。
Q:众筹的规则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吗?
A:我们众筹体量太小了,才一万不到,今年众筹的时候就有好多人联系我,问能不能一个人承包了。但是我们想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同时又能比较简单地划定比例,所以规定了每股50元,每人限持10股。
Q:去年参与众筹的出品人都是什么身份?是出于什么原因参与众筹的?
A:什么身份都有。有做老师的、在银行工作的、做戏剧的、媒体人,也有一些学生等等。参与众筹就是觉得好玩儿,有趣,其实没几个人真正去算利润,就是是一种低门槛且充满趣味的投资。
Q:你觉得一个戏剧众筹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或者遵循哪些原则?
A:低门槛,规则清晰。其实我们的成功,也有南京大学的影响力因素,大家看到是南大戏文专业的本科生作品,本身会觉得比较值得相信。
Q:你反复提到“好玩”。“好玩”具体怎么体现?
A:我觉得只要是有风险的事情,就一定有乐趣。因为这中间有一个未知性,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冒险。其实出品人对我们来说,也是第一批观众,有这么一批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持续关注并且期待,从各种维度参与创作,是一件有趣的事。
Q:众筹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戏剧发展模式吗?
A:是啊。从宣传角度讲,可以形成很多原本想不到的渠道,这些出品人都会帮忙转发,而且热情很高。对于创作者来说,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压力,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责任感,更想要把戏做好。
Q:在你看来,和理财、投资这些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会不会损害了戏剧作为文化产品的根本属性?
A:既然是产品,本身就是有商业性的。我觉得,商业模式的成熟,会让戏剧这种文化产品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能够面对市场和大众。
5问话剧众筹:众筹不是万能钥匙
众筹项目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战马》算是一个比较典型、比较成功的戏剧上的案例,因为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众筹,它其实加了金融的属性。它的战马券是可以作为一个货币在它的平台上流通的,后来应该也是有增值的部分。我们传统意义的产品众筹是说,比如我筹一场剧,我有票、周边产品,相对来讲它的用户是有局限的,可能我知道这个剧,我了解它的内容、它的导演,我会来买。但是《战马》这个剧众筹成功的原因,第一,它这个剧本身的内容比较吸引人,第二是因为它有这个金融属性在里头,第三是因为它这个剧在整个国内的戏剧行业的口碑,包括大家对它的期待是非常高的,那它就不同于一般的小众戏剧。
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不是我们平台做的,是我听朋友说起过的,他在毕业之前做了一个剧叫《夏至未至》,是厦门大学一个比较好的歌舞剧。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零开始的众筹戏剧。他把剧本写出来之后,在他们学校的公众账号上用小视频发了他自己写的一首歌,说这是我献给某某系的谁谁谁的歌,这个视频一下子就火了,结果大家发现根本没有这个人。第三天的时候,他又发了一条视频,说其实这个男女主角是他的戏里的。就这样,他成立了歌舞剧社。但这只是有了关注度,还缺钱拍。于是他定向地找了厦大的人群,比如师兄师姐、老师,也找了媒体去铺陈这个事情。同时他去餐厅堵到了学院院长,说要做这个事,领导也说支持。于是很短的时间里他就筹到了30万。和《战马》这种有国家话剧院做背景、有金融属性的项目相比,这个案例更接地气,更有利于我们思考众筹这件事。
戏剧和其他的众筹产品相比有什么不同?
坦白讲,相较于音乐、电影之类的流行文化,戏剧众筹的市场会更小一些。但未来,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市场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包括现在,像周杰伦、张学友这种从南火到北的通吃艺人,再也不会有,你喜欢鹿晗,我喜欢吴亦凡,大家相对来讲都是小众的。但是粉丝的跟随性会比较强,就是说虽然我小众,但是我会玩到极致。
戏剧众筹的优势在哪里?
传统上,如果要做一个剧,可能是要把编剧、赞助商、剧场等等都弄好了,所有的成本都前置了,你自己要把这个成本解决掉。那如果这个戏卖得不好,你就亏得很多。众筹的改变在于,你有一个想法,现在就把它说出来,然后通过和用户的互动让用户不断地有参与感,这样的话,第一,关注度有了,第二,钱也有了,对于剧的制作人来说成本就会小很多,而且他也能看到市场的预判。比如大家去看排练、看首映,这些人除了是你的用户之外,还是能够帮你去散播这件事的自媒体人,另外他们也会给你提一些建议,有可能就会有很专业的建议,大家一起来完善这个剧。这是众筹区别于传统的卖票或者团购的地方。
对想要参与众筹的话剧有要求吗?
京东的特点在于,这个平台足够大,用户足够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你的项目感兴趣。项目方的特点是我负责做剧,并且知道这个剧的用户受众在哪里。项目方要把他们的宣传合理地打进来,不可能等着平台给你做。再有就是回报设置,一定不能只有票,只有票的我们现在一概不做。我跟所有项目方聊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话,如果你来我这里是为了卖票,那我们可以不用聊了,建议你去更专业的票务网站。尤其是文化领域,我觉得众筹是在慢慢改变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发现一个好玩的东西,我愿意去支持它——但这种习惯也是要慢慢培养的。
对众筹项目的回报,平台有没有监督?
首先最初有一个资质的审核,然后后期監督就是会对用户进行抽调。我们的款项是分两批放的,众筹结束之后先放一批,占70%左右,一般足以执行活动了。剩下的就是在用户真的收到回报之后,我们才会把款放给你。一些项目在事前也会确定好一些赔偿机制,一般来说文化类的不太会去赔钱,而是赔一些周边产品。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文化众筹去培养大家对于文化的认知,而不是贪小便宜的心态,他认可你不是因为你能给他五块钱,而是你能带给他一种精神享受。
南京大学“仲夏夜”系列话剧:有风险的事就有一定的乐趣
今年4月,南大学子的话剧《仲夏夜惊梦》制作经费9000元,以30元一股的售价再度众筹,40分钟内就销售一空。对于这样的结果,导演冯化雨表示自己并不意外。
早在2015年,南京大学《仲夏夜之梦2015》剧组开放了8000元的众筹“股份”,以50元/股的价格线上众筹,每人限购10股,2小时筹集完毕。每一位参与众筹的出品人均以持股量获得戏票,最终再根据所占股比进行票房分红。最终这场演出的收益率达到了85%左右。
Q=《北京青年》周刊A=冯化雨
Q:去年是怎么想到做话剧众筹的?
A:当时是剧场实践课的指导老师王真峥建议以众筹的形式来做,最初是想用一种 “好玩的形式” 来试着做戏,并没想着要做到何种收益。
Q:众筹的规则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吗?
A:我们众筹体量太小了,才一万不到,今年众筹的时候就有好多人联系我,问能不能一个人承包了。但是我们想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同时又能比较简单地划定比例,所以规定了每股50元,每人限持10股。
Q:去年参与众筹的出品人都是什么身份?是出于什么原因参与众筹的?
A:什么身份都有。有做老师的、在银行工作的、做戏剧的、媒体人,也有一些学生等等。参与众筹就是觉得好玩儿,有趣,其实没几个人真正去算利润,就是是一种低门槛且充满趣味的投资。
Q:你觉得一个戏剧众筹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或者遵循哪些原则?
A:低门槛,规则清晰。其实我们的成功,也有南京大学的影响力因素,大家看到是南大戏文专业的本科生作品,本身会觉得比较值得相信。
Q:你反复提到“好玩”。“好玩”具体怎么体现?
A:我觉得只要是有风险的事情,就一定有乐趣。因为这中间有一个未知性,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冒险。其实出品人对我们来说,也是第一批观众,有这么一批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持续关注并且期待,从各种维度参与创作,是一件有趣的事。
Q:众筹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戏剧发展模式吗?
A:是啊。从宣传角度讲,可以形成很多原本想不到的渠道,这些出品人都会帮忙转发,而且热情很高。对于创作者来说,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压力,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责任感,更想要把戏做好。
Q:在你看来,和理财、投资这些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会不会损害了戏剧作为文化产品的根本属性?
A:既然是产品,本身就是有商业性的。我觉得,商业模式的成熟,会让戏剧这种文化产品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能够面对市场和大众。
5问话剧众筹:众筹不是万能钥匙
众筹项目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战马》算是一个比较典型、比较成功的戏剧上的案例,因为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众筹,它其实加了金融的属性。它的战马券是可以作为一个货币在它的平台上流通的,后来应该也是有增值的部分。我们传统意义的产品众筹是说,比如我筹一场剧,我有票、周边产品,相对来讲它的用户是有局限的,可能我知道这个剧,我了解它的内容、它的导演,我会来买。但是《战马》这个剧众筹成功的原因,第一,它这个剧本身的内容比较吸引人,第二是因为它有这个金融属性在里头,第三是因为它这个剧在整个国内的戏剧行业的口碑,包括大家对它的期待是非常高的,那它就不同于一般的小众戏剧。
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不是我们平台做的,是我听朋友说起过的,他在毕业之前做了一个剧叫《夏至未至》,是厦门大学一个比较好的歌舞剧。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零开始的众筹戏剧。他把剧本写出来之后,在他们学校的公众账号上用小视频发了他自己写的一首歌,说这是我献给某某系的谁谁谁的歌,这个视频一下子就火了,结果大家发现根本没有这个人。第三天的时候,他又发了一条视频,说其实这个男女主角是他的戏里的。就这样,他成立了歌舞剧社。但这只是有了关注度,还缺钱拍。于是他定向地找了厦大的人群,比如师兄师姐、老师,也找了媒体去铺陈这个事情。同时他去餐厅堵到了学院院长,说要做这个事,领导也说支持。于是很短的时间里他就筹到了30万。和《战马》这种有国家话剧院做背景、有金融属性的项目相比,这个案例更接地气,更有利于我们思考众筹这件事。
戏剧和其他的众筹产品相比有什么不同?
坦白讲,相较于音乐、电影之类的流行文化,戏剧众筹的市场会更小一些。但未来,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市场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包括现在,像周杰伦、张学友这种从南火到北的通吃艺人,再也不会有,你喜欢鹿晗,我喜欢吴亦凡,大家相对来讲都是小众的。但是粉丝的跟随性会比较强,就是说虽然我小众,但是我会玩到极致。
戏剧众筹的优势在哪里?
传统上,如果要做一个剧,可能是要把编剧、赞助商、剧场等等都弄好了,所有的成本都前置了,你自己要把这个成本解决掉。那如果这个戏卖得不好,你就亏得很多。众筹的改变在于,你有一个想法,现在就把它说出来,然后通过和用户的互动让用户不断地有参与感,这样的话,第一,关注度有了,第二,钱也有了,对于剧的制作人来说成本就会小很多,而且他也能看到市场的预判。比如大家去看排练、看首映,这些人除了是你的用户之外,还是能够帮你去散播这件事的自媒体人,另外他们也会给你提一些建议,有可能就会有很专业的建议,大家一起来完善这个剧。这是众筹区别于传统的卖票或者团购的地方。
对想要参与众筹的话剧有要求吗?
京东的特点在于,这个平台足够大,用户足够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你的项目感兴趣。项目方的特点是我负责做剧,并且知道这个剧的用户受众在哪里。项目方要把他们的宣传合理地打进来,不可能等着平台给你做。再有就是回报设置,一定不能只有票,只有票的我们现在一概不做。我跟所有项目方聊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话,如果你来我这里是为了卖票,那我们可以不用聊了,建议你去更专业的票务网站。尤其是文化领域,我觉得众筹是在慢慢改变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发现一个好玩的东西,我愿意去支持它——但这种习惯也是要慢慢培养的。
对众筹项目的回报,平台有没有监督?
首先最初有一个资质的审核,然后后期監督就是会对用户进行抽调。我们的款项是分两批放的,众筹结束之后先放一批,占70%左右,一般足以执行活动了。剩下的就是在用户真的收到回报之后,我们才会把款放给你。一些项目在事前也会确定好一些赔偿机制,一般来说文化类的不太会去赔钱,而是赔一些周边产品。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文化众筹去培养大家对于文化的认知,而不是贪小便宜的心态,他认可你不是因为你能给他五块钱,而是你能带给他一种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