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呈示行为贯穿整节课各个环节,对教学成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视域下精准把握数学课堂呈示行为,需要理性审视当前课堂呈示行为存在的问题,明晰其研究的现实价值,提炼其内涵特征,探析其教学策略,从而体现数学学科的思维素养,使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
关键词:课堂呈示行为;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B-0047-04
目前对课堂呈示行为的研究大多以施良方、崔允漷教授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方法为研究理论依据。课堂呈示行为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借助语言、板书、动作以及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种以教师控制为主的课堂基本教学行为[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呈示行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比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传统的“讲述 板书”为主转变为“语言 板书 多媒体 动作”的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呈示频率较传统课堂大幅提高,语言呈示的时间相对于传统课堂有明显减少等。
依据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被普遍认为是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2]。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在于我们应当通过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葛颢提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的想象力,即从对数与形的观察中提炼、猜测并总结出数学规律的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还包括进行严格逻辑推理的能力,即用严格的数学推导来确认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与否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3]。不难看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素养。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把握课堂呈示行为,值得深思和探索。
一、審视:当前课堂呈示行为现状剖析
一堂课的有效生成离不开教师合适的呈示行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置疑。但是一些教师对课堂呈示行为的认识和把握常常处于失当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和行为不统一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课堂不能以讲授为主,一定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但事实上,“一言堂”现象在“家常课”中仍比比皆是。
(二)话语方式不到位
在启发、提问、小结时,教师语言或隐晦曲折,或过于成人化,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表述。
(三)过度倚重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的确有利于提高目标达成度,但多媒体呈示不能替代课堂板书,否则会造成课堂板书缺失或淡化、缺乏科学的精心的设计和过于随意。
以上问题提示我们: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呈示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数学角度看,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合适的课堂呈示行为作为教学改进的着力点,是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没有教师行为层面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乃至课程改革都将是纸上谈兵。
从教学角度看,呈示行为贯穿整节课各个环节,对教学成败起至关重要作用。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教师行为的出发点和依据,所以必然需要改善课堂呈示行为中不适应思维发展的部分。对呈示行为的研究是始于师而基于生。
二、探源: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呈示行为的内涵特征
(一)语言呈示落脚在激发与归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4]。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师语言往往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往往打破传统意义上纯粹的讲授。例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课始,引入环节的教师语言伴随着一个生动的生活情境——发现问题:三只瓢虫来到操场锻炼身体,第一只瓢虫和后面的两只瓢虫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第二只瓢虫和第三只瓢虫的运动路线又有什么不同?教师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再结合准确、精悍、清晰的语言,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
(二)板书呈示落脚在逻辑结构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是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生动写照,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当今课堂运用已经极其普遍,但板书却仍然是广大教师喜欢的教学手段,在一些课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课堂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板书主要有六种形式:对比式、总分式、表格式、图解式、要点式、线条式[5]。而数学课的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一定要注重逻辑结构,例如“加法交换律”环节的教学板书(如图1—图3):从呈示顺序上来看,是“举例子—文字表达—字母归纳—命名—归纳探索步骤”;从呈现结果来看,内容的层次和逻辑结构都很清晰,主辅一目了然,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进行把握与澄清。
关键词:课堂呈示行为;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B-0047-04
目前对课堂呈示行为的研究大多以施良方、崔允漷教授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方法为研究理论依据。课堂呈示行为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借助语言、板书、动作以及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种以教师控制为主的课堂基本教学行为[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呈示行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比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传统的“讲述 板书”为主转变为“语言 板书 多媒体 动作”的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呈示频率较传统课堂大幅提高,语言呈示的时间相对于传统课堂有明显减少等。
依据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被普遍认为是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2]。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在于我们应当通过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葛颢提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的想象力,即从对数与形的观察中提炼、猜测并总结出数学规律的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还包括进行严格逻辑推理的能力,即用严格的数学推导来确认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与否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3]。不难看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素养。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把握课堂呈示行为,值得深思和探索。
一、審视:当前课堂呈示行为现状剖析
一堂课的有效生成离不开教师合适的呈示行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置疑。但是一些教师对课堂呈示行为的认识和把握常常处于失当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和行为不统一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课堂不能以讲授为主,一定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但事实上,“一言堂”现象在“家常课”中仍比比皆是。
(二)话语方式不到位
在启发、提问、小结时,教师语言或隐晦曲折,或过于成人化,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表述。
(三)过度倚重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的确有利于提高目标达成度,但多媒体呈示不能替代课堂板书,否则会造成课堂板书缺失或淡化、缺乏科学的精心的设计和过于随意。
以上问题提示我们: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呈示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数学角度看,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合适的课堂呈示行为作为教学改进的着力点,是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没有教师行为层面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乃至课程改革都将是纸上谈兵。
从教学角度看,呈示行为贯穿整节课各个环节,对教学成败起至关重要作用。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教师行为的出发点和依据,所以必然需要改善课堂呈示行为中不适应思维发展的部分。对呈示行为的研究是始于师而基于生。
二、探源: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呈示行为的内涵特征
(一)语言呈示落脚在激发与归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4]。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师语言往往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往往打破传统意义上纯粹的讲授。例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课始,引入环节的教师语言伴随着一个生动的生活情境——发现问题:三只瓢虫来到操场锻炼身体,第一只瓢虫和后面的两只瓢虫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第二只瓢虫和第三只瓢虫的运动路线又有什么不同?教师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再结合准确、精悍、清晰的语言,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
(二)板书呈示落脚在逻辑结构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是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生动写照,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当今课堂运用已经极其普遍,但板书却仍然是广大教师喜欢的教学手段,在一些课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课堂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板书主要有六种形式:对比式、总分式、表格式、图解式、要点式、线条式[5]。而数学课的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一定要注重逻辑结构,例如“加法交换律”环节的教学板书(如图1—图3):从呈示顺序上来看,是“举例子—文字表达—字母归纳—命名—归纳探索步骤”;从呈现结果来看,内容的层次和逻辑结构都很清晰,主辅一目了然,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进行把握与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