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木匠的自我修养

来源 :CM华夏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ong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篇名为《几个文艺青年厌倦了工作,当起了木匠》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疯转,阅读量以数十万计。迷茫的年轻人羡慕他们挑战世俗成功学的魄力,于是想要拜师学艺加入他们的队伍;追求品位的中产阶级对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久违的“匠心”相见恨晚,于是争相下单成为他们的私人定制家具客户。文中的木匠师傅陈志远刚满30岁,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师从艺术家邱志杰,他所受的中国传统文人教育深深影响着他所创办的“物游工坊”。虽然分明做着艺术家的事儿,但他更愿意称自己为“手艺人”、“新木匠”。


  “有人给我发信息说要来学,然后问我培训费多少钱,也有人想投资我做培训。我觉得这么多人喜欢,就满足他们,想玩就来玩,这样做木工的人多了,反而对这个事业是一个帮助。”第一次见到陈志远是在北京的一场手工沙龙上。他中等身高,精瘦,平头,戴近视眼镜,笑容可掬,脚下一双沾满木屑的磨砂皮鞋,手边娴熟地摆弄着MacBook,用不疾不徐的语调和条理清晰的PPT讲述了自己拜师学木工、创办木工坊和收徒弟的始末,以及“物游工坊”的经营理念和对当下手工艺发展的理解。
  他说自己在明清家具厂当学徒的半年里,都是白天跟老师傅学技术,晚上回去研究家具的历史和结构,还用三维软件把第二天师傅要做的家具结构图做出来。会从书中和网上获取资源,会使用电脑软件提高精准度,这都是他作为“21世纪新木匠”的表现。
  沙龙结束后,他立刻被至少3个想拜师的年轻人和4家媒体的记者围住。他逐一通过了大家的微信好友申请,对收徒一事不置可否,只是提醒年轻人要考虑清楚,对媒体则强调不要过度报道消费手工艺。
   80后新木匠的一天
  我们的采访约在4月中旬的一个早上,将近上午10点,物游工坊空旷无人,只有满屋子的工具和木料,工坊吉祥物小狗笑笑人来疯地演起了玩线球的把戏。陈志远收到微信,从里间出来,大家还没吃完早饭。相比工作区,生活区显得很局促,还愣是隔出了一间厨房、一间书房和一间卧室,卧室里有两张高低床,一些书、电脑和健身器械,4个徒弟——学建筑的蒙古汉子大师兄、爱读书的三师兄、三国杀高手四师兄和发型朋克的七师兄住在里面,陈志远和做陶艺的妻子住在隔壁院儿。
  这样的生活状态更接近大学宿舍,而不是想象中的木工厂。“大家能吃能喝就行了,我们要接活,那是怎么也接不完的。今年春节后我们就不怎么接订单了,原来的订单还差4个柜子没做完,做完我们就要稍微调整一下,把自己设计的东西进行打样,下一步准备做网络预售。”陈志远说。他把自己做的老挝柚木小茶桌摆在两张高低床之间的凳子上,泡了一壶茶,边喝边聊。4位徒弟戴上面罩,在工作区和院子里各自忙起了活计,偶尔过来跟师傅探讨一些木工问题。
  “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保持七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但有时候一天也干不了两个小时的活。”说着,一位开车取家具的顾客打电话来问路,他用微信发了定位,不时关注着对方的位置。如此往复20分钟,对方才找到工坊。最后因为所订的琴桌太重,还是改用送货上门服务,不过能亲眼看看在网上被热捧的物游工坊,这位女士很兴奋,不免对这些难得踏踏实实做木工活的年轻人赞赏了一番,看见陈志远做的给徒弟练手的木如意爱不释手,便咨询能否订货——这正是陈志远所洞见的未来消费的主流——“体验式消费”。
  在离工坊200米远的地方,是陈志远和设计师朋友们创办的电商小卖铺“信手超市”的线下体验店,平时大门紧锁,只接受预约参观。这是一个充满极简风格和生活智慧的设计空间:所有的天花板、地板和家具都由环保板材奥松木制成,从地板上挖出桌椅和灯具,从柜板上挖出衣架,留下的是漂亮的镂空。小商品包括再设计的传统手工竹编暖水瓶、手艺几乎失传的套嵌草鞋,也有设计师品牌的服装饰品和手工制粗陶。“信手”有“相信手工”的深意,也有“随意买买”的便捷感,都是由年轻设计师出创意,然后到民间寻找传统手艺人来加工。让商品的生产者回归到个人的小作坊,让传统手工艺进入现代生活和市场流通,陈志远认为这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保护。
  请放过“匠心”
  2015年1月,陈志远在物游工坊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2014年度总结,叫做《木工坊的一年》,某网站微信公众号的编辑看到后提出转载,改名为《几个文艺青年厌倦了工作,当起了木匠》,陈志远忙着干活没及时回复意见,虽然他不喜欢这个标题党的名字,但发现时已经被疯转了。
  文章火遍朋友圈后,订单和媒体一并接踵而至。对于市场的渴求,陈志远并不打算扩大流水线生产,而是坚持小而慢定手工作坊模式。对于媒体的采访,他略显疲于应对:“被关注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主要是对传统木工的意义而言。希望媒体更多地去推广手工文化,不要过多关注物游工坊的生活。现在太多人把手工和生活穿插在一起,容易把手工消费掉。自己随便去培训班钉了个桌子,就觉得终于体验到了‘匠心’,这就是附庸风雅,不知道手工的含义,只是‘不明觉厉’,就要发朋友圈转载,这样的转载多了是很危险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匠心”呢?陈志远曾在沙龙上描述自己理想中的木匠:他可以犯错误,但是他的作品有情感,他根据木头的纹理去打磨,加上每次劳动的心情和力道不一样,所以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甚至每一件都有自己的“胎记”,这是3D打印机之类的高科技工具永远无法取代的。
  坐在工坊的高低床上,他捧着茶盏,引用了《庄子 · 达生》中的3个故事来讲述他理想中的手艺人:首先要付出“痀偻承蜩”的辛苦练习,还要如“庖丁解牛”般格物致理,更高的境界是如“梓庆为鐻”那样斋戒静心。这些过程连缀起来,便是物游工坊的宗旨:格物致理,顺理成章,熟能生巧,技近乎道。
  谈及做木匠的境界,他比较倾向于称之为“艺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高度的审美和修养,两者结合才能创造经典。中国文化史上有明清家具和江南园林,西方设计史上有包豪斯风格,都是文人影响手工艺的经典案例。   理想的人生是勇于试错
  “那条微信之所以有那么高的阅读量,并不是因为我的家具做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我们这种生活状态实现了大家心里的期望。”陈志远反思自己和徒弟们做木匠为什么会被人追捧,“主要是两点,我们反对成功学,反对消费主义。有的人即便赚那么多钱,开好车,住豪宅,最后也来问我能不能跟我做学徒。在赚钱花钱那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之外,我们试图活出另一种生活方式。”
  在做木匠之前,陈志远也曾被卷入过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2008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毕业后,他的理想是做艺术家。但初到北京,他的工作是一家画廊的前台。后来他和朋友合开了一家做展览的公司,虽然赚了一些钱,但“为钱奔波不开心”,甚至无聊到去看电视剧《神雕侠侣》,他感觉自己堕落得就像大武、小武,每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胡思乱想,他希望自己能像杨过一样去闯荡江湖、精进功夫:“年轻人还是要干一些不太靠谱的事情。”
  在寻求人生转变的关键时期,他用了大学导师邱志杰教的自我调查分析法,明确了自己从小就对动手做东西感兴趣,而且从高中时就喜欢收集明清家具的图片,于是他就去一个朋友开的明清家具厂学木工。由于近几十年手艺人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不高,他一开始也羞于跟别人谈及自己在学木工。但明清家具的艺术美和手工制作带来的快感成为他下定决心的主要动力,更重要的是,自学画画的经历和中国美院的开放式教育让他早早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他越发坚定自己的选择。自由是上帝对勇敢者的犒赏,当他2013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做木匠时,订单就主动来了,并且足以维持生计和木工坊的运营。
  2014年,他在木工论坛上发帖招学徒,第一句话就是:“你必须视木工为一项崇高的职业,不怕劳动,不怕吃苦。”为了保证审美水平一致,还有一个标准是大专以上学历。
  陈志远不止一次提道:“我理想的木工坊是一个作坊,一个实验的地方,一个试错的地方,也是一个跨界交流的场所,一个技艺竞技的地方。”木工坊其实也是他理想人生的缩影:实验、试错、交流、竞技,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生活方式。
  Q:你现在可以说是把理想变成了事业,并且能维持良性运营,还有一群伙伴,所以你是否觉得现在的生活步入正轨了?
  A:生活太正常了好像就会有问题,所以我想做一些好玩的事情,比如说开个免费的木工培训中心。因为有好多人给我发信息说要来学,然后问我培训费多少钱,也有人想投资我做培训。我觉得这么多人喜欢,就满足他们,想玩就来玩,这样做木工的人多了,反而对这个事业是一个帮助。
  Q:然后这些师兄们就可以去当师傅了?
  A:对,所以我现在让他们尽快熟悉所有的过程。然后我有可能找片地自己盖个房子什么的。我最近想去学太极,黑桥这边有个太极高手,我看过他的视频采访,很厉害。我还想学一种乐器……还有很多想法。
  Q:木工活儿不用每天都做吗?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吗?
  A:当然有。木匠是一个修身的活儿,每天都得做。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就是说只要用知行合一的方法,做什么事情都能达到修行的效果。
  Q:做木工也是一种工作,当习以为常之后,会不会也遇到瓶颈,也觉得烦?
  A:如果在流水线上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不用动脑,也不会出错,久了当然会烦。但木工的技艺是不断提升的,跟画画一样,目标很远,短期内是达不到的,你只会越来越好。一直有进步,你就不会烦。
  Q:在做木匠这件事情上,你对自己有没有什么目标?你觉得怎样才能达到大师的水平?
  A:我觉得等我老了吧。首先你得积攒几十年的功夫,然后你自己的修为得提高,没有这两样不可能达到那个层面。现在还年轻,我就先不去想那些,随便乱做吧。
其他文献
4月8日,在“大数据下的互联网金融精细化运营”主题沙龙上,来自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平台与研究机构的多方人士,就这一话题展开了积极对话与热烈讨论。  数据显示,银行类APP在金融领域的用户覆盖率是名列前茅的,远高于其他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类APP。其中,占比最高的银行APP的覆盖率可高达10%左右。但是通过对极光推送所覆盖的8亿用户行为和文本信息的分析发现,用户对银行APP核心功能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转账、
期刊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正式上市。  当天上午,为了近距离观察市场参与者们的交易,我专门到银河期货在北京东三环附近的一家营业部,与一些专家、分析师及媒体记者一起观察上市实况。说实话,上市当日市场交易很不活跃,成交稀稀拉拉,勉勉强强完成问世第一天的演练。  回到报社后,与同事聊起时,虽然大家对股指期货的前景不是很看好,但谁也没有想到其后来竟然“为祸甚烈”。  4月16日当天,沪指
期刊
我们把潜意识里对金钱的认知,称之为财商,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通常是形成于幼年时父母对金钱的看法,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无论你是否意识得到,我们每个人跟金钱都建立了某种关系,而这些与金钱的关系,都暗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通过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思想以及我们对金钱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传达给了孩子。如果父母是能驾驭金钱的人,就会成为孩子最好的人生教练。孩子的成长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完成的,他不会听父母教他什
期刊
4月9日,上证指数在4000点关口巨震,今年一直持有医药B的何文终于经受不住压力,在下跌4%的时候,把手上的B份额清仓。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正与近20%利润擦肩而过。就在何文清仓后,医药B连续两天暴涨,首次试水分级基金投资的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查阅了相关公告,他发现医药B已经接近上折,才恍然大悟。让他更懊悔的是,就在自己卖出之时,医药B其实还处于较大幅的折价当中。明明到嘴的肉却没吃着,一下子近2
期刊
立夏到,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旺起来。  太阳在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日-6日之间)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2015年的立夏是5月6日3:52农历三月十八时,所对应的中国纪年就是乙未年辛巳月。  乾卦,巳月,节气,立夏小满。  卦象上看,阳气已经升到极致,天地间万物茂盛,这也标志着大自然告别春天,开始夏的旅程。《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在十二地
期刊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女性和男人们一起站了起来。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提到了女性权利,一九五四年的宪法更是白纸黑字,将女人的权利写进了“公民基本权利”当中。中国女性保护走在世界前列,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中国女性,“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身份”,她们和男人们一样, 拥有自由、尊严和平等。即便体力等方面先天不及男性,但中国女性依旧坚强地顶起了“半边天”,在社会主义国家,她们享受”同工同酬“。  改革开
期刊
2015年的英国大选已近在咫尺,各政党候选人就像中国营销的传奇人物——王婆,拼命向“客户”吹嘘自己的瓜好;在4月初的电视辩论中,候选人堂而皇之地折腾起自己其中之一的衣食父母——中国留学生,层出不穷的“损招”令人应接不暇,曾经政治课本中的“狭隘的、虚伪的民主”等字眼又一次成为脑海中的高频词汇。大选之年必折腾,今年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只能唱着“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次选举时分”出发了。当然,英国
期刊
公募派投奔私募的管理人,堪称投资管理行业的实力干将,亦有所长有所短,其长期业绩特征还需投资者细细考量。  牛市启动公募“奔私”潮  A股市场时隔7年的牛市行情,让公募界的大佬们蠢蠢欲动,纷纷转身投奔私募基金。在最近一年中,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率明显偏高,从知名基金经理的去向来看,众多流失的公募管理人均选择了投奔或成立私募基金公司。  从公募基金经理的类型上来看,权益类基金管理人仍然是投奔私募的主流,
期刊
我跟卞潇岑是私信界的朋友,有时候会在私信里面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他问我如何读古诗词,我请他先读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自作主张地认为读了乐府,别的自然垫底,我常常请教他陶瓷的一些问题,诸如这个碗是个什么讲究,那个釉又是怎么回事,他说话的口气平静从容,听不出有多大年纪,从名字上也看不出性别是什么,如此成了忘年交。  其实他是我的年轻的偶像,陶器做得说不出的好,内敛、含蓄,味道深藏。在做陶器的人
期刊
我清楚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乐队“音速青春”(Sonic Youth)仍然狂飙突进在后朋克与噪音实验两条路上的时候,他就用这只吉他。春夜前往湾仔原Vine教堂改造的音乐厅看瑟斯顿的音乐会,多少有点朝圣心态——瑟斯顿也在开场时就这教堂里的摇滚开了若干玩笑。玩笑归玩笑,这晚瑟斯顿有点掩不住的沉郁,我知道和教堂无关,和音乐无关,只关乎音速青春的另一位灵魂人物:金戈登(Kim Gordon)——瑟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