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测量技术》课程是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等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程。探索和加快《测量技术》一体化课程改革,构建“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加强模具制造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更是适用市场需求,培养“双核”型人才的必然需求。
【关键词】校本教材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场所 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4-01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为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加工等打下扎实的测量基础。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0〕48号)等关于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推动一体化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整合传统课程体系,积极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
根据对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等专业相应行业、企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测量技术》校本教材根据实际需要,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将专业基础理论内容与工作岗位技能有机整合,将传统的《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及《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量具、精密量仪的使用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形成新的一体化专业课程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鲜明的职业特色:一是以工作岗位为依据,构建教材体系。二是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三是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反映行业的发展。同时,结合课程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综合应用性强等特点,除课程内实验外,以开放实验的形式开设综合实验,并借助教师丰富的工程背景,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在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突出结构设计与精度设计的结合,将精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中心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转变;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情景教学为基础,用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体现以职业岗位为中心,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知识点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践教学不再根据理论教学需要进行,而是将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变为以学生、现场、任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教学过程中,以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为载体,把公差配合基本知识、最新国家标准、通用量具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每课题教学过程实施时,要求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学中做,边做边教,边做边学。充分运用图、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
三、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根据测量课程理论的抽象性,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八个教学项目均以典型零件和模具零件为载体,编制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学,在案例中做,注重“学”与“做”的互动,实现学做交替。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边学边做的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学效果好。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除采用案例教学法外,还积极推行情境教学法(营造企业工作情境的氛围)、体验式教学(设置企业情境——测量活动——体验——感悟)、师徒式教学法、任务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从课程单纯的实施者转换为既是实施者,更是开发者、建设者。例如在讲授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选择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之前,给学生布置活塞、减速箱典型零部件等,进行相关内容准备,学生课下通过查阅资料、类比分析、讨论等多种方法,完成实例的精度设计,课堂教学结合ppt、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讲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四、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规范性
随着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测量仪器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提高实验条件,改善实验环境同时为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提供平台,我院积极投入测量实训室建设,先后增添光学平直仪、影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和三坐标测量机等精密测量设备,以满足学生的正常实验教学需要。在实验室常规管理上,仪器设备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精密测量仪器与大型设备采用专人负责。在制度上,建立,健全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薄、精密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信息表,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测量技术》一体化课程特色
本课程通过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使学生获得零件和机械典型结构的几何量测量、公差知识、最新的国家标准,掌握通用量具和最新精密测量仪器的检测技能,能胜任产品质量检测岗位的工作。
1.基于生产实际与项目模块为导向,将授课内容和企业需求紧密相结合,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提高。
2.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案例相结合。
3.通用量具与测量仪的使用相结合。
4.传统检测方法和现代科学计算方法相结合。
5.以充实的测量仪器和测量工具支持模块设置内容。
6.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曹志斌.一体化课程浅析[J].职业,2012年
[2]葛自力.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张明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关键词】校本教材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场所 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4-01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为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加工等打下扎实的测量基础。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0〕48号)等关于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推动一体化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整合传统课程体系,积极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
根据对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等专业相应行业、企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测量技术》校本教材根据实际需要,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将专业基础理论内容与工作岗位技能有机整合,将传统的《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及《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量具、精密量仪的使用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形成新的一体化专业课程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鲜明的职业特色:一是以工作岗位为依据,构建教材体系。二是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三是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反映行业的发展。同时,结合课程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综合应用性强等特点,除课程内实验外,以开放实验的形式开设综合实验,并借助教师丰富的工程背景,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在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突出结构设计与精度设计的结合,将精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中心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转变;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情景教学为基础,用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体现以职业岗位为中心,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知识点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践教学不再根据理论教学需要进行,而是将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变为以学生、现场、任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教学过程中,以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为载体,把公差配合基本知识、最新国家标准、通用量具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每课题教学过程实施时,要求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学中做,边做边教,边做边学。充分运用图、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
三、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根据测量课程理论的抽象性,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八个教学项目均以典型零件和模具零件为载体,编制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学,在案例中做,注重“学”与“做”的互动,实现学做交替。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边学边做的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学效果好。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除采用案例教学法外,还积极推行情境教学法(营造企业工作情境的氛围)、体验式教学(设置企业情境——测量活动——体验——感悟)、师徒式教学法、任务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从课程单纯的实施者转换为既是实施者,更是开发者、建设者。例如在讲授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选择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之前,给学生布置活塞、减速箱典型零部件等,进行相关内容准备,学生课下通过查阅资料、类比分析、讨论等多种方法,完成实例的精度设计,课堂教学结合ppt、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讲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四、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规范性
随着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测量仪器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提高实验条件,改善实验环境同时为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提供平台,我院积极投入测量实训室建设,先后增添光学平直仪、影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和三坐标测量机等精密测量设备,以满足学生的正常实验教学需要。在实验室常规管理上,仪器设备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精密测量仪器与大型设备采用专人负责。在制度上,建立,健全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薄、精密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信息表,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测量技术》一体化课程特色
本课程通过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使学生获得零件和机械典型结构的几何量测量、公差知识、最新的国家标准,掌握通用量具和最新精密测量仪器的检测技能,能胜任产品质量检测岗位的工作。
1.基于生产实际与项目模块为导向,将授课内容和企业需求紧密相结合,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提高。
2.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案例相结合。
3.通用量具与测量仪的使用相结合。
4.传统检测方法和现代科学计算方法相结合。
5.以充实的测量仪器和测量工具支持模块设置内容。
6.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曹志斌.一体化课程浅析[J].职业,2012年
[2]葛自力.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张明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