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经济区域空间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ksta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对于经济区域空间的不同部分产生着有机的作用机制。在地域空间上,信息化对区域经济中心表现出强烈的推进作用,推动城市化进程,构建优质的经济中心;对经济腹地,信息化起着改进的作用,把经济中心的各种要素向经济腹地扩散,从而提升经济腹地的产业水平;对经济网络产生耦合作用,发挥整合联动效应。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区域;空间;作用机制
  
  一、 信息化对经济中心的推进机制
  
  经济中心如何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在此,信息化表现出强烈的推进机制,这种导向机制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于,以信息化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其次在于,信息化有利于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优惠的政策,充分体现集聚效应;最后在于,以信息化形成新兴的产业,带动经济中心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通过这几方面的作用,推动城市化进程,构建优质的经济中心。
  在生产上和交换上,经济中心因占有区位优势而形成了先天的据高点。一般而言,有了信息化的支持,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才能确定。西部的大城市如成都、西安、重庆等是我国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最集中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聚集了大量科技人才,他们有能力在西部大开发中担当发展高科技产业“排头兵”的重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非勉为其难,而是扬其所长。因此,应在西部地区发展信息产业,增强西部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使之成为更加强大的西部经济增长中心。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具有发展信息产业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西部的大城市如成都、西安、重庆等是我国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最集中的城市,全国高校有1/5在西部,部属重点高校有1/6在西部,并且主要集中在成都、西安和重庆等中心城市。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聚集了大量科技人才,其中西安有80多万在校大学生、25万电子信息类科技人员;成都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63万人,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西部第一;重庆的科技人员达60多万人。尤其是,西部地区不少中心城市还进一步完善了信息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为优秀人才的可持续供给创造了条件。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走势来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在不同的经济区域中,经济中心的能量强度表现是不同的,而这种表现与信息化程度是相联系的。高新技术以其对经济的贡献,正在呈波浪形不断融入市场,产生一系列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新产业。
  在经济中心的发展道路上,应该说中国走了一点弯路,而这种弯路的造成与信息化力量未得到充分释放有着直接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大约20年的时间里,国家一直用计划来控制城市的规模;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兴起以后,当时“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企业发展可能给城市第三产业带来的机遇。在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讲话后,各地纷纷鼓励人口流动,人口才逐步向工业集中。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是当前西部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西部工业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西部城市化水平却落后于工业化发展。这种现状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从根本上说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此,西部一定要通过信息化,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构建城市群,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极。
  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在西部的各区域经济中心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推进,实现经济紧密联系、彼此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通信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头。
  
  二、 信息化对经济腹地的改进机制
  
  从空间构成上,经济区域可做多层划分,大至跨国区域、跨省区域,小至跨市区域、跨县区域,基准下行,论文认为,以县域为最小经济区域系统。这是因为,经济中心有赖于一定范围的经济腹地,如果以一个村、镇为独立的经济区域系统,那么其经济腹地就变成了单一的农田或其他自然经济载体,这从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作为经济区域存在的基石,经济腹地为经济中心的经济辐射提供了扩展空间。在经济腹地的发展中,信息化起着改进的作用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中心通过信息化,实现各种要素向经济腹地扩散,成为经济腹地诸多要素的整合点;二是信息化改变了经济腹地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对于经济中心来讲,经济腹地的经济增长一般是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与其科技的落后是成正对的。只有通过吸收经济中心以至其他区域溢出的信息化成果,经济腹地才可能深化改革,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改善投入要素的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效益的良好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信息化对经济腹地的改进机制具体在西部而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并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要在西部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目前,西部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障碍。信息鸿沟是由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出现的差距现象,是信息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状态。信息鸿沟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它又是拉大西部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信息鸿沟导致城乡信息知晓权差异,影响了西部农民收入。自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革命以来,信息便成为继土地和能源之后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能掌握、利用更多有效的信息,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正如伦敦巴努斯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信息的贫困者才是真正的弱者,是新世纪的受害者、旁观者”。但是,由于西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明显而广泛存在,城市信息化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西部广大农村受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文化素质等限制,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指数极低,特别是网络普及和应用水平非常低下,形成了贫瘠的信息荒漠。信息的贫困进一步加深了西部农民的贫困。因为农民无论种什么、种多少、如何种、如何卖以及是否外出打工、打什么工都离不开信息。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使农民无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给社会。这就必然使得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出现的农村卖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以及民工潮流动的无序性,都是信息鸿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真实映射。其次,信息鸿沟导致城乡资源配置权差异,造成农村发展日趋边缘化。由于长期实行的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城乡差别畸形扩大,形成城乡鸿沟,阻断了物品、资金在在城乡两个市场之间的自动循环,使农业和农村失去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持久贫困,被现代经济边缘化。而城乡信息鸿沟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还要看到,信息鸿沟造成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方面矛盾更加突出。从社会生活方式看,全球信息的快速、低成本流动和交换,使国际国内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容易和频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相互影响加深,信息繁荣有助于城市文明的全面进步,而农村则由于信息的贫困,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大大滞后,城乡文明差距也越拉越大;从民主政治角度看,公共信息的透明性是民主政治的首要前提,信息化是促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化的有效手段,城乡信息鸿沟势必会扩大城乡民主政治建设的不一致。同时,农村居民得到的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别。长此以往,农村社会难以实现文明进步,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影响。
  统筹城乡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城乡的协调互动和城乡的一体化互动。信息化对于实现城乡统筹、从中心城市向广大农村腹地的经济辐射意义重大。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一是信息化是增强城市辐射力的有效手段。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推动下,城市作为区域的商务、决策、创新中心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高速便捷的信息网络能克服距离磨擦,突破地域限制,使城市的各种技术、服务等资源快速、有效地从城市传向其他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大增强城市将其文明能量向外辐射扩散溢出的功能。二是信息化为以乡促城提供推动力量。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信息网络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益,信息监测将有效预警农业的自然气象,信息化将带动农民生活的现代化和农业管理的产业化。通过信息化,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复兴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离土不离乡,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从城乡的一体化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一体化和行政服务环境一体化改进的需要。一是信息化为城乡生产体系的各个要素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和大量的知识,保证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把越来越多的城乡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了全球经济中,形成了一个以信息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城乡统一的全球大市场。二是实施电子政务后就能促进城乡政府与民间的一体化沟通,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坚决拆除城乡间的制度壁垒,减少城乡行政环境的阻滞,加强城乡的信息共享与经济协作,实行城乡通开、城乡一致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法规,以市场为纽带,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激活潜藏的丰富的物质资产,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三、 信息化对经济网络的耦合机制
  
  在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状联络渠道,即经济网络。这种经济网络既可是有形的,如把不同空间、市场联结起来的道路、交通、运输和电力网络;还包括无形的人才流、资金流、能量流、信息流等。
  信息化对经济网络的耦合机制体现在:一则信息化建设本身是经济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则(下转第91页)信息化正促使原有的经济网络发生跃跹,产生了整合联动效应。要突出发展为信息化服务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发展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产品等方面的嵌入式软件,工业过程控制软件,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等。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动商业信息、网络教育等信息内容服务经营,规范和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坚持专用与公用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整合网络资源,扩大网络容量,推进三网融合,努力消除信息化发展瓶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今信息化背景下跨越时空的信息、通讯、网络、广播、电视等诸多信息基础设施,它们的经济意义在于构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投资环境的硬件部分,既是一定时期投资积累的结果,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区域生产能力;又是进一步投资的基础条件,并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关乎未来生产的成本、效率及投资回报率等。
  我们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这种耦合机制:
  f(x)=fa(b c d…)
  式中a代表信息流,b、c、d分别表示交通网络、电力网络、资金流等其他经济网络,f(x)表示由于经济网络的有效提升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上式表明,就经济网络来看,区域经济增长是以各种渠道联系为变量的函数。离开了经济网络的输通,区域经济增长就成为空谈;而离开了信息流的支撑和耦合,经济网络的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杜肯堂.区域经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郭勇.推进信息化统筹城乡发展,经济日报,2006-11-10.
  3. 孙欣等.试论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8).
  4. 林敏.产业群与城市群的耦合机制初探.商场现代化,2009,(18).
  5. 方维慰.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性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重点项目: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互动关系研究”(09RKYB005ZF-012)。
  作者简介:张劲,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1-03。
其他文献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采用点滴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氧乐果与三氯杀螨醇混配对棉蚜和棉红蜘蛛的联合毒力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氧乐果与三氯杀螨醇以1∶1、1∶2、2∶1和4∶1等4个比例混配对棉
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延伸了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游戏必须具有足够的趣味性、操作性和互动性,才能发挥课堂
摘要:文章从创新系统内从事创新活动的主体——人才群落对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入手分析人才集聚的内生机制:人才是创新型经济的第一资源;人才基于互补性机制、利益和声誉激励机制、企业/产业发展机制、循环累积的自增强机制实现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进而为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以政策打造区位优势、加快形成人才集聚自发演进的市场条件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发达地区;人才集聚;机制;途径一、 引言以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目前生产上主栽的早籼、晚籼、杂交籼稻、晚粳及特种稻等不同类型品种(组合)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目前主栽品种中,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差
地形在园林的构建中占据主要位置,也是其他方面的基础,想要使道路更加具有景观效果,微地形的改造与处理是重点。微地形的改造以及处理能够将道路景观的整齐性提高,本文以道路
文章在讨论大规模定制(MC)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站在制造商的角度将延迟策略分为设计延迟、采购延迟、生产延迟和库存延迟,分析MC下延迟策略核心影响因素,针对产品、技术流程和市场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对于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
本文在价值-组织-制度的逻辑框架中,寻求危机治理的范式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价值判断决定了危机中群体和个体的行为取舍,是政府与社会在危机中作用发挥的基础。确立适合时代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对小学的数学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都有了新的要求。其中,数学课本中的应用题越来越受重视。在小学数学的课本内容中,高年级的数学知识与低年级相比,显得更加的复杂,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比较多,需要学生掌握许多的思路与解决方法。所以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更好的解决应用题的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无论是从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