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从教的基点。我们都知道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而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重视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教师对素质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现就探究性的素质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教师的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上。教师必须用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合理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再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教法。把教学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内容思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很好地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统一起来,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无先后顺序之分。新的教育理念提出,学生对新的知识的学习可以先由学生个人或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再对理论化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就成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重要的原则。教材是我们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依据,所展现的是知识的逻辑发展的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处处为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创造条件。
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力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应用范围的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知识理解、掌握的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思路设计的再好也是徒劳。有人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代素质教育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投身到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这种教育和学习才会是和谐的、愉快的和成功的。但它同时要求教师自身能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素质能力则体现在教学实践能力中,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实际情境,因此在课堂中合理选择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最好体现。再说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个性发展的教育,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的主动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并且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表情、态度、行为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给教学产生积极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就是这道理吗?另外教师应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人都具有祈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天性,学生对成功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兴趣,所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恐怕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好的策略。
三、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合作能力的发展
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数学学习的本质,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是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落实素质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等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也成了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设计合理的过程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思维训练的材料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互动等多方面能力从而获得较为丰富的认识;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与策略,为学生提供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情境,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数学教师,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古谚道:“受人以鱼,只饱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如: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借助不同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和“在方格纸上连接用数对表示的点所构成的折线”时,可以几个人一小组,讨论出自己小组的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的任务,并指定每个学生的任务,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大家合作从事一项任务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
四、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的保障基础。
学生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实施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心里的自卑感,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几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并合理搭配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困生,要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地补差计划,并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的要求,设计出具有拓展性的知识内容,使他们在创新能力和知识解决方面上一个台阶。促使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真正能体现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教学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确实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素质化教学的全过程,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合作、应用能力,学生就会得到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收获。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二小学843100)
一、教师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教师的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上。教师必须用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合理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再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教法。把教学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内容思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很好地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统一起来,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无先后顺序之分。新的教育理念提出,学生对新的知识的学习可以先由学生个人或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再对理论化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就成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重要的原则。教材是我们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依据,所展现的是知识的逻辑发展的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处处为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创造条件。
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力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应用范围的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知识理解、掌握的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思路设计的再好也是徒劳。有人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代素质教育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投身到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这种教育和学习才会是和谐的、愉快的和成功的。但它同时要求教师自身能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素质能力则体现在教学实践能力中,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实际情境,因此在课堂中合理选择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最好体现。再说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个性发展的教育,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的主动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并且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表情、态度、行为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给教学产生积极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就是这道理吗?另外教师应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人都具有祈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天性,学生对成功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兴趣,所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恐怕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好的策略。
三、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合作能力的发展
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数学学习的本质,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是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落实素质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等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也成了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设计合理的过程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思维训练的材料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互动等多方面能力从而获得较为丰富的认识;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与策略,为学生提供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情境,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数学教师,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古谚道:“受人以鱼,只饱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如: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借助不同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和“在方格纸上连接用数对表示的点所构成的折线”时,可以几个人一小组,讨论出自己小组的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的任务,并指定每个学生的任务,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大家合作从事一项任务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
四、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的保障基础。
学生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实施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心里的自卑感,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几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并合理搭配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困生,要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地补差计划,并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的要求,设计出具有拓展性的知识内容,使他们在创新能力和知识解决方面上一个台阶。促使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真正能体现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教学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确实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素质化教学的全过程,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合作、应用能力,学生就会得到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收获。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二小学8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