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杂食性文化动物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ebl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内艺术界F4”到央美院长,从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到洛迦诺电影节费比西奖,徐冰40多年来的艺术创作,让他当仁不让地坐实了“世界最具突破性的100位在世艺术家”之一的称号。而他仍未停止对新领域的探索。
  在北京尤伦斯的《徐冰: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场,徐冰顶着一头黑色卷发,戴着圆圈黑框眼镜,被人群簇拥着,辨识率特别高。他耐心地解释着作品,也耐心地和蜂拥而上的粉丝合影,不知不觉已经大汗淋淋。果然是作品如其人——温和、细腻、宽厚。
  这件作品震惊了中国知识界。这件作品看上去庄严肃穆,实际上却是对知识权威的尖锐挑战。比如,一个商务印书局的老编辑找了3天,真没有找到一个自己认识的字,回到家就病了。人们称这本读不懂的书为“天书”。
  《天书》成了徐冰叩响国际艺术之门的作品。多年之后,徐冰又创作了《地书》。
  如果说《天书》是民主的,是因为无论人的知识程度高低,都读不懂它;那么《地书》也是民主的,因为它取材于国际通行的功能性符号来创作,对老幼俗雅一视同仁。
  《地书》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系统。在尤伦斯展馆门口,我看到了新的“地书”中的内容,翻译过来大意就是:”晴天,睁开眼睛,起床,考虑去798看徐冰的展览,地铁还是公交?用手机地图查一下,堵车!选择地铁,一系列换乘,出地鐵,再骑共享单车……到达尤伦斯,看完电影《蜻蜓之眼》,拍了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获得一个赞!”

何处惹尘埃


  徐冰出生于重庆,自幼在北大图书馆里,对书和文字的热情,贯穿在他工作的各个时期。从气质上来看,“川渝文人”也比较符合徐冰的儒雅形象。知识和书法对中国文人的规训这一历史性问题,徐冰既敏感,又持批评态度(尽管他从不直接地表达批评)。
  比如,古代的科举取士,书法水平甚至影响到官员仕途。而讽刺的是,宋朝四大奸臣,恰恰就是四大著名书法家。文字和知识扮演着正面和负面的双重角色,而徐冰带有洞察力的批评,又常常带着开放性的立场,让观众自己的领悟。
  艺术为人们带来的是启迪,而不是知识灌输。徐冰多次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禅学入门》。禅宗大师打机锋的智慧,以及“顿悟”与“渐悟”的启发都深刻影响着徐冰的艺术方法。
  2004年,徐冰创作了《何处惹尘埃》,这是最直接地向禅学借资源的一件作品。9·11事件发生的时候,徐冰站在纽约工作室的玻璃窗前,目睹两栋大楼的倒塌。等尘埃落定,徐冰收藏了一袋尘埃。这尘埃之中,包含有死难者和肇事者的血肉,也有建筑的材料、飞机的残骸……
  收藏的时候,徐冰也不知道这些尘埃有什么用,但是对材料的敏感,让他觉得这些东西很特殊。
  有意思的是,纽约的9·11纪念馆专门收藏了和9·11有关的所有东西,包括消防员的衣物;但是,大量的尘埃,被他们当作垃圾处理掉了。也许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箴言,让徐冰领悟到尘埃这种材料的非凡意义。等到这件作品后来在国际上广受赞誉之后,911纪念馆联系到徐冰,问:“能不能卖一些尘埃给我们?”
  徐冰没有卖。
  他将这些尘埃带到世界各地做展览,用吹风机把它们扬起,24小时后,一切落定,留下英文字样“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 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件作品肃穆庄严,又带有一种脆弱的美,好像一丝呼吸都能改变其形态。而这件作品,并没有像主流西方艺术家一样,犀利地批评当代社会,对9·11进行反思,批评恐怖主义、批评权力和资本的集中引发灾难、批评全球政治经济不平衡……
  这些都已成了司空见惯的辞令。徐冰则提供了宽阔的哲学想象,引导人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是更永恒、更强大的?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宗教在哪?”
  “9·11”事件10周年的时候,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写道:“过去10年,关于‘自由塔’以及‘9·11’纪念碑的、冗长而毫无结果的争论中,没有人注意到,其实这座纪念碑早已在那里:就是那些尘埃本身”。
  在尤伦斯的展厅,这件作品被放到展览结束的位置。目的是用一个问题,为这个大展作出一个开放性的结束。同时在这件作品中,我又分明看到了徐冰艺术灵感的来源,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还有佛陀的“尘归尘、土归土”。

第一部电影

  2017年,徐冰完成了他第一件电影作品《蜻蜓之眼》。电影的故事是从寺庙开始,小尼姑经历了还俗、整容、谋生、种种红尘俗世的感情纠结,最后自杀;她的一切都被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一一记录了下来。
  这部电影,没有摄影师,所有素材都是从世界各地采集上来的监控录像。所以当这部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时候,“谁是摄影师?”便在报名表上挑战着当代电影制度的评审标准。
  而在美学层面上,虽然监控的画面不存在艺术家刻意的影像语言的追求,但是那种蓝色调的、冷峻的、纯客观的、机器美学的图像风格,却狰狞而强大,甚至讓人不寒而栗。
  再从电影理念上看,这部电影还进一步挑战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监控录像为徐冰提供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比如那些自杀、车祸、暴风雨等灾难;而徐冰用旁白这样简单的电影叙事手法,轻易地将真实的素材,转化成了虚构的故事。
  如果我们稍微考虑一下常规的剧情电影创作,会知道,它们都是将虚构的表演,转换成令人可信的现实。而到了《蜻蜓之眼》,却是将现实的素材,转换成虚构的故事,这个方法在挑战着电影创作方法的观念。
  这部电影让徐冰获得了洛迦诺电影节费比西奖以及瓦尔达影像奖。在中央美院的颁奖现场,徐冰90岁高龄的母亲也出现了。徐冰说起一件往事:父亲去世后,母亲曾说:“我梦到你父亲了,他怎么也不给我说话?”。这个梦启发了徐冰去思考现实和虚构的关系:如果梦是不真实的,这个梦分明更直接地表达出了母亲真实的感情,这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她都不愿启齿的。
  艺术是虚构的,而虚构有时却能比现实更接近真实!

瞠目结舌的戒烟主义者


  1989年,徐冰的父亲因肺癌去世,徐冰认为这是抽烟过多所致。2000年,在美国发展的徐冰,接到杜克大学的邀请去做一个艺术活动。
  徐冰来到杜克家族所在的城市——美国香烟制造中心达勒姆(Durham),发现“整个城市都是烟草的味道”。而充满悖论的是:杜克家族的财富来源于他们的烟草工业,而杜克大学,以及癌症研究中心的资金,也都是从它庞大的烟草利润上来的。
  “香烟业和高等学府、推广抽烟和支持医学”,徐冰感受到了这里面复杂的矛盾。而且,它们之间的链条关系足以令任何一个最彻底的“戒烟主义”者瞠目结舌。
  徐冰通过史料切入这个项目,他发现:杜克家族的英美烟草公司在1902年成立之初,就开始全力进军中国市场,到1915年,对华投资增加了6倍,销售数量增加70倍。另一个难断的是非则是:一方面,杜克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带来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带动了中国企业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和香烟销售相配套的现代广告,通过报纸、广告牌、招贴画、卷轴画、传单、日历、壁画等现代美学理念,也开启了中国视觉文化的现代化。徐冰承认:“绝不夸张地说,美国烟草业在中国剧烈扩张的历史,也几乎伴生了中国新兴现代商业视觉文化”。
  这些难断的历史公案,给徐冰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土壤。最终,他用几万支香烟,做出了一件虎皮花纹模样的大型装置作品。这件作品和《何处惹尘埃》一样,有着开放性的空间来思考。
  作者引导观众思考的方向是:老虎象征着权力,被扒下来的虎皮,又被人用来展现个人的权力;这里面有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般的环环相扣的关系;同时,香烟产业对社会的危害与保护,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一个又一个难断的是非,构成着这件作品复杂的多义性。徐冰用一种“借力打力”的方式,为社会、权力和资本作出尖锐的回应!
  有点宿命论的不仅是作品,还有人。当徐冰在杜克大学做《烟草计划》的时候,正在那里读书的田霏宇(Philip Tinari),也参与了一些协助工作。徐冰就成了田霏宇认识中国当代艺术带路人。
  多年之后,田霏宇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圈最具话语权的机构——尤伦斯艺术中心的馆长;徐冰则成了尤伦斯资本重组之后的第一个大展艺术家。
  当这个《烟草计划》来到中国后,徐冰更进一步,梳理出了个人化的叙述。在上海沪申画廊展览的时候,徐冰把父亲肺癌的病历记录做成了幻灯片,投射到杜克家族在上海的建筑模型上;同时,他还展出了杜克家族在20世纪初,开拓中国烟草市场的计划、预算书,以及在中国市场的利润清单等。
  有意思的是,上海正是杜克家族强攻中国市场的大本营,站在沪申画廊的窗前,看到的正是100年前杜克家族运输、装载烟草的码头。
  这个《烟草计划》,带领我们跨过百年的上海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连接到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两个关键城市。而徐冰对父亲的感情,又深沉地渗透在艺术家个人的悲悯和愁苦中;还有那种东方式的、带着某种轮回的、宿命的滋味,和展厅中的烟草的苦涩芬芳,混合在一起,在展厅中弥散着。
  回头看徐冰的代表作:《天书》的语言来自中国文人传统,《凤凰》是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地书》是国际通用的标识语言,《何处惹尘埃》直接借鉴禅宗智慧,《烟草计划》是借力打力的太极拳,《艺术为人民》来源于毛泽东思想,《文化动物》又是从东西文明对抗的社会现场提取灵感,《蜻蜓之眼》灵感来自当代CCAV……
  徐冰自己屡次讲过:“诚实的艺术家,不应该回避自己的背景……艺术家要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场中寻找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艺术”。
  原来,他能将这么多的资源融为一炉的秘密很简单:成为一个开放的、杂食性文化动物!
其他文献
一群被主流排斥的人,在街边建立起来了自己的艺术形式。这,就是街舞。  现在想想,我大约应该就是我们那个四面环山的山镇中学的cool kid。  受金庸的影响,我初中的时候在学校旁边的出租屋里写武侠小说;受陈佩斯的影响,我在某个全校联欢会上带着四个孩子,穿上我从村道观里借出来的道士服,演出全本西游记;受燕舞收录机电视广告的影响,我成了全校唯一一个会跳太空舞的孩子。  这一切,让我成功成为了被班主任视
我走进那间叫“DV8”的酒馆,发现老板娘米歇尔独自坐一小桌,边滑着手机边流泪。整间店一个客人也没有。  我拉开椅子坐下在她对面,问她:“怎么了,米歇尔?”  她擦擦眼泪,手机的蓝光照得她的睫毛像蝴蝶翅翼的暗影。说实话,她可真是个美人儿,但你无法想象,她有个儿子已经念大学了,而这孩子是个废物,我在这酒吧见过他几次,他都像个穿墙人站在最偏的角落玩网络游戏。可能也习惯了那些喝醉的老色鬼们对他妈妈说一些腥
在这个世界上,不喜欢财产的人不能说没有,但至少是凤毛麟角。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占有一定量的财富。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普及,对财产权的探究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在市场经济时代之前,财产权不仅是一个极端贬义的概念,而且几乎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完全消失了。现在,财产权的概念,在公共舆论中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进入了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日常语言工具书。不仅如此,《词典》还能用中性的语
上周很神奇,先是刚休假回来,人还处在半休假状态中,死活紧张不起来,我不知道这是很倒霉的事情,还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到了周末,我突然清醒过来,发现好莱坞已经完全进入中国了。  在我还处在尚未清醒的状态时,接到一个短信邀请,大致意思是:  “卡梅隆先生邀请你参加CPG中国全面启动新闻发布会和CPG认证3D技术大型电影《中国——皇城北京》新闻发布会。地点:国家博物馆。”  对于CPG是什么我根本不知
PORNHUB网站最近公布了2014年色情网站大数据——作为毛片网站一哥,PORNHUB 掌握了最权威的大数据,如最高搜索量关键词、最受欢迎女优、男人与女人黄片喜好对比、访问黄片网站频率的国家间占比,从这些数据我们得以分析出2015年A片趋势。MILF:熟女关键词位居第一  2014年最高搜索量的关键词被“熟女”摘得,而不伦之恋的“继母”从2013年位居14的位置高位攀升,在2014年一举夺得第四
对于很多当代艺术家来说,获得当代艺术界最具关注度的大奖—特纳奖,就是职业生涯的最高峰,相当于电影人得了奥斯卡奖一样。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同时能将这两个不同领域里最举世瞩目的大奖,全都收入囊中,而且实至名归,他就是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麦奎因出生于伦敦一个格林纳达黑人家庭,现居阿姆斯特丹。20多年的职业生涯,横跨当代艺术和电影两个领域,不到50岁的他拿过的奖,已经可以让自
孙郡x水井坊5琼浆入市图。  摄影大师荒木经惟曾说过:“随着快门的开启,时间被凝固下来,作为‘此时此刻’的记录是不可重复的,也就成为永远”。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摄影这种瞬间记录带来的永恒魅力。  被誉为“摄影诗人”的孙郡,独创的“新文人画摄影”将中国工笔画技法和文人画精神带入摄影而自成一派,作品里的人事物皆呈现出空灵悠远、古典诗意的意境,独特的风格受到众多明星和时尚大刊的青睐。
正品和山寨,相似的外表,不同的内核。  把它们放置于同一灰色幕布上,以上帝视角俯瞰,  这二者就像是处在两个无限靠近但又始终不会重合的时空中。  拼多多的“山寨门”一时闹得满城风雨, 这些在拼多多上销售的“山寨”商品不过是从隐蔽的城乡结合部搬到全民目击的电商平台。山寨逐渐从一种现象演变为一种产业,再从一种产业演变为一种文化,在中国肆意生长。  山寨,源于正品,产自生活;而资本家想做的,便是冲淡真假
最近有一位美国小男孩Matthew Flores在社交网络很出名。这位小男孩今年12岁,来自美国犹他州。有一天,邮递员Ron Lynch到这位小男孩家的公寓楼下送信时,小男孩走过来问他:“你有多余的垃圾邮件吗?”  细问之下,Ron才知道,这位小男孩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然而由于家庭条件的问题,他家里一本书都没有。所以他只能看别人不要的广告或者通讯类的垃圾邮件。当Ron告诉他说图书馆里有很多书的时候
5月23日晚上的乌镇西栅景区,白天的大雨已经止住,如织的游人在雨后的凉爽潮湿里踏在青石板路上,抓紧时间欣赏眼底灯火点点的江南水乡,或许他们绝大多数人并不晓得,就在这天的下午雨还没有停的时候,中国的顶尖围棋选手、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在这里刚刚以1/4子输给了他的对手、人工智能AlphaGo,丢掉了第一盘棋的比赛,成为了当天重要的全球科技新闻。  在入口通往散布于景区里的酒店和民宿的电动摆渡车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