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lo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外及东部地区某些产业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因此,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如何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较详细分析,进而提出承接好产业转移的原则和建议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优势;原则;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2-0065-03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煤电油运力紧张等一系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面临着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局面,悄然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产业顺应比较优势的变化,以跨区域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相对不发达的区域进行。[1]有研究表明,东部发达地区向外围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建材、医药、有色金属等。而这一轮的“产业转移”,对我们中西部省市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城市,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如何抓住机遇,抢占先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创造比较优势,选择性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是我们当下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成都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性
  
  2008年,在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双重考验后,成都市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6.92∶46.57∶46.51。
  虽然成都的产业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美国在1997年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2.0∶27.0∶71.0和日本的1.9∶37.9∶60.2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样,与上海相比,也存在差距。上海在2008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1.8亿元、6,235.92亿元、7,350.43亿元,其比例为0.82∶45.52∶53.66,第三产业比重连续9年保持在50%以上。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较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来看,成都要成为中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还需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虽然从2000年后成都市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然而第三产业比重却有所下降,2008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7年下降了1.19。因此,成都市还需在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在产业和区域间的流动,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可以使成都市的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加速发展成都市的二、三产业。这是因为对于封闭的经济体而言,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缓慢而不可逾越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每一阶段相应的要素和技术能力的配合。而对于开放的经济体而言,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发达地区或国家的经验参照上,通过吸收发达地区或国家的产业,引入发达地区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本,迅速建立起现阶段自身没有能力发展的产业,大大缩短产业自然演变这一过程。因此,成都作为一个开放的内陆城市,需要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发挥后发优势,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外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入,而且还会使本身的各种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推动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成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在东部地区产业面临土地紧张、劳动力工资上涨、能源不足、消费市场萎缩等的情况下,成都不仅具有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身诉求,而且也具有承接东部地区较先进产业转移的优势:
  1.低成本优势。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投资的主要目的。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具有丰富而价格低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例如,2006年上海浦东地区的单层厂房租金为0.83元/平方米/天,多层厂房租金为0.79元/平方米/天[2],而成都高新区的厂房的一楼租金大概是0.7元/平方米/天,二楼及其以上一般都在0.5元/平方米/天左右。另外,从劳动力价格来看,成都劳动力人均工资只是上海、浙江和广东的三分之二左右。这种优势无疑是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大吸引力。
  2.交通运输优势。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市域范围内公路“三通”;拥有的双流国际机场是我国规划建设的全国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机场。另外,成都也正在按照“一网两平台”(物流网络、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平台)、“三园区四中心”(3个物流园区、4个物流中心)和物流服务结点的现代物流发展框架,全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货运站场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不仅提供了畅通的货运和信息通道,还为进入西部地区市场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基础。
  3.消费市场优势。2008年,在受到地震灾害冲击的情况下,成都的消费品市场增长势头良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1.9亿元,增长19.5%,增速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可见,成都的消费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同时,再加上成都周边地区以及面向西部地区的消费市场,无疑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拉动力,是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4.产业基础优势。改革开放后,成都工业逐步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479.4亿元,增长19.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5%,拉动经济增长7.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24%。[3]而且,成都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也十分雄厚。德阳拥有二重、东电、东汽等国家重点大型装备企业,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重型装备产业集群。绵阳、眉山、资阳等地,也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家具、轻纺工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产业转移往往是技术构成相似性和价值构成相异性所导致的,因此,成都现有的这种产业基础优势为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有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
  5.政策和服务优势。成都于2007年6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无疑会在城乡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合理配置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这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机遇。同时,成都市政府近年来一直不断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成都市投资软环境调查测评综合得分83.21分。这犹如春天的雨露,为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让其茁壮成长。
  6.人才优势。成都是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和西部重要的人才集散地。每年不仅培养出大批的高层次科研人员,而且还吸引了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大学毕业生来蓉工作,并保持了较高的人才稳定性。截至2008年底,成都地区共有各类人才196.79万人,其中:党政人才7.52万人,占3.82%;专业技术人才79.86万人,占40.58%;经营管理人才14.32万人,占7.28%;技能人才57.07万人,占29.00%;农村实用人才38.02万人,占19.32%。[4]可见,成都不仅为产业结构升级储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本,而且还具备了承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良好基础。
  
  三、成都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1.更新发展观念,夯实承接产业转移的思想基础。要用发展的观念去认识承接产业转移给成都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只要是国家法律政策没有明确禁止或没有在国家限制政策之内的,只要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都可以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成都的发展。
  2.结合灾后重建,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切入点。要立足于成都市的自身优势,按照“一区一主业”、“一区一特色”的原则,大力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强力打造IT制造、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石化、鞋业、家具九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电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完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注重产业关联度,从而使联动效应充分发挥。由于灾后重建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冶金、建材、化工等建设物资需求量大,从外地进入的运输成本高,因此,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重引进冶金、建材、化工等相关产业,扩大本地生产能力,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持。
  3.完善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工业园区可谓是产业转移的“吸铁石”。为此,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改善园区发展环境,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公共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还要推进公交、商贸、邮政等生活服务设施向园区延伸。另外,也可以吸引东部发达地区各类投资主体来成都兴办产业园区,建立“飞地经济”,从而为成都与发达地区搭建起联系更加紧密的桥梁。
  4.创新招商方式,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效对接。通过不断创新招商的方式方法,如利用会展招商、产业招商、专业队招商、以商招商、务工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精心组织实施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成效。各相关单位部门要主动与东部地区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一对一”、“点到点”的联系机制,全方位实现对接。加强跟踪服务,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对已签约项目建立跟踪服务档案,及时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期开工。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引进产业项目的质量,主动引进高附加值、高利税、高成长性项目。
  5.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首先,充分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对不合理的制度和机制进行改革,为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更优条件,例如农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在城乡居民间流转,从而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其次,进一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行行政综合审批,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现有政务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水平。第三,对已出台的政策要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同时加强监督,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逐一落实到位。还要针对现实情况出台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新政策,强化政策支持。
  6.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承接产业转移的组织保障。政府可以组织人员成立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领导小组,站在“全域成都”的战略高度上,按照成都市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对产业承接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引导、实施和负责,避免重复、低水平引进,消除各区(市)县恶性竞争。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订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形成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动力。另外,还要重视宣传,通过集中宣传、系列宣传、专题宣传等形式,通过电视台、互联网等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成都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黄建康.后发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8.
  [2]年底供应量大增,上海郊县厂房租售价格齐跌[EB/OL]. http://bj.house.sina.com.cn/scan/2007-01-08/1143169166.html,2007-01-08.
  [3]2008年全市工业实现增长值1479.4亿元[EB/OL]. http://www.cdgy.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623, 2009-01-23.
  [4]2008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EB/OL]. http://www.quanwen.com.cn/doc/1305601/,2009-08-16.
  
  Catching the Opportunity of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and Promp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A Case Study on Chengdu of Sichuan Province
  Yu Mengqiu1,2
  (1.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of Chengdu, Chengdu 610023, China;2.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preading of American sub-loan crisis, some indust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our eastern areas quicken the pace of transferring to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Therefore, it is worth thinking how to accept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sel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to ha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Chengdu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its advantages of accepting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and its questions needing attention, and then proposes the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rrying on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Key words: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advantage; principle; countermeasure and proposal
  (责任编辑:张改兰)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以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R&D价值创造为基础,通过问卷研究了我国企业R&D投入的困境与R&D资源获取的成本关系,信息不对称与R&D融资渠道的摩擦力。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对于粗放型发展中成长的“虚胖”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来瘦身;企业寄期望的R&D融资渠道并不畅通,原因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缺失,出现很大的摩擦力。对此,企业需要首先通过自有资金,分步骤地通过R&D价值创造来取得不同阶段R&D融
期刊
[摘要]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着重要角色,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但是,两者的因果关系并没有数量上的充分验证。文章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相关行业的历史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上海航运和金融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从短期来看,航运是金融的Granger原因的程度更大,而从长期来看,金融是航运的Granger原因的程度更大。  [关键词]金融中心;航
期刊
[摘要]伴随着主体资源的枯竭,曾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资源型城市,将不得不面临转型的现实选择。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指资源型企业的转型,更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耦合因素的转型。文章以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甘肃省为例,从资源型产业周期特点出发,结合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甘肃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思路,并
期刊
[摘要]全球生产网络的存在使产业发展跨越国界,它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给参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带来机遇。摆在当前各国政府面前的问题是,是利用市场力量推动全球网络下产业的发展,还是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中的促进作用?文章回顾了有关政府介入经济发展的理论,并以新加坡信息产业为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应在产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政府;
期刊
摘要 从发展的视角阐述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金融危机中的运用问题:考察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由来、国际上的运用情况及相关的实证分析结论;对美国修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我国当前情况下运用公允价值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允价值;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市场监管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
期刊
[摘要]新时期以来,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GDP的持续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主要表现为衣食的多样化和精致化、居住环境的宽敞化和人文化、生活用品高档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和休闲生存状态方面等。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国家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对策。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岛旅游业是现代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将在海洋经济中形成一个新的海洋产业。本文结合獐子岛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獐子岛旅游业经进行了动力与劣势制约因素分析,提出了休闲渔业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控制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海岛旅游;发展策略;獐子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期刊
[摘要]美国金融监管的缺陷是系统性的,不仅反映在其金融监管理念和金融监管体制中,而且还表现于其金融风险防控法制体系的设计上反思美国金融监管的缺陷,对比分析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应坚持以相对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金融监管理念,在分业监管的现实基础上,逐步趋向目标导向的统一监管模式,并顺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尽快建立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监管体制;
期刊
[摘要]美日法三国的地方政府职能经过长期探索,不断演进,通过对其比较分析,从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县域政府职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政府职能;社会化;政府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13;F81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2-0094-04    一美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尤其是州和地方
期刊
[摘要]农村妇女面临着经济上贫困化和政治上边缘化,如何实现农村贫困妇女的反贫困,使她们自身和家庭的生存条件有所改善,实现她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关学者已从社会性别、公共政策、小额信贷、地权、法律、教育等视角进行研究,文章的着力点在提升农村妇女反贫困的可行性能力的研究上,从分析农村妇女贫困的现状和原因入手,阐明了从可行性能力视角进行切入的必要性。  [关键词]可行性能力;农村妇女;贫困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