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以及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的信息筛选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家长们认识不到阅读对孩子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学生阅读书目匮乏,更谈不上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针对我校学生在阅读分析和习作分析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学生在进行阅读分析时, 不会进行筛选和提取有效信息,在进行习作选材时,部分学生还在编作文,说空话和假话,经常会出现无处下笔和难于表达的现状,偏离了练习习作的初衷,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从家长、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做了如下调查:
一、现状调查
(1)家长认识不到位。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比重,他们仅局限于孩子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我们现在大力推崇的课外阅读和群文阅读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促使孩子不断地提升和积累了。
(2)教师不注重自身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①没有用心研读课标,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所任教学段的学生应达到怎样的知识能力水平。②不能静下心来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法,拿来主义严重,过多地依赖各种教学资源,没有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东一榔头,西一锄头,很多课其实上成了夹生饭。③不能铺下身子潜心做研究。很多时候老师们也想进行改革和创新,但都仅仅停留在面上,说的多,做的少,不注重积累和反思,更谈不上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行集备和研磨,教研组和备课组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④教师对语文课的理解有失偏颇,语文课大多被上成了字词的解读、课文的诵读,夯实双基固然重要,但缺少学生对所积累字词句的运用,注重了积,忽视了用。殊不知我们的语文课本只是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习的是阅读分析的信息筛选和写作方法的实际运用,教师只注重了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也就是说,对于某个知识点,学生只是学了,但是在实践中不会应用,教与学脱节。
(3)学生的阅读兴趣匮乏,阅读数量和质量都差强人意。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手中课外阅读的书本种类少,数量少,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参差不齐。②学生阅读兴趣不够浓厚,老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对部分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形同虚设。③学生的阅读仅停留在面上,走马观花地居多,走进文本或进行深入阅读的少。
二、突破措施:
针对以上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以下突破措施: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改变以往重课内轻课外的教学方式,课内学方法,课外去实践,只有课内和课外有机进行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2)提高教师的思辨教学能力,教师找准阅读和表达的切合点,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的思辨性表达打下基础,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思辨阅读的意识。
(3)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只有老师的内心充盈着诗意和童趣,才能打开孩子思维创作的大门,激起学生思维跳跃的火花。
(4)注重积累和内化,从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向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方面转化。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和口语表达训练,三、四年级的写一段或几段话,到五、六年级的小作文,所谓慢工出细活,急不得,也快不得,学生的词语积累,需要慢慢地进行内化,把课内和课外积累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和导。
(5)分层施教,杜绝一刀切。由于受学生家庭环境和自身认知水平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指导时,要因生施教,进行分层教学,不能一刀切,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6)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整体,但很多老师在进行指导时是脱节的,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对文本的赏析感悟,对于其中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一带而过,在习作教学时再单独进行学习和讲解,耗时又低效,对此,我们应将阅读和写作进行融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渗透进学法和写法的指导,真正将文本当作例子,而不是对文本进行深入地剖析和挖掘,给学生留有学习和写作的时间和空间,读写结合,走出习作教学的误区。
(7)改变重指导轻讲评的教学策略。以前,老师们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往往在指导上花心血,费功夫,如何导入,怎样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但在讲评时只是寥寥数语,简单进行总结,表扬几个写得好的同学,提一提出现的通病问题,然后就进行下一篇习作的指导学习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本次作文的等级和几句简单的批语,对于出现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晓,至于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和差在哪里?相信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学生的习作水平根本得不到提升,还在原地打转,甚至出现后退的迹象,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要想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我通过实验,发现讲评比指导还要重要,我们花费心思的导,学生到底吸收了多少?到底有没有实效?通过批阅后,在讲评时反馈到学生那里,让他们明白症结所在,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慢慢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学生有了开口说和动笔写的欲望,从以前冥思苦想的編作文,说空话和假话,到现在能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所感,学生对习作的认知有了质的转变。
(2)学生的阅读量和速度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大量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在进行阅读分析和习作选材时,有了一定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不再是无处下笔和难于表达。
(3)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能注重阅读的情感体验,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习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4)部分教师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注重了积累和反思,集备和研磨,教科研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能带动备课组、教研组其他老师参与研究,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由语文教学向语文教育进行转变。
总之,本项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而这项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和导,只有让‘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的理念真正走进老师的主观意识里,老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才能目标定位准确,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因生施教,分层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和逻辑思维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现状调查
(1)家长认识不到位。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比重,他们仅局限于孩子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我们现在大力推崇的课外阅读和群文阅读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促使孩子不断地提升和积累了。
(2)教师不注重自身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①没有用心研读课标,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所任教学段的学生应达到怎样的知识能力水平。②不能静下心来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法,拿来主义严重,过多地依赖各种教学资源,没有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东一榔头,西一锄头,很多课其实上成了夹生饭。③不能铺下身子潜心做研究。很多时候老师们也想进行改革和创新,但都仅仅停留在面上,说的多,做的少,不注重积累和反思,更谈不上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行集备和研磨,教研组和备课组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④教师对语文课的理解有失偏颇,语文课大多被上成了字词的解读、课文的诵读,夯实双基固然重要,但缺少学生对所积累字词句的运用,注重了积,忽视了用。殊不知我们的语文课本只是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习的是阅读分析的信息筛选和写作方法的实际运用,教师只注重了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也就是说,对于某个知识点,学生只是学了,但是在实践中不会应用,教与学脱节。
(3)学生的阅读兴趣匮乏,阅读数量和质量都差强人意。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手中课外阅读的书本种类少,数量少,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参差不齐。②学生阅读兴趣不够浓厚,老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对部分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形同虚设。③学生的阅读仅停留在面上,走马观花地居多,走进文本或进行深入阅读的少。
二、突破措施:
针对以上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以下突破措施: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改变以往重课内轻课外的教学方式,课内学方法,课外去实践,只有课内和课外有机进行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2)提高教师的思辨教学能力,教师找准阅读和表达的切合点,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的思辨性表达打下基础,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思辨阅读的意识。
(3)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只有老师的内心充盈着诗意和童趣,才能打开孩子思维创作的大门,激起学生思维跳跃的火花。
(4)注重积累和内化,从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向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方面转化。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和口语表达训练,三、四年级的写一段或几段话,到五、六年级的小作文,所谓慢工出细活,急不得,也快不得,学生的词语积累,需要慢慢地进行内化,把课内和课外积累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和导。
(5)分层施教,杜绝一刀切。由于受学生家庭环境和自身认知水平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指导时,要因生施教,进行分层教学,不能一刀切,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6)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整体,但很多老师在进行指导时是脱节的,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对文本的赏析感悟,对于其中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一带而过,在习作教学时再单独进行学习和讲解,耗时又低效,对此,我们应将阅读和写作进行融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渗透进学法和写法的指导,真正将文本当作例子,而不是对文本进行深入地剖析和挖掘,给学生留有学习和写作的时间和空间,读写结合,走出习作教学的误区。
(7)改变重指导轻讲评的教学策略。以前,老师们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往往在指导上花心血,费功夫,如何导入,怎样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但在讲评时只是寥寥数语,简单进行总结,表扬几个写得好的同学,提一提出现的通病问题,然后就进行下一篇习作的指导学习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本次作文的等级和几句简单的批语,对于出现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晓,至于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和差在哪里?相信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学生的习作水平根本得不到提升,还在原地打转,甚至出现后退的迹象,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要想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我通过实验,发现讲评比指导还要重要,我们花费心思的导,学生到底吸收了多少?到底有没有实效?通过批阅后,在讲评时反馈到学生那里,让他们明白症结所在,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慢慢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学生有了开口说和动笔写的欲望,从以前冥思苦想的編作文,说空话和假话,到现在能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所感,学生对习作的认知有了质的转变。
(2)学生的阅读量和速度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大量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在进行阅读分析和习作选材时,有了一定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不再是无处下笔和难于表达。
(3)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能注重阅读的情感体验,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习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4)部分教师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注重了积累和反思,集备和研磨,教科研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能带动备课组、教研组其他老师参与研究,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由语文教学向语文教育进行转变。
总之,本项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而这项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和导,只有让‘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的理念真正走进老师的主观意识里,老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才能目标定位准确,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因生施教,分层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和逻辑思维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