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操作结果,不同发展水平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符号的运用对个体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的数学思维向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其次。它这一模式为儿童和成人之间进行有关数学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基础。近期,我班正在进行数符号的学习。在一次活动中。我们设计制作了作业单(如图),旨在让幼儿不得用点子和阿拉伯数字表征一定数量物体的经验和技能。
  片段一
  糖糖看着作业单,用笔点着“蘑菇”数起来。数完,她看了看中间一排点卡,找到“8”的点卡,数了一下,就将它和左边的“蘑菇”连在了一起。接着,她笔没离开作业单,直接连到了右边的数字“8”。然后,她又指着“树叶”快速数了起来,并眺过中间点卡,直接把“树叶”与数字“9”连了起来……糖糖快速正确地完成了这张作业单。
  [析:糖糖在快速点数时没有发出声音,而是在默数,可见糖糖的数数能力比较强,且有一定的估测数群的能力,会根据实物图片的数量估测点卡数群的数量。寻找相匹配的点卡。从糖糖的操作顺序来看。她有时候会直接将实物与阿拉伯数字连起来,而不借助“点卡”这个中介。]
  
  片段二
  皓皓看了看作业单,从第一排开始做起。他用食指点在“小花”图片上,一朵一朵慢慢地、大声地数着:“1、2、3……6。”数完后,他又指着平行一排的点卡,一个一个地大声数起来:“1、2、3……8。”想想,又往下数第二排的点卡:“1、2、3……7。”想想,再往下数第三排的点卡:“1、2、3……6。”他把笔点在“6”的点卡上,回头又数了一遍“小花”,才放心地把“小花”和“6”的点卡连在一起。依此方法。皓皓将实物图片和点卡用线连起来了(但没把它们与阿拉伯数字相连)。这时,教师提醒皓皓:“好,下面我们把点卡和数字连起来。”并指着第一排点卡问:“这是几个点子?应该和数字几连在一起?”皓皓数了一遍,说:“是8。”“你看看哪个是数字8,把它们连在一起。”皓皓看了看,把数量为8的点卡和数字“8”连在了一起。最后,他依次把点卡和阿拉伯数字连接了起来,结果也是正确的。
  [析:皓皓在点数时动作缓慢,并要大声地念出来,可见他数数的能力弱于糖糖;皓皓在找相应的点卡时需要点数每个点卡数量来验证,还没有具备目测数群的能力;皓皓能够依次将实物与点卡连接起来,但是需要教师的提醒才能将阿拉伯数字连接起来。这说明他习惯用点卡来表征实物数量,还不能自觉熟练地运用阿拉伯数字来表征数量。]
  反思
  一、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十分重要
  在上述案例中,糖糖和皓皓的操作结果一模一样,他们都正确地把实物、点卡和数字连接了起来。如果教师仅仅看结果是看不出任何差异的,但是如果注意他们的操作过程,就会发现他们发展水平的不同:无论在点数还是数量估测方面,糖糖的发展水平都高于皓皓;另外,糖糖可以直接用阿拉伯数字来表征数量,而皓皓还只是习惯于用点卡表征数量,所以在符号表征方面,糖糖的水平也高于皓皓。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往往比较注意观察儿童的操作能否成功,如果两个幼儿都能够操作成功,我们就会认为两个幼儿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我们不习惯于观察、分析儿童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异同。事实上,我们只有仔细观察儿童的操作过程,才能了解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运用的策略、遇到的困难,进而确定干预时机与干预的切入点。否则,我们不是浪费教育时机就是干预不当。
  二、充分重视点卡的作用
  点卡是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操作材料之一,数数的时候、集合比较的时候、符号表征的时候都可以用点卡……那么点卡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什么情况下用点卡效果最佳呢?
  在本案例中,当幼儿不会或者不能熟练地用阿拉伯数字表征数量时,点卡可以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在幼儿掌握阿拉伯符号系统的过程中起到过渡、支撑作用。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教师才能真正看出案例中两名幼儿发展的不同:糖糖对用数字符号表征数量已掌握得很好,她能够在数完实物之后跳过点卡,直接连接数字。因此,根据糖糖的发展水平,教师在准备材料时可以直接提供阿拉伯数字符号。而皓皓对运用数字符号表征系统还不熟练,点卡在他习得数字符号表征方面起到了过渡、支撑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为他准备三张操作材料:实物卡片——图符式卡片;图符式卡片——数字符号卡片;实物卡片——数字符号卡片,让皓皓先操作前两张作业,熟悉后再操作第三张作业。
其他文献
报告4: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深度学习,区域游戏中幼儿能进行深度学习吗?冯晓霞教授提出问题后引用布鲁姆(1956)认知学习目标的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评价、综合”论述了学习的不同层次。她指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
多项实证调研发现,教龄在6~10年的幼儿园教师表现的职业倦怠最为明显,具体表现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各方面。职业倦怠的出现与教师工作压力、专业发展、工资福利以及个人的生活、家庭等诸多因素有关。然而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也就是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实现专业发展的教师,往往不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由此可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
吃午饭时,洋洋总是吃得特别慢,我通常会催促他:“洋洋快点吃呀,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吃好出去玩了。”洋洋听了通常会舀上一勺放入嘴里,然后慢悠悠地似嚼非嚼。几分钟后,我见他还没吃完,就会提高几个分贝:“洋洋怎么还没吃好呀?快点吃,快点吃,别的小朋友都要午睡了。”而此时,洋洋已不想再拿起勺子,他毫无表情地看着我。我生气了:“洋洋吃呀,快点吃,你还吃不吃了?不吃就把碗送到碗桶里去。”洋洋愣着,欲言又止,继而起
中班“小吃店”游戏正在进行中。服务员童童走到客人青青面前问:“你要吃什么呀?”青青说:“我要一碗面条。”于是童童走到厨师新新面前说:“请烧一碗面条。”这时另外两位客人进来了,他们扯着嗓予大叫:“服务员!服务员!”童童没走过去招呼他们,只是远远地喊了一声:“请你们学会等待!”童童一直等到把面条送到青青手中,才去理会这两位客人,,过了一会儿。童童又过来对新新说:“有个客人点了水果,给我一个苹果吧。”新
角色游戏的开展依托于游戏情节的发展。无论是幼儿已十分熟悉的“娃娃家”“超市”“医院”,还是新萌生的“宠物医院”游戏,它们的开设及后续开展都建立在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出相关的游戏情节。“医生”和“医院”对幼儿来说不会陌生,他们的认知和经验会支撑着他们在角色游戏中出现去“医院”看病的情节。然而角色游戏中有没有“饲养宠物”以及“宠物生病”等情节,决定了孩子们会不会围绕“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安全”,不少幼儿园将墙壁和柱子安上软包,将桌椅橱柜的边角全部做成弧形,将剪刀、起子、钳子等尖锐物品束之高阁,撤除了秋千、攀登架等“危险”的运动器械,所有户外场地都铺上塑胶,以确保孩子摔不坏、跌不疼。为了“安全”,教师选择把孩子“圈养”在活动室以求省心省事。殊不知,过度保护弊大于利,它只会抑制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阻碍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应变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是在总结、反思以往的幼教工作经验,批判“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以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已耳熟能详。笔者最近连续几年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发现大多
设计意图:  鸵鸟是孩子们喜爱的动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儿,拥有陆地上跑得最快的本领,孩子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另外,鸵鸟独特的外部特征能用较为简单的美术表现元素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给予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使幼儿发挥创造力,表现出造型各异的鸵鸟。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对事物形象进行初步表征的能力,运用的象征符号也趋向复杂化,同时将形状进行组合的能力也有所发展,能够画出简略的物体形
“幼小衔接”是家长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年刚刚过去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就是“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宣传月虽然已经过去,但这一话题的热度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事实上,“幼小衔接”不应是到了大班幼儿临近毕业时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工作,而应是从幼儿入园之日起,教师、家长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着手做的事情。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幼教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分别从幼儿园园长、家长以及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角度来谈谈孩子入
设计意图:  一次,班里一个爱好摄影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照相机的三脚架,这引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有孩子问:“这照相机的三脚架稳吗?照相机会倒下来吗?为什么不能做成两脚架呢?”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站起来”的物体。于是,我想到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让幼儿设法使物体“站起来”,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生活中各种“站起来”的物体的关注与思考,并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这个活动有三个大环节:第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