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登革病毒NS1抗原捕获ELISA的建立和初步临床诊断应用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登革病毒特异性非结构蛋白1(NS1)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Ⅰ型登革病毒(DEN1)抗原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并探索从病人早期血清样品中检测DEN1-NS1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已制备的抗DEN1-NS1单克隆抗体(单抗),进行多种抗体组合配对优化模式的分析,建立双抗体夹心抗原捕获ELISA,以469份健康人血清样品确定cut off值,检测DEN1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样品.结果 对多种抗体组合反复筛选,最终确立了最佳的包被单抗和酶标测定单抗,建立了抗体夹心捕获DEN1-NS1抗原的酶联免疫测定方法,能特异检测DEN1,与其他血清型登革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检测16例临床确诊DEN1感染病人急性期血清样品,15例呈特异的抗原反应阳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DEN1-NS1抗原捕获ELISA并应用于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为登革热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提供技术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抗原微阵列技术检测多种病原体抗体.方法 将病原体的基因工程抗原,以电脑操纵的机械手将其点在赖氨酸修饰的玻片上,制备抗原微阵列,与血清反应后随之与Cy3标记的二抗反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仪扫描玻片,检测血清中相应病原体的IgG,并进行了灵敏度和重复性的检测.结果 5种抗原的最低检测限度为HSV1-gG 1.56 μg/ml,HSV2-gG3.125 μg/ml,CMV-p150 1.56 μ
鼻息肉的发生机制尚不确定,细菌、真菌感染,变态反应可能作为触发因素.鼻息肉组织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可能在鼻息肉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功能不同的TH细胞存在的证据对基础和临床免疫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类型鼻息肉组织TH1及TH2细胞百分率,HE切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评价感染因素和变态反应因素在鼻息肉发生中的作用,明确TH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关系,指导鼻息肉分型和治
期刊
经卫生部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风湿病学临床医学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红斑狼疮学术会议(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LE)将于2007年5月23-27日在上海举行。
期刊
目的 为提高人源化的抗人肺癌单域抗体hu3D3VH的功能性亲和力,制备其二价和四价的抗体分子.方法 重组PCR分别将SV5-Cys短肽和p53四聚化结构域基因与hu3D3VH基因融合,而获得同源二聚体dihu3D3VH和同源四聚体tehu3D3VH基因.将两种基因克隆至pET-22b(+)表达载体,并分别在E.coli BL21(DE3)中表达.表达产物通过N2+亲和层析柱纯化.用FITC分别标记
期刊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器官移植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CMV感染率在所有实质性器官移植病人中约为20%~60%,CMV发病的危险性在移植术后第2~3个月最高.TH1和TH2细胞因子平衡的改变与许多免疫相关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相关,也与CMV感染的急性反应、播散、活化及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等致病性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通过检测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探讨其与CMV感染发病的关系
期刊
目的 比较来自我国新疆4大片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144株鼠疫菌的基因组组成的差别,研究新疆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分型和进化规律.方法 根据已经证实的22个差异区段(DFR)设计引物,每株鼠疫菌的每个DFR都采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新疆4大片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144株鼠疫菌的基因型DFR图谱可归类为14种,分为7个主要基因组型和7个次要基因组型.西天山北坡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疫源地存
本研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存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甘草甜素抵抗HSV感染的机制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TWP)能否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的发病、病变程度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浸润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雌性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AE组和喂服TWP组,EAE组和TWP组豚鼠采用颈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完全弗氏佐剂-豚鼠全脊髓匀浆(CFA-GPSCH),并辅以注射百日咳疫苗(BPV),诱导豚鼠建立EAE模型.观察各组EAE的发病情况
1976年,Hozumi等首次发现V(D)J重组现象,使人类对机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本质认识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转变.V(D)J重组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抗原受体多样性以及淋巴细胞发育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轻链(IgL)基因座以及T细胞受体(TCR)α、β、γ和δ基因座相继被发现;1989年,Schatz实验室首次发现V(D)J重组活化基因(recombi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