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元谋干热河谷植被变化问题,选择多种遥感数据提取NDVI,基于DEM生成地形因子,应用GIS叠加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来,元谋干热河谷植被变化经历先剧烈退化后缓慢恢复过程;而且恢复期内,中山区、中高山区、平坡和无坡向恢复效果显著且持续稳定,平坝区、缓坡、斜坡、半阴坡和阴坡强烈的恢复过程伴随有强烈的退化过程,低山丘陵区、中低山区、陡坡、险坡、阳坡和半阳坡均又出现退化趋势,中高山区、险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元谋干热河谷植被变化问题,选择多种遥感数据提取NDVI,基于DEM生成地形因子,应用GIS叠加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来,元谋干热河谷植被变化经历先剧烈退化后缓慢恢复过程;而且恢复期内,中山区、中高山区、平坡和无坡向恢复效果显著且持续稳定,平坝区、缓坡、斜坡、半阴坡和阴坡强烈的恢复过程伴随有强烈的退化过程,低山丘陵区、中低山区、陡坡、险坡、阳坡和半阳坡均又出现退化趋势,中高山区、险坡和阴坡对植被破坏与恢复重建响应最迅速;植被恢复的空间差异和可持续性差异显著。
其他文献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呼和浩特市1976-2004年城市建城区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呼和浩特28年来城市用地的扩展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建成区从1976年到2004年增加了2.96倍,平均每年扩展3.96km2。其扩展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其次为城市扩展融入的农村居民点等其他建设用地和草地,另外还有少量的林地、水库和滩地。自然因素对建成区的扩展形态起着限制作用,社
针对众多的窄波段高光谱遥感植被指数,利用多个包含高光谱和植被理化含量的实测数据集从相关系数、确定性系数以及预测均方误差等方面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植被指数TCAR I、MCAR I、mND705、mSR705具有优于其他植被指数的普适性。在建立回归反演模型时,建议选用非线性抛物线模型,其预测精度优于线性模型。
近年来,基于LIDAR点云数据的建筑物重建模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出现的许多算法对简单建筑物,如平顶房屋、人字行屋顶及其他规则房屋的重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建筑物重建问题仍然有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等高线簇分析从LIDAR数据中自动重建复杂建筑物模型的新算法。该算法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数据驱动方法,以等高线所反映出的建筑物轮廓特征为基础,充分利用等高线封闭性和明
针对遥感技术对海面油膜污染监测的需要和油膜污染对海洋的影响,以大庆原油、吉林原油、重油和大连湾海水为材料模拟海面油膜污染,测量不同原油与不同厚度油膜的多角度高光谱偏振反射信息,并计算出偏振度.通过对不同厚度油膜与海水的偏振度对比分析得出:在薄油膜情况下,在400~1000nm内海水的偏振度大于油膜的偏振度,但785nm附近差异较小;在入射天顶角为20°和30°时(探测天顶角等于入射天顶角),利用近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和土壤等资料驱动生态过程模型BEPS对亚洲东部地区1982—2006年间的ET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6个站的通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BEPS模型能够解释ET的81.23%的年变化和
航空遥感平台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航空遥感影像在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国土监测、环境监测、应急救灾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航空遥感系统对飞行环境、气候气象反应较为灵敏,遥感影像质量的检查十分重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航空遥感影像质量中旋转角、航向重叠率、旁向重叠率、航带生成等参数的计算理论与方法,该方法是适应数字遥感影像的现状上提出的,并且通过自行开发的系统对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利用2009
本文分析了室外检校场在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集成系统中的作用,根据系统不同集成方式的检校内容和要求,设计了检校场建设的方案。试验证明该检校场能够满足多种集成方式的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各项参数的检校验证要求。
植被指数是遥感领域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及生长状况简单而有效的度量参数,在环境、生态、农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植被指数繁多,在选择和应用植被指数时往往很随意或盲目。本文以北京一号覆盖永安市的CCD多光谱数据为例,基于光谱、方差和多重分析方法,对13种植被指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GNDI、RGRI、MSAVI、TNDVI、NDGI可以较好区分农田和浓密林地;RGNDI、NDGI、RGRI
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自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总量还在持续下降,而且下降速度高于全球和北半球平均水平,青藏高原、全球和北半球每年大约平均减少0.23%、0.19%、0.12%.但是自2000年后,下降的速度有所减缓,1979~1989、1990~1999和2000~2008年3个时期每年减少大约分别为0.51%、0.49%、0.31%.
三峡库区位于江汉平原和四川成都平原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之间。经调查,三峡库区重庆段从未发现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但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大,流速减缓,泥沙淤积量增加,库区内可形成冲积洲及滩地,加之库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很可能导致钉螺的孳生及扩散,使血吸虫病蔓延到库区。利用GIS和RS技术,探讨了在三峡库区寻找钉螺可疑滋生环境的方法。使用的主要数据包括1971~2000年的重庆市及周边气象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