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自然即媒介”到“人体即媒介”,再到“媒介即基础设施”,显现了学界和业界对于媒介认知的观念与机制演变.伴随着政策导向、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媒介基础设施内涵、外延还将继续演化.在此视域下观照,影像的传播呈现如下特征:在用户个体对影像管理权力的内容层面,形成了自由与束缚悖论化并存的“单景茧房”;在用户群体与媒介之间的影像传播形式层面,处于“液态环境”交互流动与边界消融“熵增困圆”的双重境地;在对未来影像传播的愿景层面,提出构建超级共享的“影像云”、实现“长尾效应”的开源理想.
【机 构】
: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自然即媒介”到“人体即媒介”,再到“媒介即基础设施”,显现了学界和业界对于媒介认知的观念与机制演变.伴随着政策导向、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媒介基础设施内涵、外延还将继续演化.在此视域下观照,影像的传播呈现如下特征:在用户个体对影像管理权力的内容层面,形成了自由与束缚悖论化并存的“单景茧房”;在用户群体与媒介之间的影像传播形式层面,处于“液态环境”交互流动与边界消融“熵增困圆”的双重境地;在对未来影像传播的愿景层面,提出构建超级共享的“影像云”、实现“长尾效应”的开源理想.
其他文献
媒介基础设施是兼具技术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特点的“虚拟性”基础设施.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现代社会中物质层面、结构层面、程序层面的基础,且始终存在.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面对未来的全新动力,无论是作为推进媒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技术,还是将在未来成为媒介基础设施的存在本身,都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人工智能在电影产业的应用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媒介基础设施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分析人工智能对电影产业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从而思考如何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媒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5G时代的产业技术融合升级.
悬疑电影作为商业电影的一种重要电影类型,融合了恐怖、犯罪、凶杀、惊悚等多种叙事元素.它以其精妙的剧情设置、虚实的时空架构以及意外的故事结局,使观影者产生强烈的悬念感和紧张感.中国悬疑电影在音乐创作方面从早期对西方悬疑电影的模仿,到今日的多维度音乐设计;从对西方传统大管弦乐队编制与配器法的借鉴,到当代丰富的现代音乐写作技法与音响空间的建构,中国悬疑电影的音乐设计正从听觉上强化观影者的悬疑心理与悬念体验,鼓励观众在适当的情况下跳出影片叙事而保持自觉思考和心理审视.本文将根据电影的叙事理论,从电影悬念的“音乐动
一、战争历史·现代影像rn陈晓云(以下简称陈):为什么会选择拍摄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rn刘智海(以下简称刘):我之前曾经导演过两部长片.那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作品,成本很低.之后,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纪录片、广告方面.《云霄之上》其实是一次主题性的创作,是命题作文.我之前从未创作过战争题材的影片.我认为,拍电影最关键的是对电影的情怀和艺术上的探索,而不一定是经验,有时候经验反而会束缚创作.可能恰恰是因为我没有拍摄过战争片,反而特别想去尝试.
以《侠女》《少林寺》为代表的香港武侠电影音乐大量采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作曲手法,与电影所表现的题材以及时代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自2000年以来,以《卧虎藏龙》《英雄》等武侠电影音乐在创作技法与美学观念上进行了革新,其突出特点在于对东方文化想象的全面建构,通过音乐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雅、含蓄的诗性.此外,《师父》《影》等武侠电影音乐呈现出实验性、先锋性的创作倾向,对电影视听艺术边界的拓殖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本文基于约翰·杜海姆·彼得斯的“媒介基础设施主义”理论,以美国流媒体平台为研究文本,尝试探寻5G前景下流媒体基础设施的基本形式与搭建策略,分析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与文化建构方式,以探寻流媒体时代基础设施产业、技术与文化的变革.
社会符号学是当今符号学运动的一个重要层面.该学说采取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既关注社会与文化对符号表意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探究符号表意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作用.社会符号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主要分支是学界公认的社会符号学英-澳学派.该学派在韩礼德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巴尔特的传媒符号学理论、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以及其他相关批判理论模式,把符号学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文化形态批评之中.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该学派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该学派所开辟的话语与多模态分析这一领域,现已成为当今文化与社会符号学研究的一
继《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后,“我和我的”系列的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辈》(以下简称《父辈》)再次验证了“段落式”结构这一创作模式的可塑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类型片经验,也成为新主流大片创作的一种新样式.和前两部相比,《父辈》定位在与“父辈”的关系上,切入的视角有更明确的指向性,与表现对象的关系更加密切.“代际关系”一直是电影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它先天具备了构成冲突的因素——片名指称为“父辈”,是一种尊称,包含着敬意,决定着冲突的可调和性以及结局的圆满.
学界关于线上电影节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线上电影节与常规电影节之间的关系展开的.本文通过梳理线上电影节应“网”而生、常规电影节因“疫”上线的过程,证明线上电影节之于常规电影节,不(止)是单向度的辅助、补充、替代或救赎,而(更)是虚实相生的共同体.
目前学界对于“主旋律”概念的认识多有舛误,有必要进行概念史层面的考察.1987-1990年是“主旋律”概念的诞生及合法化时期.“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并非1987年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提出的正式方针,而是会后报道对会议发言的整合,从而导致“主旋律”概念自诞生起便多义.“主旋律”一词随后经历了从题材/影片向思想/精神的语义扩大,并在同“娱乐片”等概念的“主流之争”中成功突围,最终于1990年正式上升为电影生产的指导方针.“主旋律”概念的复杂演进,映射出彼时多元的文化氛围.
本文通过业内人士采访和网络公众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后疫情时代国内线上影展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驱动线上影展的核心要素,归纳了线上影展的主要模式,并结合笔者自身策展实践经验,对未来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给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