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儿童道德教育的反思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道德教育是架起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通过传统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继承、发展和延续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的源和动力。同时,还可通过传统道德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一种深邃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启迪,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承担着社会文化价值维持与传递的功能,教师依据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大纲的规定,代表着社会,将这些社会文化价值有计划有系统地传递给儿童。而儿童似乎就是一个“生物受体”,被动地接受并组织这些由教师灌输的社会文化价值。似乎这样就能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就能使他们成为一个懂得与理解真、善、美的健全的人,就能教会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反应了。于是,在我们的儿童道德教育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区。
  学科化倾向,即认为道德教育就是将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将道德的内化当作了道德的传授,将道德知识简单地等同于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传授将儿童当作一个思想道德价值是完全空白的容器,而道德教育任务就是将规定的思想道德价值像传授学科知识那样“教”给儿童,即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直接告诉儿童应该是什么,应该有什么。儿童的任务就是将教师所传递的那些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记住并能背出。所以就有了“读”、“背”、“练”的市场。再现考察一个儿童是否获得了道德的发展,我们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文本的考试。对于这些考题的标准答案,实际上学生们早已熟记于心,文本上那些所谓的“案例”,就是平时在课堂中所学的翻版。学生只要作出一个“对”或“错”的判断,并将教师给出的“依据”套上去就行了。这时,教师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儿童是否会回避自己真实的情感。如果取消道德教育的文本考试,就以学生对平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进行分析,或直接以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将会如何?
  简单化倾向,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让儿童能对某些给出的事件或现象作出一个简单地判断,即让儿童能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就行了。表现在:
  追求儿童对事件简单的判断。以为只要儿童能判断一个事件的对与错,就算儿童形成了道德上的发展。而实际上,许多事件或现象是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作判断的,它包含着每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和对行为的解释。
  如果我们要求儿童对某一事件不是作出一种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要作出一种解释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或者不是对教师给出的事件,而是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作出解释时,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追求答案的求同。对道德教育的片面理解,造成了“道德判断唯一性”的误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儿童在同一事件判断上的同一性,因此“背条例”、“记答案”也就有了市场。
  如果我们将儿童放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之中,让其作出自己的行为抉择时,结果会怎么样?如果这个时候再让学生作一些讨论,又可能会怎么样?
  追求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道德教育中,典型案例的运用比比皆是,它们大都来自名人、伟人或英雄,即便是一些所谓的普通人,也几乎被我们妆扮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完人”,以为展现了这些典范,学生就会去学,就会获得道德的发展。但事实恰恰相反,榜样的力量可能是无穷的,但“完人”的作用肯定是无力的!儿童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有着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的独特过程。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没有真正去关注儿童的这些特征,教师常常是从一个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替代”,即用成人的道德发展模式去替代儿童的道德教育。让儿童不先接受那些所谓的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而是先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起他们行为和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在这个情境中自由地开展自己的活动,进行充分(下转80页)的交互和共享,并在不断的体验和冲突中调整、修正或改变原有的一些属于主观上的或是经验上的东西,逐渐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人格,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实质上,伦理道德、价值规范等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不能被视为一种简单的教学科目,它不能简单地依靠接受性的学习来获得。知道了做人的道理,了解了做人的原则,掌握了做人的标准,学会了做人的方法,并不一定能使每一个人真正内化为他们的整体人格要素。它需要在广泛的人际交往和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不断获得体验,反复协调冲突,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而逐渐内化完成。
  这时,每一个人所作的行为抉择不仅与他的价值观有关,而且和他们凭经验而作出判断的方式有关。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最后一次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决不能放弃,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篮球本来就是一个团体性的运动,应该考虑到团队的合作。当然,这种带有偶然性结果的行为抉择,很难判断哪一个反应是正确的,安排这样的活动情境,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儿童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为抉择都将影响全局的利益。
  可见,道德教育不能将儿童看作是一个容器,将我们认为正确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行为准则、情感意志等往他们的大脑中一味灌输。儿童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能动的主体,他们也时时刻刻在与社会接触,他们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社会活动中获得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因此,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儿童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其他文献
科尔沁民歌灿如星河。在科尔沁草原几百年的荣枯岁月中,勤劳智慧的科尔沁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出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民间歌曲,目前已有5000多首在民间流传。这些民歌如同插上翅膀的鸿雁,从蒙古包里飞出,从马背上飞出,从羊群里飞出……科尔沁民歌中,爱情歌曲缠绵悱恻,思乡歌曲婉转如泣,讽刺歌曲诙谐淋漓。丰富的内容,完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构成了科尔沁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永世相传的艺术生命力。走
日前,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开发出一种新的被称为先进性能(AP)纤维的杜邦Kevlar变体纤维。第一款投入市场的产品是KevlarK29型AP纤维,这种纤维适合应用的领域包括油、气和建筑业。杜
本文分析了纤纺专业技术参数的特点以及纤纺实验室业务发展现况,提出了对纤纺实验室技术参数进行分类的观点;并根据纤纺实验室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修47CNASCL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或再现)三个阶段。记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压缩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等。下面,我们就以上这些记忆方法谈谈它在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中的运用。    一、形象记忆法    形象记忆是把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作为内容来记忆,它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最有潜力的一种记忆方法。  在音乐理论中,目前世界通用的
湖州市纤维检验所自2004年在辖区范围内选择部分丝织企业开展生丝公证检验以来.共检测生丝3171批,受检生丝总量达1902.6t。据测算.仅回潮率一项就为企业溅少约200t生丝的无形损失
商务部近日出台了最新的尾货市场行业标准,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专家分析指出,全球金融风暴使部分外贸服装企业出口受阻,极大充实了今年服装尾货市场的货源,而行业
衣食住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备受社会关注。当前市场.纺织品种类繁多,品种各异,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当前纺织产品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通过对弹簧管式压力表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的介绍.分析了弹簧管式压力表的故障现象及调试技巧,探讨弹簧管式压力表的检定,力求弹簧管式压力表的测量数据准确,供同行们参考。
8月2日晚,随着福建省纤维检验所所长王明葵接受国家质检总局的授牌,福建省纤维检验所正式更名为福建省纤维检验局.作为一个纤维检验人这是值得称赞和高兴的事情。福建省纤维检验
通过品牌建设来提高服装的附加值,可以避免陷入“价格战”中,这是尽人皆知的大道理,关键是品牌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那需要人力、财力的长期投入,是系统性工程,是服装企业真功实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