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ZH-1卫星探测的太阳活动低年顶部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时空特征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rir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ZH-1卫星2019、2020年的原位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对卫星观测范围,即地理纬度南北65°之间午夜后顶部电离层的不规则结构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午夜后顶部电离层不规则结构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地磁赤道、中纬度以及较高纬度区,白天赤道异常峰值区为不规则结构的谷值区.(2)不同纬度区不规则结构随地理经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演化规律,由南北半球较高纬度区不规则结构集中在各自地磁极所在经度区的2波结构分布,到南北2个半球中纬区相位和数量相反变化的2波结构分布,逐渐过渡到赤道区的4波结构分布.(3)不同纬度区不规则结构的季节变化在较高纬度区为当地夏季峰值,到中纬区夏季峰值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逐渐过渡到赤道区夏冬两个峰值、春秋两个谷值的季节变化规律.(4)除季节规律与以往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外,赤道附近大西洋区不规则结构较少,与以往研究中该区事件较多的结果也大相径庭.赤道区不规则结构沿地理经度分布表现为东太平洋、非洲区事件比较集中而亚洲、大西洋经度区事件较少的4波结构,与夜间电离层背景的4波结构分布一致.(5)北大西洋在地磁中纬区有一个事件集中区,该区与南大西洋异常区(SAA)共轭,事件集中可能与SAA区的离子沉降有关;这个区域的事件大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与赤道处大西洋区事件较少形成对比.本文得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对电离层更深入的认识.由于所得结果为太阳活动低年午夜后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时空分布,与以往研究不一致之处,既有地方时差异的原因,也有太阳活动水平差异的原因,其中仍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期望在ZH-1卫星积累更多观测数据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The Local Monte Carlo(LMC)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eep penetration and long time in the neutronics calculation of the radial neutron camera(RNC)diagnostic system on the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EAST),and the radiation
Precise control of the discharge in space and tim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etter applications of discharge plasma.Here,we used a femtosecond laser filament to trigger and guide a high-voltage DC pulse discharge to achieve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t
脑功能网络的信息流向能反映不同脑区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研究不同情绪状态下脑区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对揭示情绪产生的机理至关重要,而且可以对情绪的产生进行有效的分析、识别和监控.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效的情绪识别将直接影响人机交互过程.本研究使用DEAP情绪数据集,基于传递熵的方法构建有向功能网络,探讨了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信息流的流向及强弱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脑区间存在的信息传递相互影响模式.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各脑区的信息流量强度不同,唤醒度越高,信息流强度越大.信息流向和脑区各节点局部连接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利用秘鲁和印度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结合全球电离层-热层模型的模拟结果,研究了地磁场强度的减弱对赤道电激流的地方时和经度分布的影响.这对理解地球空间天气和行星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果 表明,当地磁场强度减弱一半时,东向电激流和风发电机电场的峰值时间均提前1h,而低层大气潮汐使峰值时间延后了1h.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地磁场减弱,E层当地激发和来自低层大气迁移潮汐的上传过程均发生了变化.当磁场减弱50%时,电离层Cowling电导率增加为真实地磁场条件下的3倍,而峰值电激流增加为真实地磁场条件下的1.3倍
电离层等离子体对流是表征电离层电动力学的重要现象,对空间天气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SuperDARN雷达网是研究中高纬电离层对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对流电势数据的重要来源.本文基于SuperDARN雷达12月份的对流电势数据,采用BP模型、FC-LSTM模型以及ED-ConvLSTM时空序列模型构建了高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对流电势30min预测模型,然后采用独立的数据集,基于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结构相似度(SSIM)、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线性相关系数(LC)三个统计指标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同时分析对比了三
大尺度行进式大气扰动(LS-TAD)通常被认为起源于极区高纬,本文报道了一起激发于低纬赤道地区、在北半球向高纬传播的LS-TAD观测事例.2002年8月10日07:30 UT,CHAMP卫星在30°W磁赤道附近观测到显著的大气密度增强,在随后的2个连续轨道上,该密度增强依次出现在北半球更高纬度上,表现出明显的极向位移,是典型的LS-TAD事件.北美洲的2条地面GNSS子午台链也同时记录到了与之相伴随的大尺度行进式电离层扰动(LS-TID)印记.CHAMP卫星和地面GNSS台站在南半球均没有记录到与上述LS
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 on-board accelerome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rmosphere density; however, the accelerometer-derived densities are subject to accelerometer calibration errors. In this study, two different dyn
基于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模型(Coupled Magnetosphere-Ionosphere-Thermosphere Model,CMIT),本文探究了当行星际磁场Bz分量(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 60 min周期震荡时,白天热层扰动风的经度差异特征.由于地磁构型、热层温度与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综合影响,南向行进式大气扰动(Travelling Atmospheric Disturbances,TADs)从北半球高纬向低纬传播时终止于大约20°MLat (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 Earth Orbit (LEO) communication constellations, it has become a hot area of research to provide additional navigation augmentation services. Limited by volume, weight, power consumption, and running time, the in-flight perf
In recent years, the large Low Earth Orbit (LEO) constellations have become a hot topic due to their great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GNSS) positioning performance. One of the important focus is how to obtain the accu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