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探究

来源 :新闻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ampleyuy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黑龙江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三大文化文明发源地之一。这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新传播理念讲好龙江故事也是亟须解决的课题。文章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俄侨移民文化遗产的真实记录、地域特色冰雪文化的多元呈现、龙江精神表现手法的创新突破、中俄两国深厚友谊的影像传播五个方面,提出黑龙江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对外传播;纪录片;黑龙江;传播策略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其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纪录片作为对外传播的窗口,用影像的方式真实地记录黑龙江的自然风貌,展现历史的文化变迁,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同时对于“加强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树立龙江形象”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近几年,黑龙江省在“文化兴省”的战略引领下,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经典的纪录片,例如,全面展现北方地区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文的影像志纪录片《龙江行》,讲述黑龙江省革命的历史纪录片《从延安到北安》,讲述普通劳动者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現实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全方位展现高尚品质的人物纪录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永坦院士》《茉莉花开》等,这些纪录片不仅记录了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加强了黑龙江的国际传播能力。但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更新传播理念、讲好龙江故事、实现跨文化传播,也是摆在人们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2020年、2021年以黑龙江流域民族特色为题材的纪录片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其中大部分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单一、形式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缺少国际化表达。目前,能够真正成为经典、走出国门的黑龙江地域纪录片较少。
  对于黑龙江流域特色的桦树皮文化、狩猎文化、渔猎文化、萨满文化,纪录片不能单单记录内容,更要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龙江故事,讲好民族故事,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和当地特色资源,创新表达视角。在叙述中将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贯穿其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少数民族的智慧、生存法则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形成国际化表达,从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例如,中央电视台导演孙增田拍摄的《最后的山神》,主要以中国境内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为中心人物,用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了他和老伴的生活,让观众真正走进了鄂伦春族的内心世界。该片获“亚广联”纪录片奖和“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中央广播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美丽中国》,其中第四集《风雪塞外》介绍了用传统方法破冰捕鱼的赫哲族以及鄂温克族妇女驯养驯鹿等画面,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黑龙江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了对外传播的窗口。
  二、俄侨移民文化遗产的真实记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量侨民移居至哈尔滨,使黑龙江形成了独特的侨民文化。直到现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依然能够感受到俄侨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存,这些人文历史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例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尔滨俄侨史》,重点论述了哈尔滨俄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俄侨文化的影响,同时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了相应的人物访谈和背景信息介绍,但以俄侨移民文化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的纪录片并不多见。
  哈尔滨人苗萌导演的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关于哈尔滨的记忆》,其中部分内容采访了俄侨后裔娜塔莎、定居澳大利亚悉尼的哈尔滨俄侨后裔果利亚等人,通过镜头讲述了那段故事。该片获得2020北欧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纪录片,同时在伦敦展映,向世界传播了黑龙江的地域文化。但从总体上看,以俄侨移民文化遗产为创作的题材容易被忽视,需要在此方面加大调研、深度挖掘,用影像的视听语言真实记录和多角度呈现俄侨移民的文化遗产。
  三、地域特色冰雪文化的多元呈现
  黑龙江省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冬季寒冷漫长,因此冰雪题材的纪录片数量也较多,也使得冰雪文化成了黑龙江对外传播的重要标识。据《黑龙江史志》记载,1964年黑龙江就有了第一部以冰雪为题材的黑白新闻纪录片《冰灯》;1983年风光纪录片《中国冰城——哈尔滨》,在法国塔布第17届国际旅游电影节上获奖,又译成5种语言在国外放映。直到现在,黑龙江的冰雪文化依然是纪录片拍摄的主要元素,纪录片《航拍中国》黑龙江篇重点呈现了雪乡、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画面,以航拍的视角展示了黑龙江的全貌;纪录片《哈尔滨冰雪节》以全景画面真实地记录了冰雪大世界景区,现已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的国家地理频道播出;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中也通过主持人对哈尔滨冰雪节做了一部分的介绍。这些纪录片在视觉上展现了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宏观壮美,使观众感受了北境雪乡的气质。
  在当下碎片化的时代,如何迎合年轻人短平快的观看习惯,让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作用,则需要创作者深入思考,寻求多元化的特色表达。例如,外国人职业体验类纪录片《当一天中国人》,创新地采用了与短视频深度嫁接的组合形式播出,以“体验中国——银装素裹哈尔滨”为主题,采用主持人第一人称的视角,用影像叙述的方式,跟随嘉宾参观体验了冬泳、冰雕、雪雕等活动,使观众了解富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文化。短小精悍、节奏明快、主题突出的微纪录片也在年轻人喜欢的各种社交平台上播放,内容和播放形式的创新,不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还全方位、近距离地向全世界展现了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传播了黑龙江的冰雪文化。
  四、龙江精神表现手法的创新突破
  黑龙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在这片黑土地上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20年、2021年关于龙江精神题材的纪录片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例如,系列文献纪录片《丰碑》通过历史资料的解说、影像画面的展示,讲述了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用理想和信念、智慧和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宝贵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媒介传播符号,如何实现龙江精神的跨文化传播,还需要在内容的表现手法上创新突破,采用小切口、大主题,用故事化的手法实现龙江精神与个体叙事的结合。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纪录片的叙述手法。例如,由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制作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自播出以来就广受好评,相继在英国、德国、法国播出,其覆盖欧洲和非洲近60个国家3900多万户电视网络用户,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该片选取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典型、真实的小故事表达道德、理想,用亲切、美好的生活哲理诠释核心价值观,以真挚、朴实的情感与受众沟通,将抽象的概念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讲述当代中国人真实的故事,以此展现普通百姓中的真、善、美,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
  还有2020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人文纪录片《大地情书》,主要讲述了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纪录片将镜头聚焦普通农民的生活点滴,通过影像画面的设计生动呈现乡土文化,同时结合跑山人范家父子、“鱼把头”老邵、大米模特毕家英、酱人老赵等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体现了不屈不挠、乐观坚强的龙江精神。该纪录片不仅在优酷平台上引发热议,还同时在央视十套成功播出,豆瓣评分高达8.9分,视频点击量达1.7亿,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乡土中国影像志”。
  这些优秀纪录片以小切口展现大情怀,将主流正能量价值观落地的叙述手法给人们以启示:黑龙江地域文化纪录片可将镜头聚焦于具有龙江精神的小人物身上,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贴近普通受众的需求,讲好龙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话语表达,从而实现黑龙江地域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五、中俄两国深厚友谊的影像传播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不断融合发展。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黑龙江和俄罗斯在多方面有所往来。黑龙江也被称为“中俄友谊城”。因此记录中俄两国的故事也成了纪录片挖掘的重点,尤其对于黑龙江的纪录片发展而言,要抓住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见证中俄友谊的记录者、加强中俄交流文化的传播者。
  例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共同策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共同出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创作的2集纪录片《我们的男孩》,主要讲述了黑龙江省孟宪国老人,年幼时意外烧伤,因当地医疗水平有限,生命垂危之际,被送往一江之隔的苏联进行救治,2位年轻的女护士为孟宪国捐献皮肤,60多年后老人开始了跨越千里的寻亲之旅,而纪录片的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了孟家寻亲的全过程。该片不仅在央视纪录频道和黑龙江卫视黄金时段隆重播出,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列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录片公益展播目录”的8部作品之一,在全国30余家卫视相继播出,同时该纪录片还荣获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组委会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称号,在俄罗斯24频道、TPO电视频道等俄罗斯多家主流电视台播放,并成功入选2019年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和2019年度纪录片国家相册“十大作品”。
  纪录片《我们的男孩》通过纪实影像与情景再现的方式将孟宪国老人寻亲的过程加以呈现,并利用悬念的设置展开故事,还原真实历史,讲述中俄人民的骨肉情义和源远流长的友谊,使中俄双方民众在情感上高度认同,从而实现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该片给予人们启示:黑龙江纪录片可将镜头聚焦于中俄两国的故事,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讲好龙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俄故事,使纪实影像成为黑龙江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六、结语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影像将黑龙江流域的冰雪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俄侨移民文化和龙江精神传播得更广,不仅要使用新技术、新手段,更要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俄侨移民文化遗产的真实记录、地域特色冰雪文化的多元表达、龙江精神表现手法的创新突破、中俄两国深厚友谊的影像传播五个方面下功夫,唯有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龙江故事,开启黑龙江对外传播的新篇章。
  參考文献
  [1]于洁,仲呈祥.黑龙江地域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J].当代电视,2017(6):21-22.
  [2]朱旭辉.跨文化语境下纪录片的地域图景与美学意象——以黑龙江地域纪录片为例[J].中国电视,2016(8):78-81.
  [3]朱旭辉.黑龙江地域纪录片创作的问题及思考[J].当代电视,2016(6):8-9.
  [4]柳成栋,闻鹭.哈尔滨——文化记忆中的独特风景[J].黑龙江史志,2008(20):5.
  [5]于胜男.“一带一路”视域下黑龙江地域纪录片的国际传播[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9):37-39.
  (责任编辑:黄佳君)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新闻创新的建设性新闻,正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与讨论的热词。当下,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新型主流媒体、重塑新闻从业者价值认同起着积极作用。从实践层面看,建设性新闻具有复合式协商沟通、全周期介入、全媒体矩阵平台传播的新特征。文章提出发展建设性新闻,需要寻求更多政府要素资源保障,在多样化表达上要跳出现有以问政为代表的类型化模式,在效果评价上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辩证且系统地
期刊
【摘 要】媒体作为传播平台,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各地媒体有着不同的平台,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资料,让人民群众对党史有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文章通过分析媒体平台在提供党史教育素材上的不同价值和作用,具体分析广西用好媒介平台推出丰富多样的党史教育方式,为下一步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播平台;党史学习;使命任务  2021年6月28日,人民网《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的
期刊
【摘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环节与主要业务,而新闻传播活动又与整个社会环境,尤其是媒体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与转变。文章结合实践工作经验,从融媒体的概念、内涵及对编辑工作的影响出发,着重研究探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技巧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广义上的融媒体,可以认为媒介融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代表,探讨了地方文化数字传播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梅州客家文化在渠道运作、资源整合等方面呈现出新态势,但由于运营持续力不足、传播定位不清晰和专业性弱化等问题,致使其数字传播效能受到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地方文化的数字传播提供有益参照。  【关键词】新媒体;客家文化;数字传播;梅州  客家文化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性文化,素有“古汉文化活化石”
期刊
【摘要】文化是每个民族精气神的内核。确立国家文化的价值取向,离不开对民族文化基因深层次的认识与觉醒。文章认为,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坚持文以载道,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文以传情,砥砺家国情怀;坚持文以植德,涵养民族心智;坚持文以化人,培育时代新人;坚持文以聚力,壮大复兴伟力,方能守正创新,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担负起文化责任。  【关键词】中华文化;新闻舆论;电视媒体;文化责任  “新闻舆论
期刊
北京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以“以强势平台占领前沿阵地,得平台者得发展主动权”的发展理念设计布局发展谋略,采用精准布局卡位的策略,在顶层设计上,整合新媒体、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方面新闻资源和相关力量,组建了融媒体中心;加快“移动优先”战略的实施;加强对全台452个新媒体账号的系统运营和管理,结合网络媒体社交化、直播化、短视频化的新趋势,深化与商业平台在流量推广、功能开发、数据统计等方面的合
期刊
(续2002年第9期)  四、"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这句话是说河在不停地流动,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了。这句话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事物,永远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一切皆变,无物常往"。对于这一思想,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际上正确的世界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一项大政方针,一直是国家治理与顶层设计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关注、媒体的助力与技术的赋权,围绕乡村振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研究分野。短视频等新兴平台的勃兴,为乡村景观、乡村文化与共同想象等提供了丰富多样态的话语特征,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多年来中国农村形象依赖于他塑的现实。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乡村景观,其介于艺术、媒介、现实与市场间的关系耐人寻味。文章考察了短视频平台中的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急剧改变传播渠道的内涵和外延,媒体融合也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文章认为,把握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基本规律,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在全媒体时代不断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需要每个新闻从业人员更加重视传播手段的创新。文章结合广西新闻网可视化大数据实验室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对国内数据新闻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新形势下数据新闻可视化实践的共同特征和趋势及做法,以期
期刊
【摘 要】文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及发展,厘清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现状与契机,重点论述“部校共建”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路径和方法,提出要建立具有完整性、专业性、指向性的教学体系,采用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发展性的教学内容,搭建协同式、立体式、体验式的教学形式,唯此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新闻人才。  【关键词】部校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