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水甲天下(中)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ang34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新惠,男,1962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收藏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刘新惠篆刻集》、《刘新惠对题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书法集》、《刘新惠书法篆刻集》。国家注册认证拍卖师,曾主持全国性艺术拍卖过千场,成交过百亿元,众多中国艺术品成交记录皆出其手。近年来在书法篆刻创作及艺术品市场理论研究等领域多有涉及,发表论文数十篇。
  
  构图奇特、繁简有度
  
  白石老人的山水第一大特点就是构图极为独特。他的构图、经营、位置大胆而新奇、夸张而韵致意满,没有丝毫的造作。这与他朴素的农民气质密不可分。对一般画家而言,农民气质是士大夫文人画的—道天然屏障,但齐白石在成为文入画家之后,仍不忘他的出身,毫不掩饰他的农民身份,绘画中常以农家题材为大画特画的题材与手段。他使“屏障”成为“靠山”。骨子里流露出的朴素情感,使他山水画的构图充满着自由主义的乡土气息。
  我们以齐白石的三套山水册页为例,尤以《庚午册》为胜。中国的山水画以散点透视为主,是按照画面物体的移动来设定不同的视点,这样就容易把具体的与抽象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白石老人正是具备这超凡结合能力的顶极高手。巍然不动的山峰,因低矮的小房舍而映衬得无比高大;而逐渐远去的小舟被白石老人安排成纵势,由小到大,渐行渐远。特别是通过对帆影的侧、正、倚、斜描绘出了湖光山色中船行舟动的自然景象。不画一人,却因“帆动”而画活;不画一水,却因“帆远”而水阔。他处理“平远”实在是用的“平淡天真之法”。他挥去了透视中的景物排列,纯以扎实的笔墨功夫计白当黑,就如石涛所说的那样:在“黑团团墨团团之中”写出了“黑墨团中天地宽”。白石的黑白在笔墨之中似又不在笔墨之中,似在山水之间,又超乎山水之间,他的真意在笔墨与读者的巧妙共鸣之间。白石的山水是对自然山水的本能体现,又是画家心中的“超以像外”,而这种超然,却极大地能被读者品尝到其个中滋味。再例如:《庚午册》中,白石老人以八棵柳树作前景,用小桥及农舍房屋做远景,通过柳条的摇曳动态,顺应东去的江水,加之向右鼓起的风帆,使画面有了清晰的方向感,整个画面生机勃勃。《庚午册》中的柳条与水面的画法,在用笔上近似,但画面效果完全不同,水面用中锋顺“势”成“波”,柳条的画法却是在用中锋的同时边转边行,顺“风”成“态”。白石老人用笔的这一“转”,使柳条中的弹性就得以表现,尤其是老人的笔力极大,即使画到柳梢头,也没有虚空。这种“白石柳”,读者在他的《柳牛》等画作中更容易体会。
  白石老人作画总是对画的内容意在笔先,落笔时造意,穿插构图没有丝毫滞怠。他的山水一石一山、一水一木、增一笔时繁、少一笔时简。正如程正揆在其《青溪遗稿》中言:
  北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减,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
  我想齐白石是深刻参透此理的,无论是多么深远的意境,在他的笔下往往只是三两笔,便将寓意超然于笔墨毫端。他的山水画天机与用意浑然一体,没有了丝毫的人为痕迹。这种能力的运用,在近半个多世纪中,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得到。
  他的山水画“不知然而然”,他大胆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造型法度,完全是性情中自然地流露,是中国文人画“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正是因为齐白石山水的内涵是“无形”、“无术”之境界,他的山水才达到了“本真”,是一种“艺而近乎道”的画。所谓“气韵生动”的白石山水在写意,更在大写意也。
  白石老人的山水还有一特点:
  画近水喜用桥来连接景物;
  画中水喜用帆来活化景物;
  画大水时几乎不画水。
  他的“桥”:全用篆书笔意“写”成,略带“楷”法,很结实、很沉,没有轻飘之感。
  他的“帆”:往往极简单,少则五笔,多则八笔,一定是带着“风”的,有走势、带动态的。
  他的“水”:用飞白较多,全为中锋行笔,干润相关,哪怕是再干的笔角撕表现出的水波也是荡漾的,他常以大段的留白来表现“稳泛沧溟空阔”的浩淼。白石山水的另一特点是:
  近山:山形明确、皴法讲究;
  中山:偶有点染、虚实相合;
  远山:大笔没骨、景白天成。
  我非常钦佩白石老人对自然的洞察力及对古人的消化力。例如:他曾于1903年至1907年先后用了五年的时间对小姑山进行正面、侧面、背面的考察,总结出远观似钟形、尤古趣的心得。当创作《庚午册》时,他的心得在画作中得以集中体现,而这种体现却是老人无意识的。只有当我们对照他的“借山图”时才会有所领陪。
  白石老人不仅以山水为师,更擅师化古人。我们从《庚午册》中的“柏树山景”一开中分明可以看到他从李鱓那里汲取的营养与升华。
  
  正是与大自然、与古人为师,白石老人的山水构图才寓胸中五岳形成自己平实朴素的淡远、清新之中的凝练。他常常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打破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山担二水”的传统。
  白石老人山水在构图上还有一极突出的特点,就是吸取了篆刻印章中的章法取尽之妙。白石老人的篆刻章法之奇拙、下刀之狠烈,在中国篆刻史上鲜有其人。特别是他篆刻布局的简洁洗练,在奇崛中见平实,在乎实中复见奇崛。文字的简化倚倾呼应、穿插呼应、挪让、顾盼使观者一望便知这是齐白石的印章,他的山水正是吸取了这一长处,在对立中找统一,在统一中见高妙。白石老人的这种“食金石之力”所发乎“草木山石之心”是其他山水画家可望而不可企及的。
  
  齐白石山水的用笔用色
  
  白石老人的山水创作从1910年到1934年是他创作的最高峰。思想上最成熟、情感上最真挚、技法上最完备。他的用笔、设色从有法到无法,直至“无术”之“弘道”,“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白石老人的山水在用笔设色上的特点可用“纯厚明朗、艳丽沉着”八字来概括。
  中国山水画之难,难在无论多大的尺幅都要具有“苍茫”之气,才够品,才入格。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山水形态与思想内涵、笔墨上看,更要体会自然山水向白石内心折射的精神视角,我们透过白石的山水可以发现大自然的风光无限,通过白石“有限”的笔触而达到风雨晦明、烟云变幻,朝夕明灭都在白石练达的笔下油然而生。
  白石的笔墨是极其自由浪漫、个人主义的。从技术上看,白石用笔很干净,而且笔性纯熟,运用很准确,完全可以做到兴到、意到、笔到。据说老人每天都要将用完的笔洗干净。使墨和颜色不残留、不交叉,以保证笔墨表现力的准确性。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在他的三册山水中找到例证,越是细微之处,他的用笔用色越准,笔墨颜色交融在一起时,绝没有一笔是“糊”的,也没有一笔是“涂”的。白石老人自言:
  “一般人作画用墨和用色的浓淡不 讲究,水碗与瓷碟不干净也不注意,以致用水调墨调色不是浓就是淡,或是色彩不鲜明,我作画时就绝不是这样”。
  他的山水画用色前无古人、突破古人。水墨中常有“惊艳”之色来表现抒发“我行我道、下笔要有我法”的意趣效果。
  例如,在《辛未册》中,有一开题为“月明人静时候”,我们知道,风清月白、皎洁如霜是月夜的特征,静寂与月色在这两种简单的颜色对应下,被超现实地表现了出来。白石老人在选择颜色上妙就妙在他大胆果敢地放大了自然界中“蓝”“白”关系中最微妙的那一点,就像我们粉刷白墙壁要略加些蓝墨水一样,月是白的,天空是蓝的。只有最明亮的月夜才会有如此的天空,但这天空是白石笔下的天空,是无比纯净的天空,就像老人的心灵一样。
  白石山水用色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利用反差表现颜色,更能“不着一色,尽得风流”。
  《庚午册》,“雨后山家”一开中,白石老人没有用一点颜色,但在他极浓、极透、极丰富的墨色变化中,雨后清润的大自然在三间茅舍白墙与团团浓墨、淡墨的重重叠叠之中似乎能清晰地表现出“相对湿度”和“绝对温度”来。
  白石老人独树一帜的篆刻印风使他的山水画展现出“纯厚明朗、艳丽沉着”的特点,在理论上有其坚强的支撑点。而恰恰又是印章艺术的“纯粹”性,让白石老人山水之阀,不开则已,一开即放,一放即“致广大、致精微”。白石篆刻独特的字法、章法,使其山水画独特的白石气质犹为突出。以致无论是他笔下的“洞庭归帆”还是“借山一角”,都有着让人过目难忘的强大艺术魅力。
  白石老人的笔如刀,白石老人的色如禅。
  他在大处落墨的同时,精细之处收拾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
  白石老人用笔用色的能力是长期储存、长期酝酿的结果,他通过大量的储存,在表现时不是“四王”式的繁复,而是经过高度提醇之后的“凝结”。当这种“凝结”跃然纸上时,读者感受到的已经不是笔墨和颜色,而是深沉的生命本质与大自然的本来。
  白石老人用他单纯而热烈的颜色所渲染的大千世界感动的不仅是中国人,就连毕加索案头上也有五大本临摹齐白石的画册。齐白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齐白石,更是世界的齐白石。(未完待续)
  (责编:梓荃)
其他文献
一年来,随着物价指数的上涨及钱币网站的开通普及,大陆古钱市场人气飚升,去年11月2日,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第十九届钱币拍卖,其中60项古钱拍品居然全部成交。今年1月3日的第二十届钱币拍卖会共推出古钱拍品199项,成交193项。其中一些品相上乘的清钱都拍出了高价,如天聪大钱拍到3800元,咸丰宝源当千拍到3000元,宝泉当千拍到2800元,宝陕当千拍到了500元,宝河当千拍到16000元,宝
期刊
景泰蓝亦称“掐丝珐琅”,是一种金属与陶瓷相结合的器皿。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掐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其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为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
期刊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选题:高玉涛 统筹·执行:董 凡  2005年,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精彩纷呈。特别是近现代书画拍卖,显示出了出人意料的火爆局面,成交旺盛,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书画投资收藏热情,然而,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书画市场亦“画源可贵”、“佳品难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用切实可行的购买技巧,以较低的成本,买到物超所值的书画作品呢?在名家书画投资、收藏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鉴赏家崔如琢先
期刊
●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风向标、晴雨表  ●白石山水重写生、以大写意为主  ●构图奇特、繁简有度  ●齐白石山水的用笔用色  ●齐白石的章款、题跋  ●齐白石山水画的市场判断定位及未来走向    齐白石的章款、题跋    白石老人山水画的章款极其明确,绝不因题跋、印章破坏画面。他往往在绘画之前就想好了留白、虚实位置。我们看白石山水画往往题跋不多,这是因为白石山水的特点在于“平远”,在于构图,题跋的位置
期刊
笔者收藏着一枚“咸丰重宝”(宝源局当五十)双面刻花铜钱。该钱币铸工精细,刻划细致,楷书字体,浑厚励卜铜质温润,周圆孔方,边缘齐正,大小合度,铜色黄中透出青白,传世之品,包浆熟旧,直径5.5厘米,厚度0.42厘米。  正面边缘部各刻划着左龙右凤的纹饰龙飞凤舞,形象生动逼真,龙与凤对头处刻划了—朵象征吉祥的宝相花,龙与凤对尾处刻划了一枝瑞草纹饰。在钱肉字空处刻划了两两对称的四只口衔瑞草的戏水鸳鸯。北面
期刊
杯共一对,造型作敞口、斜直壁、圈足,底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红款,杯口沿描金,杯身以矾红描绘缠枝莲托寿字及蝙蝠衔磬纹,矾红彩料鲜艳,釉色滋润,含义吉祥。  此杯形似倒置的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这种马蹄杯为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明成化时出现,嘉靖、清康熙、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明代马蹄杯有洒蓝、回青、孔雀蓝、白釉等品种,清代多为斗彩作品。道光朝所制瓷器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此对瓷杯制作精
期刊
在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上,被列为“幸运石”,并赢得“东方明珠”、“中国一绝”美誉的活石头,就是古都南京的特产——雨花石。  雨花石的芳名来源于美丽的传说:相传南朝梁天监年间,高僧云先法师在南京南郊石子冈(亦称玛瑙冈、聚宝山,位于中华门外)讲经说法,感动天神,落花如雨,此石子冈故取名为雨花台,而这些天降雨花化作色彩斑斓的五彩石,就被称之为“雨花石”了。  后经地质学家考证,雨花石的形成年代可追溯到120
期刊
一、表德印鉴赏  这是一方用寿山红花芙蓉石雕刻的古兽纽方印章,印纽巧而有动感,古兽神态自如。  印文:星阶(朱文),两字横排,各占一格。两字繁刻,字体雄浑,古朴而又端庄,深得秦汉神韵、尤其是《石鼓文》之精髓。  边框取宽边残破法,与印文浑然一体,精彩之处是印文与边框之间留出较宽的“天地”,如同双层框,内白而外朱,耐人寻味,匠心独具。  边框右下角留出较大的缺口,以使环绕“星阶”的“白云”流动,独到
期刊
我数十年致力于竹子艺术的研究,偶而在一位藏友家中看到明代崇桢时期竹雕名家朱三松的作品《牧歌》,深感惊异。朱三松名稚征,擅长书画,故能以笔法运刀,富有创新精神,为我国屈指可数的竹雕高手。然而作品传世稀少,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馆中藏有他的作品,民间极为罕见。  竹根雕《牧歌》是一件通体雕的杰作,刻画了牧童骑牛欢唱的情景,颇有情趣。创制者因材施艺,根据一段带节毛竹根的结构,作直筒形处理:牛头
期刊
这是一件唐代青釉彩绘碗,因釉料中的氧化铁成份经窑焰未充分还原,或二次氧化,所以釉色黄中泛青。它通体开细密冰裂纹片,外壁淌釉明显,施釉不到底,露铁红胎骨。底为内凹实心饼型足,碗心内底遗留五粒支烧钉痕。  碗内以褐绿彩在底釉上彩绘几组花草,一组以浅褐勾勒,绿彩填绘,另两组以深褐填绘,笔法活泼灵动,洒脱而奔放。彩釉因年深日久,部分已随底釉一起开裂剥落。碗内用褐彩书写“大官”二字。书写熟旧沉稳,字体工整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