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话题,给学生开启文本的钥匙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话的时代,话题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教学实践中,话题设计问题颇多,影响了教与学的效益,值得我们重视。
  一、 话题应从“千文一面”走向“凸显文体”
  一位教师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先明确“滴水穿石”的启示,理清三个事例,接着出示话题:“具体感受三个人物的表现,品一品,从不同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什么?选一两个人物作批注,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该文时抛出的话题是:“从文章提供的三个名人事例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凭借文本语言,联系拓展阅读,想想:他的身上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小水滴的精神。”细读这两个话题,不难发现,“话题一”基本是抓人物表现感受人物品质,而在这几个例子中,人物的品质一定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否则不会进入这篇文章;“话题二”要求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课外阅读材料中挖掘“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表现。前者是归纳,后者是演绎,均是从人物的表现感受人物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但这应该是写人教学目标,而《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教学目标当然要学生明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道理,但不应该是通过感受人物表现来明白,而应该是列举典型事例、正反论证来明白,不但明白,而且确信,生成信条,这才是论说文所应有的作用。这是教师模糊文体所致。尽管小学阶段淡化文体,但文体是客观存在的,一篇优质的文章,必然是将文体特征表现得十分充分。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文体,在把握文体特性的基础上设计话题,引导学生以适合文体的思维进入文本学习。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话题可改为:“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你相信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认真读读课文,有条理地说一说。”随着教学的推进,还可以推出话题:“三个事例可以去掉一个吗?说说理由。”“三个事例已有足够的说服力,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小雨点?”这样,就是引导学生遵循论说文的要点“论点、论据、论证”,去理解文章内容,认识论证过程,明白选择的事例要典型、反面论证也有说服力、正反论证的内容选择要有变化等等有关主旨、内容、形式、效果方面的问题,也便于帮助学生构建起合理的论说文阅读图式,以形成阅读能力。
  散文是“触角最灵敏”的一种文类,表现形式的灵活多变,似乎很难找出其“特征”和“规范”来,但它抒写的大多是个性化的情感和体悟,是真实独特的心灵感受。所以,设计话题时,一般可以从作者情感的角度切入,以情感的流动理清文章线索,通过对情感流动的原因的咀嚼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景、物。如《爱如茉莉》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作者对‘爱如茉莉’的看法前后有什么不同?什么事使作者产生这样的变化?”“爸爸妈妈间的哪些小事让你心有所动?” “请你抓住文中的细节,写一首爱的小诗。”先理清作者看法变化的原因——事情,再找寻事情中的细节,避免一头扎入细节而使课堂教学变得“一地鸡毛”。
  二、 话题应从“高不可攀”走向“贴近学生”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梅兰芳学艺》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个话题:“读读第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思考:一个人要怎么做才能成功呢?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课外阅读谈谈感受。”该段文字讲的是梅兰芳在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后,决心没有动摇,通过紧盯飞翔的鸽子、注视游动的鱼儿练眼神,眼神渐渐灵活,到后来眼睛都会说话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感知到的是具体的东西,就这段文字来说,他们能感受到梅兰芳的眼睛通过练习,从没有神儿变得灵活了、会说话了,而不是抽象的“成功”。事实上,眼睛会说话也确实离梅兰芳成为京剧大师——也即“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样的一个话题让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成为进入文本学习的障碍,并且要联系课外阅读,实在难为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也只能是不得要领的。倒不如从文本语言文字出发,先明白梅兰芳的眼神发生了变化——从没有神儿到会说话,再设计这样的话题:“梅兰芳的眼睛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想一想。”到学完全文,再让学生来谈谈从梅兰芳身上获得成功的秘诀。
  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半截蜡烛》一课时,在理清文章情节后,出示了一个话题:“作者如何组织语言,既准确表现人物,又巧妙地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然,这个话题是从“怎么写”的角度设计的,对于只教“写了什么”有一定的纠偏作用,既关注“写了什么”又关注“怎么写”。但再细读话题,“组织语言”“准确表现人物”“巧妙推进情节发展”几乎都是《写作学》要研究的问题,而且都是要分专题研究的,绝对不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在一节课里能解决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中最核心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感受。抓住人物形象,必然会关联到故事情节和环境,同时,在品味人物形象时也会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情节设置的巧妙,而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感受人物形象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方法,会从多个角度去品味,也会关注到一些词句的用法,教师只需在“怎么写”上再作一些适当的引领就行。话题可以是这样的:“本文中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找出足够的理由让我们敬佩你的敬佩。”
  出示话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切入口去感悟文本,获得比自学更多的阅读感受。如果话题本身就表述不清、读来让人不得要领,或超过学生接受能力、无法理解,或必須大量依赖文本以外的材料,这样的话题无疑会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的话题表达足够清楚、也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但实在太过单调雷同,激不起学生一点思考讨论的兴趣,如写人的文章一律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由。”记事的文章一概为“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深有感触?”其实,话题的内容一样,但表述可以变化一下,给学生一点新鲜的刺激,如写人的文章,可以设计“×××印象”“如果要为×××颁奖,你将颁他一个什么奖?”“为×××写小传,你觉得哪些词是一定要放进去的?”而记事的文章,则要弄清其主旨,旨在表现人物形象,还是说明道理,抑或是表达情感,或是其他,从这个角度寻找合适的话题,让学生有一个恰当的视角进入文本,获得更多感受。   三、 话题应从“悬空切入”走向“接近常态阅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出示文中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然后设计了一个话题:“原先的《国榷》是怎样的,新的《国榷》又是怎样写成的?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话题以两次编写《国榷》为线索,基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也比较方便操作。但教师作为话题凭借的一句话,位于文章的第3自然段末尾处,按照一般的阅读,是不会有人注意到这句话的。正因如此,实践中,教师是化了好多时间,问了好几个问题才让学生找到这句话,然后再出示话题的,可以说是颇费周折,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这是教师为了方便教想出来的,可惜所谓的方便最终也并没有方便。这样的话题按王荣生先生的话语就是“教师的读法”,只有教师在备课时、在语文课上会这样去读一篇文章,任何常态下的读者包括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这么去读,那么,这种“屠龙技”要教它干什么?教阅读不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吗?还是应该遵循阅读的规律,将自己解读到的转化为贴近常态阅读的话题让学生学会阅读:先明确谈迁的信念,再出示话题“文章哪些地方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了谈迁坚定的信念?”在话题的讨论展开过程中,自然会涉及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事件及具体行为。这样的话题是基于文本本身的逻辑及学生阅读实际情况的,可以为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积累有益的经验,便于迁移,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有教师在教四年级《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让学生找到文中李时珍说的:“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一句,设计话题:“李时珍说‘吃点苦’,他吃了哪些苦?”从苦入手未尝不可,但完全可以按常态阅读,整体感知全文后谈谈:“李时珍察访药材时夜宿古寺这种生活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聚焦“苦”后,接着再抛出话题“李时珍到底吃了哪些苦呢?认真读一读,做上记号,简要地写写自己的体会。”进入课文前半段的阅读。当然也可以这样整体设计:“在你的心目中,李时珍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在初步谈感受后,再深入阅读交流,“你是从哪些细节当中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的?”让学生在对人物言行的品读中,体会到李时珍夜宿古寺所凸显的人物品质的丰富内涵:不怕吃苦是努力克服外在的困难;严谨认真是作为医学家一贯的踏实作风;苦中有乐是人性光辉的闪耀——有自身价值實现的幸福,有以天下民众的幸福为己任的担当。这样就使得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入学生的视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加强了关联而更加凸显、更加丰富。这样的话题启示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前后关联,在关联中会获得更真切、更独特的阅读感受。
  (作者单位: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现象一:研读缺失———对话肤浅﹑生硬  【案例】《“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文中的母亲﹑父亲对“我”的这首诗分别是怎么评价的?  生: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  师:对同一首诗,父亲﹑母亲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很疼爱“我”。  生: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  师:母亲赞扬“我”的目的是什么?父亲批评的目的呢?  生:母亲
期刊
一、 标点补白,激活文本  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许多省略号常常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填补,既训练了思维,又激活了文本。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描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第4自然段中写道:“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读到这里时,学习们一定会产生共鸣,生活中观察的积累,使学生对于最后省略号
期刊
一、 字理识字,提升了识字教学的科学意义  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科学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下面就以学生易识错、写错的字为例,从字理角度教学,让识字课堂更具科学性。  [案例一]苏教版一下《世界多美呀》一课中“美”字是难记字。两位教师对这个字的教学指导呈现了不同的方式:  师甲:这个字笔画多,比较难记。大家开动脑筋,编个儿歌帮助记住这个字,我们比一比,谁的儿歌
期刊
一重:合理布置作业——抓住重点,合理有度  做作業是重要的语文实践,但是要把握一个“度”。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信口开河”,而要有预设。不仅要从教学任务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来考虑;不要求多而要精,让学生学会以课内带动课外,善于举一反三,善于总结归类,努力实现一练一得。这样,天长日久,得得相连,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班中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最好能分层合理布置作业,这
期刊
一、 为何要对文本“补白”?  “补白”一方面能促进学习对课文的理解,走进文本描绘的情境,用心灵去感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能激发想象,把作者没有明确写出来的东西按照自己个性化的理解,通过自己独特的话语说出来或写出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于“补白”是按照文章作者的写作体系进行二次创作,这种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只要深入理解课文,合理地展开想象,再加上平时丰厚的
期刊
基于常态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依赖于教师课前备课和师生动态关系的总体把握和精心准备。只有课前充分地预设,有效生成才成为可能。因此,选择好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触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经过研究,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 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他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情绪才能被激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固
期刊
一、 精剪细裁,张驰结合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而且带有很大的情绪色彩。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巧妙剪裁,舍得割爱。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这样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北大荒秋天的特点,你们对哪儿感兴趣?”让学生选择喜欢读的部分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喜欢?学生读后,与教师交流。当学生说到课文重点时,我就侧重引导,突出重点;当学生说到与中心无关时,我坚持点到为止,详略得当。这样,把教学内容巧剪精裁
期刊
儿童诗,以真率明朗的情感、富于音乐性的语言、纯真隽永的意境,体现了儿童特有的情趣,表达了儿童对生活的诗意理解,其情感基调和少年儿童的情感特征相一致,抒发的是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他们纯真、率朴、明朗、自然的情思。优秀的儿童诗范文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表达方法,积累语言素养,感受美的情趣。  一、 选文应童趣盎然  儿童的世界一花一草都是精灵,她们会说话,会唱歌,会
期刊
一、 发挥“习惯篇”优势  苏教版小语教材一至十二册每册课本的开头,都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题,编排了彩色照片,形象生动地给学生展示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五上教材编排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学会使用工具书”。我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让学生先预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所有难理解的生词,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教学效益。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除此之外,教材每册还编排了一些古今
期刊
从教小学语文十多年,我有了一种疲惫的感觉,感觉到我的课就像一张白纸,尽管每一页都印着不同的内容,学生也能从每一页中得到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可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虽然有时也在那些纸上加上一些自以为很美的“小点缀”,但往往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1. 精心准备了,学生的思维却被束缚了。大多数教师往往选择多媒体这一课堂“小点缀”。殊不知, 这些精心准备的课件制作,对于提什么问题,播放什么视频音乐,显现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