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阐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三方面出发,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教学现状 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大学教师抱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难上,学生抱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没意思。因此,改变这一状况,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老师愿教、学生爱学,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理论体系方面的,有学科本身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我认为要以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其真正体现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在教学内容方面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这种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唯物史观部分在政治经济学课中重复,而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交叉,邓小平理论课在一些内容上又重复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内容。而新的改革方案,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内容上增加了处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问题”,又必将成为一个研讨的课题[1]。这种内容的重复现象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未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也不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构建,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与以往有着极大的不同。加之网络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思维活跃但分析能力不全面的大学生来说,很多无法做出正确评判,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但是,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上却没有相应的内容,只是死板地依照陈旧的结构体系来进行教学,脱离了社会现实,这也是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
  2.在教学方法方面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有悖课堂教学所需的民主性、启发性、指导性,不能发挥或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只要用少量的时间读一读,背一背,临时突击一下,考个及格并不难;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即使教师事先进行单元复习,划分一定的学习范围或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他们也总是应付了事。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师忽视创设有深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只对最基础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多种形式的问答,反复诵记,以致出现蜻蜓点水式的虚假活跃,把启发式教学变成了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讲解不够,致使许多深层次的知识挖掘不出来,学生获得的知识支离破碎,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3.在教学目标方面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等等。这种宏观的描述,落实到大学显得空洞而抽象,缺乏操作性。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描述是模糊的,让他们感觉马克思理论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让位于学习外语、电脑、专业课[1]。
  二、基于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分析
  人类的任何一种智慧活动,包括学习在内,都有多种心理因素参与,它们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从“知”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对于书本上某些事物现象的解释开始质疑,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对一些原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时,不能只停留在书本或表面,要给学生阐释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背景资料等,并引导大学生自己去思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调查表明,接近80%的学生认为“对教师授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是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的主要原因;超过70%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持欢迎态度;对教师适当介绍学科的科研动态非常欢迎[2]。
  2.从“情”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具有青年人共有的情绪特征,情感丰富、复杂、不稳定,这些特征明显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对课程的态度决定学生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四不”现象,反映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态度,即“不上课、不听课、不重视、不认同”[1]。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个体的情绪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3.从“意”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意志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多数大学生能逐步自觉地确定奋斗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排除内外障碍和困难去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其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和果断性都有了较大发展,但其意志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个别差异。有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足,有懒惰行为,想得多做得少,对于理论课的概念不求甚解。超过80%的同学课后对理论课几乎不再过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临时进行复习。换句话说,学生仅仅把理论课视为“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当前高校理论课教学所遇到的最大挑战。[2]因此学生学习毅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这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不懈地保持充沛精力,排除干扰,坚决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优秀的意志品质。
  总之,我们一定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关注程度,只有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质量。
  三、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对策
  1.在教育观念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第一,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担负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责任,那么首先就要更新观念。马克思主义课课程设置要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关注每一位有着丰富个性的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变化。第二,教师要坚持“开放性”的教学理念。所谓开放性,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而是要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行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第三,教师的角色观念要转变。作为马克思主义课的教师要大胆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将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实行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同时教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第四,促使学生对自己在教学关系中的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主动探索和学习。
  2.在教学内容上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内容要重视理论与社会热点问题、实际生活问题相联系,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学生易懂,就要使教材贴近生活,增强可操作性和可信度。同时还要求政治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掌握课堂艺术,学会因势利导和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喜欢时事,激发他们对理论课的喜爱之情,唤起他们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总是乐于接触社会上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一特点,广泛收集社会热点问题,将现实生活与教材中的理性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对所学的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又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健康成长。
  3.在教学手段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严肃而且抽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将知识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各种手段,包括讨论、辩论、演讲、表演、多媒体教学、情景创设等,涉及丰富的参与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得到启发。教师选择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和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相互协作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2]。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积极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展好,使马克思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沙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曹峰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根源新探[J].黑龙江教育,2008,11.
其他文献
我新接手的班级是幼儿师范专业班,学生是中考的落榜生。第一天报名时,从她们脸上的淡漠、怯懦的表情我读到了不快乐。她们不是老师常常表扬的“好学生”,不是家长们引以为豪的“好孩子”,显然她们缺少自信与这年龄段该有的快乐。  为了尽快了解学生,开学的一周时间里我和全班学生逐个面对面地谈话交流,发现她们普遍觉得自己以前的成绩不好,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有少数学生认为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自
语言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是人类生活实践的需要,是人类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性工具,所以说语言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给语言的教与学指明了方向,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语言的实践活动,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英语也是一门语言,而且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门外国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缺乏英语的实践,所以在以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环境里,就
《虞初续志·郭猫儿》一文中有这么一句:“群鸡乱鸣,其声种种各别。”学生们大惑不解:不就是鸡叫嘛,怎么还“种种各别”?看着一个个紧皱的眉头,我知道现在的孩子们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很难有闲暇去留意“鸡啼”,生活中的种种乐趣也随之消弭了,留下的只有学习的苦楚,不可怜么?高考后有学生撕书泄愤不就是教育的悲哀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字是鲜活的,可为何到了课堂上却变得枯燥了、乏味了?毋庸讳言,浮躁之心由应试而
摘 要: 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而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古往今来,教育方法可谓多如牛毛,而对感知教育的论述却很少。本文从感知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感知教育、怎样加强感知教育三方面来论述感知教育这一教学方法。  关键词: 感知教育 必要性 实施    一、感知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到领悟到之意。也就是说,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一定要使受
摘要: 英语的某种调型总是与某种句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一种反映语法内在规律的功能,即语义作用 (semantic function)。“I thought 主语 过去式”结构的调型:降升调,升降调,英美人士常用来对某一问题做出预期性回答和非预期性回答。  关键词: “I thought 主语 过去式” 调型 预期性和非预期性反应     一、英语语调及其功能    语调是人们说话时语流的轻重、
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发展定位、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经费问题等因素制约其的迅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同样如此。面临着无法躲避的诸多评估,新设专业存在多处“硬伤”需要“医治”。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新设专业 评估 “硬伤” “治疗”方案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英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应的评估和认证制度。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已有20
摘 要: 《阿拉比》描绘了一个都柏林男孩的浪漫追求,以及幻想破灭并最终获得“精神顿悟”的过程。本文从生命体象征、场景象征和宗教象征三方面对《阿拉比》中所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乔伊斯 《阿拉比》 象征主义    亚里士多德说:“嗓子发出的声音象征着心灵状态,书写的语词象征着嗓子发出的声音。”象征主义是在浪漫主义走向没落时崛起的,它是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叛。象征主义影响甚广,
摘 要: 钧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因其独特的窑变效果,成为瓷器中的华贵瑰宝。在钧瓷窑变的诸多因素中,有很多不可确定性因素存在,它们存在于钧瓷的材料之中,存在与钧瓷泥胎的形体之中。本文揭示钧瓷形体与材料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对钧瓷的窑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 钧瓷 炉窑 不确定性因素    钧瓷作为古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其窑变而独树一帜,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而唐宋时期出现
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无奈,更多的是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常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它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使课堂中的错误不仅仅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是师生情感共鸣的出发点。在课改过程中所见所闻的一个个实例,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即时发生的错误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资源,处理
摘 要: 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学观念,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出发,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自主学习 必要性 途径    在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中,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身体素质得到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