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哲学对孟庄思想的摄受与扬弃

来源 :管子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末期思想文化折中综合的趋势日渐显著,荀学是这一思想文化走向的典型范式.孟子、庄子思想在荀子哲学建构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影响,此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荀子天道观对宗教之天、德性之天的剔除及与道家自然观的纠缠;性善、性真、性恶善伪的观念差异与相互连结;道德反省、审美直觉向认知理性的转向.从观念比较的视角交叉考量孟子、庄子、荀子思想逻辑深层结构上的差异及其相蕴互补性,揭示荀子对孟子、庄子思想的摄受与扬弃,还原荀子哲学的思想史地位.荀子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是认知理性转向,认知理性精神由于与中国哲学价值优先的主流传统不相契合而受到抑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走向近代转型的认识论根源.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深刻总结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经验基础上,把握民族工作新的历史方位,从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工作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等六个方面,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探索形成了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内涵.
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存在债权人权益保护的视角缺失导致的利益失衡问题,传统理论在对待债权人权益保护方面难以做到“自圆其说”.《民法典》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对个人破产制度的设计具有原则性的统领作用.为解决我国个人破产条例中债权人权益保护缺失导致的利益失衡问题,引入民法典基本理念,于总则部分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均衡保护体现利益平衡,依据债权人自身经济条件对债务人分类设定考察期体现公平原则,并优先适用重整程序与和解程序体现自愿原则.保持我国的个人破产制度与《民法典》内在的逻辑关系与有效衔接推动,打造一脉相承的
张謇是近代以来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他实业救国、实干兴邦,以一个旧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自觉,以舍我其谁、甘为牛马的气概和“舍身喂虎”的精神,探索救国救民的方式方法,为后人树立了敢为人先、强毅力行、福泽百姓的榜样.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进一步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传承弘扬“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兼济天下苍生”的民生意识、“洞明世界大势”的国际视野,发挥企业家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主体力量和独特作用.
《民法典》为我国法治建设现代化提供了私法方案.高校作为非营利法人民事主体,其法治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一个现代化的使命.公立高校法治现代化应当在国家立法供给和高校依法自治两个维度,就高校民事主体地位的相关法律问题、高校章程法律效力缺失和自治功能不足、公立高校法人财产权内涵构建、法人治理的私法自治性质、对学生管理和惩戒的相关法律问题等高校法治现代化体系要素展开研究.
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提出,是立足于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现状作出的关键性抉择,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略.要深刻认识智能媒体应用于社会治理带来的新变化,理解智能媒体对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的作用,把握智能媒体以及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本内涵,结合传统社会治理的特征,更好地利用智能媒体平台进行社会治理,为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目标作贡献.
先秦纵横家有自己的“学术”,这种“学术”就是合纵、连横二派对对方思想行为的批评,和他们对其他诸子学派思想的继承与扬弃.纵横家对儒家仁、义、忠、信、孝、廉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对道家老子及黄老学派的思想、道家杨朱学派及其杨朱后学的思想,对墨家“非攻”的思想等,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与否定.纵横家与法家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对法家申、韩之学的肯定和赞扬,与一般史书上所谓申、商法家“刻暴寡恩”的评价尤其不同.先秦纵横家的思想理论,最终由《鬼谷子》一书进行总结与批评.《鬼谷子》从纵横权说的角度对儒、墨、名、法、阴阳诸家的思
预防犯罪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举措,中小学是预防犯罪教育的黄金阶段.在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的新时代背景下,应当结合犯罪预防理论,将传统的犯罪控制转向罪前预防.在此基础上,明确预防犯罪教育对象,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预防犯罪教育中的责任,丰富预防犯罪教育形式,建构“多元共教”的中小学预防犯罪教育体系.
世界政党制度具有多样性,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适用于各国的政党制度.中西政党制度在生成发展中存在着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西政党制度表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比较视阈下中西政党制度在理论逻辑上的民主分野、文化逻辑上的异质多元、实践逻辑上的内生演进等方面存在的鲜明差异,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内在必然性、本土自生性与伟大创造性.
正义秉性,可成为判断中国正义论的标准.法家正义论由正义秉性与战国时期具有特定价值内涵的正义理论两个部分构成.法家对正义秉性的讨论包括:正义的主观条件蕴涵“怨”“愤”等情感,正义的客观条件在于物质资源与人类欲望之间的冲突.法家最早发现了正义秉性的脆弱性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非正义局面的蔓延.法家竭力维护法的公正与权威,主张将正义品格最大限度地“社会化”.法家的正义秉性,在形式上是一种“应得”正义观.法家追求一个正义而和谐的社会,各阶层都各尽其力,获得其应得的利益.先秦时期的法家正义观,具有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价值观
保险人说明义务有力规制了格式合同中产生的当事人信息失衡问题,但在立法上仍有完善发展的空间.保险人说明义务以“免除保险人责任”作为标准,区分了“一般说明”义务和“明确说明”义务.目前违反保险人“一般说明”义务的法律后果在我国未作规定.针对这一立法空白,分析保险人说明义务后果缺失对其功能的影响,通过明确保险人说明义务法律后果补充的现实需求,辨析后悔权的立法基础、法律效果和作用功能,总结保险人说明义务引入后悔权作为法律后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后悔权与保险人说明义务的特性,合理讨论后悔权如何作为保险人说明义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