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强调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能够运用理解和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入手,对10元以内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实施针对性教育,帮助培智学生获得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为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民币认识与使用;培智生;实践研究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强调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能够运用理解和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学会认识与使用人民币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可实际情形是,培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后,在现实生活真正面临人民币使用时,普遍呈现出茫然和不知所措,不会跟人沟通要买什么,买多少,也不清楚怎样付钱,有的拿了东西直接往口袋里塞,有的拿了东西不付钱就走,有的则拿了东西丢下钱就走,不管付的钱是多了还是不足。人民币使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培智学生能否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培智学生认识和使用人民币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民币使用能力迫在眉睫。
一、细化目标,夯实迈进
培智学生受到自身障碍的影响,存在着许多学习限制。他们的认知、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获得与发展都是缓慢渐进的,要经过反复反复再反复的学习,不断积累发展,才能逐步成型。因此,设计培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考虑他们的发展所需与能力。10元以内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是在学生对10以内数的读写和计算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的生活所需,本课学习内容分为票面的认识、标价的认识、人民币的兑换和人民币的实际使用四个维度,同时在四个维度设置阶梯分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票面和商品标价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人民币的兑换能力,提高学生实际使用人民币的能力。细化目标面向全体,又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不同维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操作学习,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单靠书本知识的传递而获得发展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地感知、运用多样的活动策略与方法,在不断地“学与做”的循环中尝试性地解决问题而获得发展的。
(一)鲜活环境——熏陶认知
培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语言、认知、思维、社会化行为等方面的限制。环境创设可以给培智学生提供生活经验和生活线索,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尤为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室环境资源,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让环境“说话”。比如在认知活动区,张贴不同票面的人民币和不同票面人民币的组合教学图片,为学生提供强化认识区分不同票面人民币的场景;在角色活动区,设置一个小小超市,摆放实物商品,标注商品价格,为学生提供反复认识商品标价和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机会。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目中有人”的环境,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能潜移默化地学习、认知及使用,为促进学生认识与使用10元以内的人民币创造时间和空间。
(二)操作代币——深化感知
操作学习能引发兴趣、观察、思考与交流。学校有制作仿真人民币代币,这套仿真人民币代币包括10元以内人民币的所有纸币票面。代币与操作相结合,激活了培智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能维持持久的兴趣。学生在感受操作乐趣的同时,一遍遍地反复巩固,在不知不觉中牢牢地建构了对于人民币的认识。
如教师设计了“掷骰子”的操作活动:两人轮流掷骰子,按骰子上的点数,1点拿1元的钱币,如骰子是4点,就拿4元钱,满10个1元就换成1个10元,谁先拿到10元谁就先赢了。再如活动“猜猜看”,请一位学生蒙上眼睛从盒子里拿出一张人民币来,其他学生按这位学生拿出的人民币票面,从自己的学具筐中也拿出相应票面的人民币,然后这位学生睁开眼睛猜猜看自己刚才拿出的是多少票面的人民币。又如“翻翻乐”,教师在不同颜色的卡纸上写上10元以内的整元、整角、元角不同组合的商品标价,然后按学生能力特点,指示学生翻取相應的卡纸,再按卡纸翻出的商品标价取出相应的人民币。代币加入了操作的元素,加强了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学生总是乐此不疲,学而不厌。学生在反复操作练习的过程中,感受着人民币的多少变化,学习着怎么数、怎么付人民币,慢慢地对10元以内人民币不同票面的认识、不同票面的兑换与组合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活动中体验到操作的快乐,更收获到学习的幸福。
(三)合作学习——促进内化
同一个学习内容,按学生能力与经验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处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按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个性差异进行分组,对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给B、C层次的学生提供借鉴模仿的榜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如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的兑换,A层次学生的榜样示范可以引导B、C组学生取出相应票面的人民币进行配对和指认。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关注。在学习同一内容、任务时,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情境游戏——发展技能
课堂上习得的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知识还不足以面对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将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直面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每天午餐后,我们把教室改装成剧场,门上张贴着当天的入场票价,学生需买票入场。最初由教师当检票员,慢慢地由A层次学生和B层次学生来替代。我们还把教室模拟成公共汽车,让学生把凳子排成两排,教师当售票员收钱,学生当乘客,要求学生买票上车。这样的情境创设很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参与的兴趣很高,学习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我们还把教学情境变成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教师当收银员,学生当顾客,由学生模拟自己拿钱去超市购物。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后来我们选A层次的学生轮流做收银员工作,以好带差完成教学任务。每位学生在整个情境游戏过程中都得到了参与的机会,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实现了技能的发展。 三、深入生活,获得能力
通过反复的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不断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爱心超市,其乐无穷
培智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景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情景,而且要求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开展教育活动。学校建立了愛心超市,让学生有了模拟购物的场所。学生在学校的爱心超市经历选商品、看标价、认标价、付钱款、找余钱等完整的购物程序。在爱心超市实践购物,使学生对购物流程有了完整的认识,也学习了购物中的沟通与表达。
(二)家校联动,携手共进
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参与实践的机会越多,使用人民币的技能就越熟练,也越能适应社会生活。家长要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经常带孩子一起去菜市场、超市,到现场看看商品的标价,认读商品标价,区分商品的特价和平价的标价,观察顾客和导购员、顾客和顾客、顾客和收银员之间有怎样的沟通,了解整个购物的过程,同时在公共场所进行文明购物和排队付款的教育。家长在周末或平时上下学带孩子坐公交、地秩,示范怎样投币或刷卡,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学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认识和使用10元以内人民币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伴我成长
学习的目的就是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在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都会带孩子们去学校的协作理事单位汇德隆购物中心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前,帮助学生拟订购物清单,清点购物人民币数量,认读10元以内商品标价,在模拟超市购买10元以内的商品;活动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按购物清单买取相应的物品;活动后,我们展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照片,请学生观摩,然后请学生互相分享活动的经验与快乐。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社会化评估,也进一步锻炼、巩固了学生认识和使用10元以内人民币的能力。
认识和使用10元以内人民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生活与社会的能力。研究注重与生活相联结,经过系统性、目的性、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在人民币票面认识、票面兑换、票面使用方面都有了可喜提高:A层次学生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有了切实提高,会精确支付,也会用多一元或多十元策略来支付;B层次学生兑换人民币的能力有了新的突破,会用多种方法组合人民币;C层次学生会单一对人民币票面进行配对与指认。研究期间,充分利用学校协作理事单位和学生的社区资源,遵从目标,操作学习,实践体验,家校联动,学生使用人民币的能力越来越符合环境的要求,自身也获得了美的体验和感受。但是研究中还是发现一些学生会根据设计的活动“假性”融入社会,一旦脱离了教师的关注与引导,认识与使用人民币又混沌一片。只有将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的能力转换成自动化的过程,成为永恒的技能,且不受环境的制约,学生融入社会才能有保障。这需要不断反复,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美)哈米尔,(美)埃弗林顿.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M].昝飞,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何金娣.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人民币认识与使用;培智生;实践研究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强调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能够运用理解和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学会认识与使用人民币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可实际情形是,培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后,在现实生活真正面临人民币使用时,普遍呈现出茫然和不知所措,不会跟人沟通要买什么,买多少,也不清楚怎样付钱,有的拿了东西直接往口袋里塞,有的拿了东西不付钱就走,有的则拿了东西丢下钱就走,不管付的钱是多了还是不足。人民币使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培智学生能否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培智学生认识和使用人民币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民币使用能力迫在眉睫。
一、细化目标,夯实迈进
培智学生受到自身障碍的影响,存在着许多学习限制。他们的认知、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获得与发展都是缓慢渐进的,要经过反复反复再反复的学习,不断积累发展,才能逐步成型。因此,设计培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考虑他们的发展所需与能力。10元以内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是在学生对10以内数的读写和计算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的生活所需,本课学习内容分为票面的认识、标价的认识、人民币的兑换和人民币的实际使用四个维度,同时在四个维度设置阶梯分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票面和商品标价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人民币的兑换能力,提高学生实际使用人民币的能力。细化目标面向全体,又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不同维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操作学习,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单靠书本知识的传递而获得发展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地感知、运用多样的活动策略与方法,在不断地“学与做”的循环中尝试性地解决问题而获得发展的。
(一)鲜活环境——熏陶认知
培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语言、认知、思维、社会化行为等方面的限制。环境创设可以给培智学生提供生活经验和生活线索,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尤为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室环境资源,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让环境“说话”。比如在认知活动区,张贴不同票面的人民币和不同票面人民币的组合教学图片,为学生提供强化认识区分不同票面人民币的场景;在角色活动区,设置一个小小超市,摆放实物商品,标注商品价格,为学生提供反复认识商品标价和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机会。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目中有人”的环境,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能潜移默化地学习、认知及使用,为促进学生认识与使用10元以内的人民币创造时间和空间。
(二)操作代币——深化感知
操作学习能引发兴趣、观察、思考与交流。学校有制作仿真人民币代币,这套仿真人民币代币包括10元以内人民币的所有纸币票面。代币与操作相结合,激活了培智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能维持持久的兴趣。学生在感受操作乐趣的同时,一遍遍地反复巩固,在不知不觉中牢牢地建构了对于人民币的认识。
如教师设计了“掷骰子”的操作活动:两人轮流掷骰子,按骰子上的点数,1点拿1元的钱币,如骰子是4点,就拿4元钱,满10个1元就换成1个10元,谁先拿到10元谁就先赢了。再如活动“猜猜看”,请一位学生蒙上眼睛从盒子里拿出一张人民币来,其他学生按这位学生拿出的人民币票面,从自己的学具筐中也拿出相应票面的人民币,然后这位学生睁开眼睛猜猜看自己刚才拿出的是多少票面的人民币。又如“翻翻乐”,教师在不同颜色的卡纸上写上10元以内的整元、整角、元角不同组合的商品标价,然后按学生能力特点,指示学生翻取相應的卡纸,再按卡纸翻出的商品标价取出相应的人民币。代币加入了操作的元素,加强了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学生总是乐此不疲,学而不厌。学生在反复操作练习的过程中,感受着人民币的多少变化,学习着怎么数、怎么付人民币,慢慢地对10元以内人民币不同票面的认识、不同票面的兑换与组合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活动中体验到操作的快乐,更收获到学习的幸福。
(三)合作学习——促进内化
同一个学习内容,按学生能力与经验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处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按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个性差异进行分组,对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给B、C层次的学生提供借鉴模仿的榜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如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的兑换,A层次学生的榜样示范可以引导B、C组学生取出相应票面的人民币进行配对和指认。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关注。在学习同一内容、任务时,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情境游戏——发展技能
课堂上习得的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知识还不足以面对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将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直面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每天午餐后,我们把教室改装成剧场,门上张贴着当天的入场票价,学生需买票入场。最初由教师当检票员,慢慢地由A层次学生和B层次学生来替代。我们还把教室模拟成公共汽车,让学生把凳子排成两排,教师当售票员收钱,学生当乘客,要求学生买票上车。这样的情境创设很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参与的兴趣很高,学习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我们还把教学情境变成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教师当收银员,学生当顾客,由学生模拟自己拿钱去超市购物。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后来我们选A层次的学生轮流做收银员工作,以好带差完成教学任务。每位学生在整个情境游戏过程中都得到了参与的机会,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实现了技能的发展。 三、深入生活,获得能力
通过反复的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不断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爱心超市,其乐无穷
培智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景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情景,而且要求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开展教育活动。学校建立了愛心超市,让学生有了模拟购物的场所。学生在学校的爱心超市经历选商品、看标价、认标价、付钱款、找余钱等完整的购物程序。在爱心超市实践购物,使学生对购物流程有了完整的认识,也学习了购物中的沟通与表达。
(二)家校联动,携手共进
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参与实践的机会越多,使用人民币的技能就越熟练,也越能适应社会生活。家长要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经常带孩子一起去菜市场、超市,到现场看看商品的标价,认读商品标价,区分商品的特价和平价的标价,观察顾客和导购员、顾客和顾客、顾客和收银员之间有怎样的沟通,了解整个购物的过程,同时在公共场所进行文明购物和排队付款的教育。家长在周末或平时上下学带孩子坐公交、地秩,示范怎样投币或刷卡,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学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认识和使用10元以内人民币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伴我成长
学习的目的就是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在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都会带孩子们去学校的协作理事单位汇德隆购物中心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前,帮助学生拟订购物清单,清点购物人民币数量,认读10元以内商品标价,在模拟超市购买10元以内的商品;活动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按购物清单买取相应的物品;活动后,我们展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照片,请学生观摩,然后请学生互相分享活动的经验与快乐。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社会化评估,也进一步锻炼、巩固了学生认识和使用10元以内人民币的能力。
认识和使用10元以内人民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生活与社会的能力。研究注重与生活相联结,经过系统性、目的性、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在人民币票面认识、票面兑换、票面使用方面都有了可喜提高:A层次学生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有了切实提高,会精确支付,也会用多一元或多十元策略来支付;B层次学生兑换人民币的能力有了新的突破,会用多种方法组合人民币;C层次学生会单一对人民币票面进行配对与指认。研究期间,充分利用学校协作理事单位和学生的社区资源,遵从目标,操作学习,实践体验,家校联动,学生使用人民币的能力越来越符合环境的要求,自身也获得了美的体验和感受。但是研究中还是发现一些学生会根据设计的活动“假性”融入社会,一旦脱离了教师的关注与引导,认识与使用人民币又混沌一片。只有将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的能力转换成自动化的过程,成为永恒的技能,且不受环境的制约,学生融入社会才能有保障。这需要不断反复,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美)哈米尔,(美)埃弗林顿.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M].昝飞,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何金娣.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