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扬的音乐、充满震撼力的旋律能给人诉之不尽的美感。舞蹈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心灵。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审美艺术活动已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人们争相地去学习、了解、感受、体验。幼儿相较于成人是很幼稚的,对他们只能进行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可以说: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主心骨”,脱离了这一“主心骨”就会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审美能力是基础,如果没有审美“根基”,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空中楼阁”。那么,如何能够较好地开展各项艺术活动,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呢?对此,我在平时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总结。
  一、艺术活动的起点各异
  幼儿对艺术活动的需要、兴趣、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每个幼儿,才能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兴趣不同,切入点不同。
  从小培养一种兴趣,就是一种智慧。著名的早期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学特色就是把重点放在启发孩子的动机、培养孩子的兴趣上。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幼儿的兴趣正源自于这些审美的感受。如在电子琴艺术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给他们弹奏、学习的技巧,而应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兴趣。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艺术学习的机会,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很高。例如,在《好娃娃》一曲中,我没有单纯地教他们怎么唱、怎么弹,而是让他们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自己先来表演,感受乐曲活泼、风趣的特点。于是他们有的边听边打节奏,有的边听边唱,有的手舞足蹈,还有的翩翩起舞。他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乐曲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体验到了活泼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兴趣。
  2.需要不同,选择题材也不同。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各种需要,我们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舞蹈教学中,常常遇到部分幼儿由于性格内向而不肯做动作,部分幼儿怕疼怕苦不肯练习等问题。此外,有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一学就会,有的孩子的动作却很不协调;有的孩子喜欢欢快的舞蹈,有的孩子喜欢优美的舞蹈。因此选择题材非常重要。应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题材,能让幼儿理解和欣赏作品,帮助他们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3.发展水平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
  在艺术活动中,同年龄的幼儿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有的幼儿对色彩和线条的感受和接受能力较强,我就让他们自己创编绘画,遇到困难再问老师。还请他们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幼儿学习,他们非常乐意,并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有的幼儿对绘画没有耐心,总是三分钟热度,填色到一半就偷懒了。我就通过比赛、游戏等方式增强他们的绘画积极性。有的幼儿缺乏一定的创编能力,我就让他们跟着老师或同伴进行一些简单的模仿。有的孩子基础较差,我就选择一些线条简单、主题简单、画面简单的图画,从易到难地练习,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提高,享受成功和喜悦,并且能积极地投入到绘画艺术活动中去。
  二、尊重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
  1.创设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空间。
  孩子在活动中有表现的自由,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地抒发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并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空间,鼓励每个幼儿自由创造。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能激发人的智慧、潜力,培养内在的动机。因此在活动中,我有时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感知、去尝试,由于幼儿是自己操作、探索的,就会很顺利地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
  2.艺术表现没有对错之分。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艺术表现是没有对错的。如在让幼儿欣赏《打鼓》后,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乐曲的名称和内容,而是先让幼儿说说你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有的说:“他们在跳舞。”有的说:“他们在跺脚拍手。”还有的说:“像军队在演奏。”等等。至于感受就说得更多了:活泼、优美、欢快、激动……还有的竟然说:“心在扑通扑通跳,快要跳出来了。”各种感受都有,真是五花八门,这的确是他们的真实感受。
  三、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
  按照特定的艺术规律,让儿童从小就大量接触艺术品,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生命力的种种模式,是艺术教育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教师应该仔细地引导他们注意艺术品的形态中那处处可见的生命力和情感活动的痕迹。平时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艺术作品,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提高其欣赏能力,有助于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幼儿面对艺术作品作出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以美术欣赏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用“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用“你感觉它的线条形状、色彩、构图怎么样”,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形式;用“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情感;用“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感知;用“猜猜这是哪个画家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画家的风格。
  教师在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作出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等判断和评价,其他艺术活动也是如此。
  四、在感知艺术教育过程中,学会反思
  在幼儿的艺术活动中,“感知是艺术教育的催生素,也是发展幼儿理解和反思能力的基础,必须始终与反思活动联系在一起”。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反思是相当薄弱的一环。反思有助于梳理感知,并将由感知获得的审美经验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去。反思要贯穿于幼儿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它既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如幼儿可以经常回过头来谈论对自己作品和其他作品的看法和想法(这种反思经常受益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又可以不使用任何语言,如幼儿在反思的基础上创作的新东西或改进原来的创作。通过反思,幼儿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在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中可以不断得到提高。
  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让幼儿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幼儿的艺术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因此,我们创设良好的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让幼儿生活在艺术的氛围中:拉琴的小蚂蚁、花朵组合成的音符、小朋友坐在花上愉悦地吹奏、活泼可爱的米老鼠和唐老鸦、一串串美丽的吊饰……美无处不在,幼儿在这艺术环境中感受着喜悦、欢欣等情绪积极,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他们愿意去感受生活、感受音乐、感受美术、感受舞蹈等艺术中的美,并且积极地去体验美、表现美。
  让每位幼儿都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情感世界更丰富,在艺术这座殿堂里幸福、愉快地学习、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浇灌、用心地培养。
其他文献
摘 要: 德育就在孩子的身边,只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搜集,身边的德育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老师要用身边的德育营造育人氛围,用身边的典型育人,用身边的德育小活动育人。  关键词: 育人 德育 典型 德育小活动    德育就在孩子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搜集,身边的德育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一、用身边的德育营造育人氛围  1.课堂中的德育。  学生在校学习,课堂是主阵地。课堂随时随地都发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人人成长的根基。这所学校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人生及命运的发展。  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从人来到世上的第一天起,父母就自然承担起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角色,肩负着对孩子养育和教育的责任。父母的人生观、是非观、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准则、处事方式和原则等,一旦被孩子耳濡目染,承袭下来就会根深蒂固。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也有人把孩子比拟成一块神奇的土地,
摘 要: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作者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陈侠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对内蒙古地区57名青少年进行测评,其中蒙古族32名,汉族25名。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15名,占被试的26.3%;蒙古族青少年成瘾者7人,占12.3%,蒙汉两族间无显著差异,而男女性别差异显著。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不容乐观,其学习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极早针对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制订
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国内外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的系统评价,为临床治疗措施的合理选择及未来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方法:全面收集中
摘 要: 本文从“学案导学”的概念及实施的现实意义、旅服专业课“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学案教学的利弊分析等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旨在将“学案导学”与旅服专业课堂教学相结合,探索以“学案”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目标的中职旅服专业“学案导学”新模式。  关键词: 中职旅服专业教育 “学案导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中职旅游新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
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2月11日举行媒体见面会,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顾兆伦表示,预计《中澳自贸区协定》将于2015年第二季度签署,第四季度生效。2014年11月,中澳完成
摘 要: 如何巧用和用活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科学教学中的几种方法:故事法、谐音法、诗歌法、数字妙用法等,并统称为“趣味教学法”。同时列举了应用此法的教学案例,为科学教师提供参考,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一种方法。  关键词: 趣味教学法 初中《科学》教学 应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趣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让学生在发展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确定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宗旨与社会理想。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多学者从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构建重点、基本原则、协调关系、制度保证等方面作了探讨。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路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被新的教学理念所取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十余年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严与爱并存,严格要求每一名学生,同时对每一名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有助于建设和谐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除了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使班级有内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并确立班级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使集体和个人能健康、向上、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在“严”和“爱”上下功夫,下面我就从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