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现有认知体系为基础,摒弃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管理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给相对枯燥的知识附之以生动的情境,并且用恰当的、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生活化 游戏化 活用教材
中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乡镇中学,这种情况尤为严重。造成中学生厌学,最终走向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教师作为素质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现有认知体系为基础,摒弃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管理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给相对枯燥的知识附之以生动的情境,并且用恰当的、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上的一点儿体会。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因时而变,活用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课堂上要基于现实生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又要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由此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例如,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这一课正赶在期中考试的前一周,我以期中试题题型为情境重新设计了问题:“本次期中考试各类试题是这样安排的:试卷共有试题14道,其中选择题是计算题的2倍,而填空题是选择题的3倍,你能猜出各类题分别有几道吗?”期中考试是学生最关注的,这一问题情境使他们兴趣大增,思维被激活,高效的完成了该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宣布:“本次试题泄密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
(二)、紧抓时代脉搏,重现历史经典。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适时加入鲜活的时代元素,适当引用经典历史问题,恰当加入中外数学家的简介,以体现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父,数学是有用的学科,对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我在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他们介绍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在信息、航空、宇宙探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在讲《用数据谈节水》时,与学生共同感受了奥运场馆水立方的先进节水措施;在讲到统计知识时,向学生介绍电视节目收视率统计,国家各种普查的相关程序,我国加入WTO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在讲《圆》这一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祖冲之的圆周率;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共同探究了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以此来激发广大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二、教学形式游戏化。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师、与生、与教材的互动中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做中学”。而对于稚气尚未全脱的中学生来说,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做”的形式当属游戏了,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的设计一些游戏式的训练环节,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在玩中做,在乐中学。例如,我在设计《用坐标表示位置》一课时,以教室中横纵的两排座位为坐标轴,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安排了三项系列活动: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找朋友(即根据给定的坐标说出同学的名字;让学生说出自己朋友的位置,然后大家齐答出该同学是谁);看谁反应快(即教师指定坐标范围,符合要求的就站起来)。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就学到了知识。
三、开发身边的资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此,教师应多渠道的开发教学资源,增加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推理之间搭起层层阶梯,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奠基。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最后到“语言符号”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恰当的教具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充分利用一些现成的教具外,我们还可以随时开发身边一些可利用的东西,比如,学习正负数的含义时我们就可以拿来方便面、面包的包装袋,让学生体验用正负数可以表示误差。特别是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具有几何意义的物体,适时拿来做教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如:铅笔、尺子就可以当线段,圆规除了可以画圆以外,还可以看成自由变换大小的角。各种“几何体”更是举不胜举。
自制教具:用冷饮的棍儿做成三角形(演示其稳定性),做成四边形(包括特殊四边形)演示研究他们的性质;做成多边形等,这些材料身边随处可见,看似信手拈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引领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师只有创造性的利用生活情境,实现数学教学与乡村中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合理链接”,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时刻保持新鲜感、亲切感,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和学习数学的价值与乐趣。从而增强数学的学科魅力,增强学习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一次次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逐步增强自信,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少学生流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增芬;盘活数学课堂培养创新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16期
[2]林玉夏;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生之友;2011年07期
[3]王德玲;高金华;培养创造性数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生活化 游戏化 活用教材
中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乡镇中学,这种情况尤为严重。造成中学生厌学,最终走向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教师作为素质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现有认知体系为基础,摒弃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管理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给相对枯燥的知识附之以生动的情境,并且用恰当的、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上的一点儿体会。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因时而变,活用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课堂上要基于现实生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又要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由此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例如,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这一课正赶在期中考试的前一周,我以期中试题题型为情境重新设计了问题:“本次期中考试各类试题是这样安排的:试卷共有试题14道,其中选择题是计算题的2倍,而填空题是选择题的3倍,你能猜出各类题分别有几道吗?”期中考试是学生最关注的,这一问题情境使他们兴趣大增,思维被激活,高效的完成了该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宣布:“本次试题泄密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
(二)、紧抓时代脉搏,重现历史经典。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适时加入鲜活的时代元素,适当引用经典历史问题,恰当加入中外数学家的简介,以体现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父,数学是有用的学科,对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我在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他们介绍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在信息、航空、宇宙探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在讲《用数据谈节水》时,与学生共同感受了奥运场馆水立方的先进节水措施;在讲到统计知识时,向学生介绍电视节目收视率统计,国家各种普查的相关程序,我国加入WTO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在讲《圆》这一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祖冲之的圆周率;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共同探究了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以此来激发广大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二、教学形式游戏化。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师、与生、与教材的互动中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做中学”。而对于稚气尚未全脱的中学生来说,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做”的形式当属游戏了,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的设计一些游戏式的训练环节,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在玩中做,在乐中学。例如,我在设计《用坐标表示位置》一课时,以教室中横纵的两排座位为坐标轴,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安排了三项系列活动: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找朋友(即根据给定的坐标说出同学的名字;让学生说出自己朋友的位置,然后大家齐答出该同学是谁);看谁反应快(即教师指定坐标范围,符合要求的就站起来)。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就学到了知识。
三、开发身边的资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此,教师应多渠道的开发教学资源,增加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推理之间搭起层层阶梯,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奠基。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最后到“语言符号”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恰当的教具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充分利用一些现成的教具外,我们还可以随时开发身边一些可利用的东西,比如,学习正负数的含义时我们就可以拿来方便面、面包的包装袋,让学生体验用正负数可以表示误差。特别是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具有几何意义的物体,适时拿来做教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如:铅笔、尺子就可以当线段,圆规除了可以画圆以外,还可以看成自由变换大小的角。各种“几何体”更是举不胜举。
自制教具:用冷饮的棍儿做成三角形(演示其稳定性),做成四边形(包括特殊四边形)演示研究他们的性质;做成多边形等,这些材料身边随处可见,看似信手拈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引领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师只有创造性的利用生活情境,实现数学教学与乡村中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合理链接”,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时刻保持新鲜感、亲切感,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和学习数学的价值与乐趣。从而增强数学的学科魅力,增强学习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一次次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逐步增强自信,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少学生流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增芬;盘活数学课堂培养创新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16期
[2]林玉夏;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生之友;2011年07期
[3]王德玲;高金华;培养创造性数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