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深圳:用草根声音拼一张社会图景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091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当柏兰登·斯坦登开始拍摄街头路人时他还是芝加哥证券交易所的一名交易员。他在失业后前往纽约,开始了他的招牌事业——Humans of New York(人在纽约)。那时他穷困潦倒,没有工作,靠救济金度日,但日复一日在街头为人拍照,与人交谈,这些街头肖像配上人物讲述,既真实自然,又充满人性,发布到“脸书”后逐渐引发大量关注。2013年柏兰登·斯坦登因为这些“图像式人口调查”被《时代》杂志评为“30岁以下改变世界的30人”。这种对微不足道的个体的关注,引来了世界各地的追随者,在中国也有不少“人在纽约”的粉丝开始了他们的“人在各地”,深圳的刘振金就是其中一位。自2014年在新浪微博开设“人在深圳”至今,他成为了目前国内这个项目做得最持久、最有质量的一家。同时,他也赢得了柏兰登的信任,成为微博“人在纽约”中文版的博主——负责翻译、编辑柏兰登发布的内容。无论是“人在深圳”还是“人在纽约”这些工作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回报,但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刘振金站到这个位置上好像是个性使然,比如他敏感的同理心,个性里的坚毅和细致,以及强壮的理性和执行力。



  刘振金走在深圳街头,他会这样诚恳地向陌生人介绍自己:“我在拍新浪微博的‘人在深圳’,我在拍深圳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我会给你拍张照片,然后我们聊聊你工作生活的事,你的回答会发布到‘人在深圳’的微博上,这个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尤其是年轻人能看到深圳有哪些普通人,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从而了解这个城市……”
  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他就换下一个人,深圳将近2000万人口,十辈子也拍不完啊。
  從开始到现在他已经拍了两年半,拍了一千六百多人,差不多走遍了深圳的各个角落。
  回到事情的源头。2010年,美国人柏兰登·斯坦登(Brandon Stanton)开始在纽约街头随机采访和拍摄路人,他将这些普通人的图片配上他们讲述的人生经历发布在脸书账号上,名为Humans of New York,逐渐引发关注,2013年他出版同名图书,几度冲上纽约时报非虚构类图书畅销榜第1名。2014年Humans of New York进驻新浪微博,成为中文版“人在纽约”,同步翻译发布柏兰登每天分享的普通人的故事。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简洁明了的形式触动到刘振金,他说他看到了一个黄金样本(golden sample)。类似的事情他之前也做过,但从未想到过这件事情可以做到这么极致。
  刘振金来自河南农村,那个名为“分将池村”的地方在百度地图上显示“此区域无卫星图”,他凭着勤奋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去往深圳,完成了农村娃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轨迹。虽然是理工科出身,但他对人文的东西兴趣浓厚,这个壮硕的汉子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情感,对人充满好奇。外出旅游会走一路聊一路,与当地人交朋友,回来又将这些旅途中见到的人、听到的事做成图文并茂的PPT与同事们分享。
  这是他的热情所在,但别人会不会被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吸引呢?他有一种模糊的不确信,直至看到“人在纽约”。他比喻柏兰登是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不仅展示了登顶珠峰的可能性还探索出了方法和路径,普通人的故事能做到这么具有可读性。现在Humans of New York在社交媒体脸书以及Instagram上的粉丝总计超过两千万。
  拍摄“人在某地”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并不需要任何人的授权,一时间不少的“人在各地”都涌现出来。2014年,刘振金也开始了自己的“人在深圳”。拎起相机走上街头此刻更具体的问题变为:别人是否愿意拍照,是否愿意跟陌生人聊发自内心里的话?他尝试着开始,他说他看起来很nice,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他还是比较客气。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直至有一天彻底拿掉顾虑。那是项目开展不久,在深圳科技园下班的时间段里,他在人群里找到一位女孩,向她说了文章开头的那段开场白,短短十分钟内,在熙熙攘攘的环境里,女孩向刘振金这位陌生人讲述了家里的一些经历。
  事情大致是这样:因为母亲有精神障碍,父亲独自照顾家庭多年,后来与一位阿姨有了感情。女孩高二那年父亲认为孩子已经大了,决定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与女儿谈心,希望得到女儿的理解,女孩回答说:“爸,不论你做什么事情,我都理解你。”刘振金说这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故事,但又有一点难以启齿,这里面带了道德判断的问题。有些事,人们因为种种顾虑不会告诉身边人,但会讲给陌生人听,人是需要倾诉的。在征得女孩同意之后,刘振金将这条内容发布到微博上,引发了很多讨论。
  从那以后,刘振金有了十足的把握,一定要把“人在深圳”做得很好,人群里的确有被忽略或者隐藏的声音希望被听到,剩下的就是努力了,“可能我的采访能力还不够,我的编辑能力还不够,但是只要我刻苦,这个事情我一定能做好。”两年半下来,1600人的采访也印证了他的判断,每每当他结束一个对话去找下一个谈话对象时,眼前的谈话者常常会有怅然若失的表情。他说只要能做到“认真地听,关切地问,善意地提醒,平等地分享”这几点,基本上所有人都会愿意跟你聊天。
  现在周一至周五他是一位典型的白领,一半做着技术,一半做着管理的工作。周末出去拍片采访收集足够的素材量,在接下来的一周发布,编辑整理图片和录音的工作都在深夜进行。
  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这项工作的最大难度是对谈话内容的整理,常常需要花上三倍于录音的时间来做整理,甚至更多。当记者表示也需要同样多的时间处理录音时,他好像有了点安慰。将这些普通人零零碎碎、逻辑不明的口语变成简洁明了、直抵人心的文字,他说:“你信不信直接po出未编辑的文字你是不会看的”。平均每晚3小时,这项马拉松式的工作却毫无报酬。   今年“人在深圳”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年头,这个自媒体已有12万粉丝,但并没有产生任何经济上的效益,除了去年5月,刘振金出版了《人在深圳》一书拿到些稿费和版权费,别无其它。他说“不知道前途在哪里,但是先做吧,先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好比什么都重要。”
  拍摄“人在深圳”之后,刘振金与柏兰登取得了联系,告诉他如果Humans of New York中文版需要编辑可以找他,这不仅因为他自己在操作同样的项目,最有切身体会,也因为他知道这是一项无偿的工作,任何人都不容易坚持下来。在前两位编辑放弃之后,刘振金成了“人在纽约”的第三位编辑直至今天。
  每天从脸书拿到柏兰登发布的图片和文字,进行翻译、编辑,这项工作并不容易,他每天都要花一到两小时来完成,他的翻译常常被懂英文的网友批评,挑毛病的总多于鼓励的让他很有挫败感,那些懂英文的人常跟他说翻译要信达雅,“但他们忘了这些是柏兰登在纽约街头采访的普通人,讲的是大白话,而不是书面语”。他希望他的翻译能让说话的人生动起来,就像直接在读者面前聊天一样。网友的吹毛求疵和炫技让他觉得不厚道,最初还想解释,后来就放弃了,“人在纽约”有46万粉丝,怎么调和众口呢?他说只能按着自己的水平,自己的原则来做吧,没功劳也有苦劳。
  保留口语的调性,他在整理“人在深圳”的录音时也很注意这一点,东北人说话是东北人的味,不会和广东人一样。蓝领、白领、底层,也各有各的词汇和语境,他想尽力还原到对话的那一刻。
  刘振金本是学机械的,按他的调侃是学拖拉机的,为了一份人文情怀也是拼了,他说如果他分享的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能让人从中得到一点点教益,得到一点点有帮助的信息,对他来说就善莫大焉。记者问“对于自己有什么收获呢”?他说听了那么多人的心里话以后,自己身上不产生变化是不可能的。他引用老婆的评价,说他变得更为别人考虑了。这是一本什么账?如果说唐吉诃德的理想主义是带着癫狂和幻想,刘振金的理想主义却是脚踏实地,极具理性和行动力,但,还是非常的不可思议。
  “人在深圳”成了国内做得最好的一家人在某地项目,不少人通过私信向刘振金讨教经验,刘振金也希望这样的项目越多越好,因为媒体都涌向明星,给予普通人的关注太少,正如“此区域无卫星图”。他热情地帮助这些问询的人,不只是回复私信,有时也通电话来聊这个事,不过后来这些人都消失了,经过一阵热潮,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现在这样的私信还在继续,他没有确实统计过,从“人在深圳”私信过来的大约有一两百人吧,从“人在纽约”私信过来的则有上千人。一一解答没有可能。他尽量把经验写进他的微博、微信、和已经出版的《人在深圳》,也分享了演讲视频,他一再鼓励那些有想法的人如果要做这件事,一定先好好学习一下,相对于登顶这只是一个爬坡的准备,如果这一步都不愿意付出,之后长时间无回报地付出更是沒有可能。
  他说事情难不难就看完成的人有多少,现在成功登顶珠峰的有五千人,七千人次,然而做成“人在某地”的,全球也超不过三十个。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因为这位有全职工作的超人开了第三个微博账号名为“人在世界各地”,把脸书上所有做人在某地的项目都找到,包括人在巴黎,人在伦敦,人在莫斯科,人在洛杉矶等等,他心里有个评分线,觉得不错的,就翻译过来汇编到“人在世界各地”。他形容为装一个雷达扫描世界范围内的“人在某地”。
  他说学习的曲线总是很长,长得就像登顶珠峰的路,即使是很积极,很有主动性的博主也有在登顶前三四千米放弃的,实在可惜。他谈到“人在上海”,“其实他已经做到了一定的水准,但在粉丝两万多的时候放弃了。已经快一年没有更新”。现在去看“人在上海”的微博,最后一次更新停留在2016年5月16日。签名中写着“每一个人都是妈妈的宝贝。我去搬砖了……”
  刘振金说“人在上海”做得很艰难,拍摄时十个人里边有七八个人都会拒绝“人在上海”的博主,甚至还骂过他。但这也是必学的一课——放下架子,接受别人的冷落。
  在同事们眼里,刘振金没有架子,大家开玩笑说他脸皮很厚,但其实他脸皮很薄。日常生活中,刘振金并不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甚至不愿意见陌生人。“我是个挺腼腆的人”。他的话都留给了工作中的沟通和周末的街头采访,他用梁朝伟屏幕上的放与生活中的收向记者解释这一矛盾现象。
  2017年1月27日是中国的农历新年。那一天,“人在深圳”在12:42写道:“今年的工作到此结束了。今年拍了650个人,没教时光闲过。
  以前我常在深圳湾公园踩滑板,从大桥到红树林,往返20公里,一个半小时,我已经踩了2000公里。拍人在深圳以来,玩的时间少了。今天大年三十,踩滑板辞旧迎新!如果你也在深圳过年,也在深圳湾海边,看见一个疯一般的汉子,背影侧影倒影超蟀,那就是我,跟我打个招呼哦!”
  微博里风一般年轻人的喜悦形象并不会每天都存在,成功博主的光环在生活中也不能兑现。从北京拔通刘振金的电话时,他正在一个焦灼的时间夹缝中,那天他女儿刚刚出院,同时那天他从服务了多年的外企离职,在各种工作交接的琐碎扫尾当中,第二天他会去新的公司上班,千头万绪。而“人在深圳”和“人在纽约”已经有两三天没更新了,这位体格和心灵都极其强壮的大汉,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和疲惫。但接下来的周末他还是会拎着相机走进人群里,如果他去登顶,以他的自我驱动力够他往返多次吧。
  2017年1月21日,“人在深圳”的微博粉丝突破十万,刘振金写下这样一段话:“两年半前,当我拿起相机,开拍‘人在深圳’,并没有想到我会从一个学拖拉机的(汽车与拖拉机专业,有文凭为证),变成一个文字工作者。每天晚上,都有几万人在阅读我的原创‘人在深圳’,更有几十万人在阅读我翻译的‘人在纽约’。”
  想象,如果他在深圳街头采访刘振金,刘振金一定会跟他讲他人生里最独特的一个故事——人在深圳。
  Q=《北京青年》周刊A=刘振金   Q:每个人都有故事吗?还是不一定呢?
  A:不是每一个人跟你聊都能言之有物,有些人聊来聊去,也谈不出什么,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回去以后我会把照片发给他,然后这个采访就不发布了。是有一定淘汰率的。
  Q:满意的标准是什么呢?
  A:满意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但实际上它的标准又很清楚,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说清楚,就是首先我要觉得这个人讲的事情是他的真情实感,是他内心深处能打动他的,然后也就打动了我,这样才能打动我的十几万读者,这就是我的标准。
  Q: 这些普通人的心里话发布出来,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A:我拍了这么多人,都已经发布了,如果真的有很不好的影响,别人就会要求删除。把你这个问题再引申一下,如果你编辑录音整理文字,我希望你帮我把下面的文字整理进去,我从来没有跟别人聊到这层意思——不管是人在纽约,还是人在深圳,我希望它们能起到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让很多人看到以后能明白:大胆地敞开心扉跟别人去沟通交流,后果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如果你真心实意,情真意切地跟别人沟通交流,你的真诚往往也能换来别人的真诚。
  成年以后,你会发现,我们面前明显摆着两条路,一条就是把自己包裹起来,另外一条就是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朝着那条路走,就是把自己包裹起来,觉得自己很聪明。但人是需要倾诉的,人是需要表达的,有些人说“我不想跟别人聊”,“我很内向”,“我不愿跟别人说话”,实际上不是那样的,他只不过是没有碰到知音,没有碰到真正愿意听他说话的人,真正care他的人。如果真的碰到这样的人,他会讲给他听的,要不然人还需要朋友吗?还需要结婚吗?还需要过年回到家里吗?就是因为你需要父母、需要朋友、需要爱人,需要这种最亲近、没有任何防线的人,你可以跟他们沟通交流讲话,是吧?
  人在深圳故事三则



  请刘振金谈谈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些采访,这是其中之一,这位老伯年轻时离异,没有抚养过儿子,现在也不好意思找儿子养老,他自己独自维持生计。微博发布后,人气很高,很多网友也希望买老伯的鱼帮帮他。刘振金觉得这就是人在深圳的价值所在,“它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它是真实自然的底层人的声音”。
  “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现在老了打不到工,做一点小生意,他们这样赶我!原来我在那坡上賣鱼,离他们菜市场还很远,他们跟我要一千块钱一个月,还跟我要了一餐鱼吃,十几个人啊,最好的鱼拿去了六七斤。后来我说给五百块钱一个月,你猜他们怎么说?他们说还不够他们跑一趟东莞!”



  这条被置顶的微博,在进入“人在深圳”的账号时总是先看到它,刘振金说之所以置顶:第一是因为它人气高。第二它讲了我们的一段历史。第三,这条微博的评论非常值得一看,从中能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的人心百态。
  “因为是二胎,尽管那时妈妈已经怀孕七个月,还是被迫打了引产针——就是隔着肚皮打到胎儿头上那种,然后胎儿死掉,就会流产。可是流出来一看,竟然还是活的,那个侥幸逃生的胎儿就是我。幸亏当时那个医生不会打,引产针隔着妈妈的肚皮打到了我脚上,现在我才能坐在这里跟你说话。”



  一位学霸,一位学渣,和一位逆袭的叛逆少年的故事。
  “我是南京人,从小成绩比较差,我又调皮,初一我被学校开除了,父母就把我送去了英国。当时我还小,一个人在国外读书,还在外面租房住。反正不管怎样吧,我都一一克服了。在英国高考时,为了考上心目中的大学,我天天泡在图书馆,每天学到凌晨三四点。我考上了伦敦大学,现在念大一,读商业管理。”
  “高中时我的一个同班同学,他是国内推荐过去的,学习很好,学费全免的那种。平时我们去外面吃中餐,他从来不去,每天都在学校吃食堂。他也从不出去玩,从不乱花钱,生活过得很艰苦。有一次做一个case,我和他一组,接触得多了,他才跟我讲了他的情况。他说他家在河北农村,家里很困难,他家兄弟姐妹六个,他是老三,他说他是他们家唯一一个还在上高中的。他的兄弟姐妹都在干活,维持家里的生计,家里所有人赚的钱都给了他,供他在国外读书。他说他有深刻地认识,就是他要刻苦学习,将来要有出息,好回馈他的家人。”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他就住我旁边的studio,他是从深圳考过去的,英语超好,雅思分数考得很高。可能他在深圳时就很爱玩,去英国以后,他和那些local people、中东人混在了一起。一开始吸大麻,慢慢开始接触一些轻毒品,后来他神志都有点不清醒了,白天眼睛通红。老师发现了,学校做了尿检,发现他吸毒。就这个圣诞节前,他被开除了。他才出去半年,就又回来了。”
其他文献
拥有阴阳眼的少年夏东青与灵魂摆渡人赵吏相遇,两人一同帮助因心事未了而滞留人间的灵魂。有还未抓获罪犯就已被毒枭杀害的警方卧底孔小龙,有为了变美而与狐仙签订契约的晓雪,还有痴痴等待自己爱人不愿轮回的彩琴……每一集都是一个单独的剧情和主角,这便是这部系列剧《灵魂摆渡》中讲述的故事。没有大牌明星作为主演,也没有超级“IP”为原型,这部低成本制作的网剧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脫颖而出着实不易,而它的制胜法宝就是这些
期刊
作为德国制表的典范品牌,朗格在全球表迷心中拥有着无上的地位——拥有它,个人财力固然是一道门槛,而真正了解它背后悠久的历史与当世绝伦的工艺,更成为横亘在每一位爱好者面前的峰峦。正是考虑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来到格拉苏蒂小镇的朗格工厂朝圣,朗格于2010年在香港首次举办鉴赏家学院,籍以推广传播品牌工艺与精神。2016年10月,朗格鉴赏家学院移师至泰国清迈,并邀请亚太区各地的腕表鉴赏家及传媒朋友出席活动,与
期刊
万物繁复,亦有本意。霓彩诞于原色,在基本的像素单位中延展出难以言喻的无限乐趣。岁光伊始,法国传统手工艺品牌爱马仕于上海爱马仕之家绚烂呈献 2017 春夏新品预览。  秉持“物之本意”的年度主题基调,在具化的像素装置中还原宏观的微缩单位,以本质出发丰富爱马仕艺术文化坐标,开启一段未知旅程。精湛的细节处理与本源魅力让新品散逸春夏的独特颜光,引领观者感受突破常规后的大胆创想与工艺实践。上海爱马仕之家兼容
期刊
热情洋溢的春节气氛还在延绵不断,喜气洋洋的H&M时尚新春系列成为了近两季春节时节的街头亮点。自打去年由崔始源和刘雯这对“十元”情侣组合代言之后,今季春节更是力邀时下最热门的模范情侣李晨及范冰冰倾情演绎。由陈漫掌镜的本季广告片中,捕捉了两人之间暗涌的幸福与爱。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四合院,红红火火的节日时装,将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完美呈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新春系列中,女
期刊
城市很大,每天你都会和各色的人群擦肩而过,和不同的个体擦肩而过。有人说城市让人孤独,可是在诺大的城市里想要独处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可以在一间小黑屋里独处一个小时,你会想到要做什么?声音艺术家在里面拉起小提琴,调香师造了一室萦绕着的香气,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你也许只需要在里面席地而坐一会儿。  而在北京繁华街巷里就有这么一间“小黑屋”在等待你的光临,这是一个让边界消失
期刊
已故艺术家夏碧泉既创作版画和雕塑,又拥有另一套艺术手法。他对展览、人和空间进行拍摄,并收集了大量他周围流转的出版物与未出版物。他将这些材料通过接触相版、相册、盒子和拼贴本的形式进行保存,洞悉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个关于信息的流动和冲突,以及模拟信号时代图像的世界,就这样被压缩和收纳在他香港小小的工作室中。萨比赫创作的《横纹光》重新运用夏碧泉3000余幅数字化后的相版来探索21世纪档案文献
期刊
黄色印花连身裙 Miu Miu珠绣廓形外套 Miu Miu  对爱执著的“李常茹”,却让人恨不起来  凭借热播剧《锦绣未央》里“李常茹”一角,毛晓彤阴险毒辣的反派形象深入人心,引发网友们的热议,骂李常茹“表里不一”。的确,她本人巴掌脸、特别瘦,微微一笑很迷人,她的甜美外形始终无法与心机女“李常茹”联系起来,她那张楚楚动人的脸,更让人恨不起来!  关于《锦绣未央》这部戏,毛晓彤曾伤感发文:104天的
期刊
“孙策威武人称赞,霸气十足冲霄汉,于糜阵前被夹死,樊能破头在马前。”2016年11月12日是个寒意凛人的周六,天桥艺术大厦地下一层宣南书馆不大的场子里却满满当当地迎来了三百多位观众,很多人没有提前来买到票,便只能站着。这是宣南书馆自2007年10月开馆以来的第500场演出,也是书馆搬至天桥艺术大厦后的第一场演出,这其中有不少老粉丝,也有不少新观众慕名而来,想一睹老北京评书的风采。  2007年连派
期刊
前不久去了一趟日本,日本是个奉行独处的国家,基本各式各样的餐厅都会有一个人的卡座,拉面店也会有单独的隔间,在这个国家你可以独处但是不会孤单,也不会有丝毫的不自在。  所以在这样的国家里也诞生出了像《孤独的美食家》这样的深夜剧,片头里激昂的配音总是这么说“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的时候,那一瞬间,他已变得唯我独尊,自由自在,不被谁打扰,无需介怀地大快朵颐,这种孤高的行为,正可谓是现代人被
期刊
2017年是《最终幻想》系列诞生30周年,《最终幻想》是日本SQUARE公司发行的角色扮演类电视游戏系列。除了推出了各种周边产品,《最终幻想》系列前六部的角色设计者天野喜孝还宣布了将和流行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Ground Y品牌合作的计划,出品的新服装受到了最终幻想系列的启发。其实这已经不是“二次元”第一次进军时尚界了。  “二次元”这个词的用法始于日本,早期的日本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