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散思维,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分级发散,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有效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素材,解决“有得写”的问题。“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作文;写作素材;思维发散
分类号:G623.24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为学生作文的关键在于 “无米下锅”。如今是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的所见所闻来自学校社会、书籍影视等,信息何其多,材料满脑壳,因此,学生不缺“米”。而不会审题、立意,没有素材,无真情,都是因为思维没打开。
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唤醒沉睡的记忆?
1.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
发散思维,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素材,解决“有得写”的问题。
2.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发散,积淀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剥离了阅读谈写作,无异于纸上谈兵,缺乏阅读储备,更无法写出内涵丰富的文章。叶圣陶还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要运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发散,通过比较、总结,得出更多的语文素材。
2.1根据课文内容发散对比,丰富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如课文《雪儿》,出示题后说“雪儿”是信鸽的名字,让你写信鸽会写些什么?学生就会联系已有的知识去思考,会说“写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就根据发散点(雪儿)进行一级发散。接着追问“信鸽的外形特点怎样?”进行二级发散,学生马上描述羽毛、眼睛……同理往外发散,梳理出关键词。课文又是怎样写“雪儿”的?通过学习,懂了课文讲“我”为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
以上思维发散图,由概括到具体、由大到小的范围发散。写动物可写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还可通过事例表达人与动物的情感。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可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
2.2改编扩充,文本拓展发散出新素材
教材中的小说、童话等作品,或叙述故事曲折生动,或内容深刻意蕴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编,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文学创新能力。
2.3利用故事的“回环往复”发散创新素材
在文章的若干处不断重复,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写法叫回环往复法。是故事情节或行文方式反复运用。如《狼和小羊》有“三找”碴儿;《狐狸和乌鸦》有“三说”奉承话。这些“三找” “三说”等写法,是故事情节反复运用,只是换了时间、地点等要素,结构和形式是相同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发散图去理解感悟事情不是一次便成功,有点困难曲折更吸引人,这困难曲折就可通过故事情节的“回环往复”法去实现。学生学会“回环往复”这一写法,遇到此类题材便会呼之欲出。
3.课外阅读中发散,储备素材
课标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3.1词句发散,积累好词佳句素材
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是情感的载体,是最基本的語言单位,因此,从小处着手,夯实基础,有利于阅读理解。引导阅读时,一读要解决字、词的读音、意思等;二读要结合内容、主题对重点词句加以品读、理解、感悟;三读要根据理解感悟进行思维发散,如读到“五颜六色”这个词,会想到哪个描写颜色的成语?读到比喻句,还能把它比作什么……这样既达到了好词佳句的积累,又有效地拓展运用,丰富语言素材。
3.2内容、情感的发散,丰富情感素材
内容是文章的形,情感是文章的魂,二者都关注,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一读,明确内容,思考:文章写什么?过程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这些问题,有益于积累写作素材,留意生活中类似的素材,达到提炼素材的作用。二读,与文本中的人物、作者及自己对话。思考:文章表现什么感情?读后有什么收获?都可用思维发散图呈现。这样,学生得到了情感熏陶,又积累了情感素材。
3.3结构、表达、技巧的发散,积累写作方法的素材
任何文章都会在布局谋篇、表达方法、写作技巧上下功夫,它们是文章内容、思想变得具体可感的艺术手段,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这样的技巧性知识以简单常见、易于理解为重点,不宜过深,但必须涉及。
4.生活实践发散,创造素材
叶圣陶先生的生活作文思想:“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校外活动拓宽知识面,丰富阅历,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如部编版第六册《习作4》,课前布置完成一项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有了新体验,新见识。习作时,就不愁没素材了。
总之,进行思维的发散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和局限,允许学生思考问题时标新立异,一级一级向外发散。若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结合课堂内外及生活实践去进行,使学生在多种途径、方法的思维发散中,积累素材,丰富知识,作文时再也不愁没材料写了。
参考文献:
[1]陆云 袁刚 新派作文基础理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4.09
[2]肖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
关键词:作文;写作素材;思维发散
分类号:G623.24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为学生作文的关键在于 “无米下锅”。如今是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的所见所闻来自学校社会、书籍影视等,信息何其多,材料满脑壳,因此,学生不缺“米”。而不会审题、立意,没有素材,无真情,都是因为思维没打开。
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唤醒沉睡的记忆?
1.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
发散思维,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素材,解决“有得写”的问题。
2.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发散,积淀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剥离了阅读谈写作,无异于纸上谈兵,缺乏阅读储备,更无法写出内涵丰富的文章。叶圣陶还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要运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发散,通过比较、总结,得出更多的语文素材。
2.1根据课文内容发散对比,丰富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如课文《雪儿》,出示题后说“雪儿”是信鸽的名字,让你写信鸽会写些什么?学生就会联系已有的知识去思考,会说“写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就根据发散点(雪儿)进行一级发散。接着追问“信鸽的外形特点怎样?”进行二级发散,学生马上描述羽毛、眼睛……同理往外发散,梳理出关键词。课文又是怎样写“雪儿”的?通过学习,懂了课文讲“我”为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
以上思维发散图,由概括到具体、由大到小的范围发散。写动物可写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还可通过事例表达人与动物的情感。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可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
2.2改编扩充,文本拓展发散出新素材
教材中的小说、童话等作品,或叙述故事曲折生动,或内容深刻意蕴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编,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文学创新能力。
2.3利用故事的“回环往复”发散创新素材
在文章的若干处不断重复,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写法叫回环往复法。是故事情节或行文方式反复运用。如《狼和小羊》有“三找”碴儿;《狐狸和乌鸦》有“三说”奉承话。这些“三找” “三说”等写法,是故事情节反复运用,只是换了时间、地点等要素,结构和形式是相同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发散图去理解感悟事情不是一次便成功,有点困难曲折更吸引人,这困难曲折就可通过故事情节的“回环往复”法去实现。学生学会“回环往复”这一写法,遇到此类题材便会呼之欲出。
3.课外阅读中发散,储备素材
课标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3.1词句发散,积累好词佳句素材
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是情感的载体,是最基本的語言单位,因此,从小处着手,夯实基础,有利于阅读理解。引导阅读时,一读要解决字、词的读音、意思等;二读要结合内容、主题对重点词句加以品读、理解、感悟;三读要根据理解感悟进行思维发散,如读到“五颜六色”这个词,会想到哪个描写颜色的成语?读到比喻句,还能把它比作什么……这样既达到了好词佳句的积累,又有效地拓展运用,丰富语言素材。
3.2内容、情感的发散,丰富情感素材
内容是文章的形,情感是文章的魂,二者都关注,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一读,明确内容,思考:文章写什么?过程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这些问题,有益于积累写作素材,留意生活中类似的素材,达到提炼素材的作用。二读,与文本中的人物、作者及自己对话。思考:文章表现什么感情?读后有什么收获?都可用思维发散图呈现。这样,学生得到了情感熏陶,又积累了情感素材。
3.3结构、表达、技巧的发散,积累写作方法的素材
任何文章都会在布局谋篇、表达方法、写作技巧上下功夫,它们是文章内容、思想变得具体可感的艺术手段,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这样的技巧性知识以简单常见、易于理解为重点,不宜过深,但必须涉及。
4.生活实践发散,创造素材
叶圣陶先生的生活作文思想:“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校外活动拓宽知识面,丰富阅历,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如部编版第六册《习作4》,课前布置完成一项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有了新体验,新见识。习作时,就不愁没素材了。
总之,进行思维的发散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和局限,允许学生思考问题时标新立异,一级一级向外发散。若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结合课堂内外及生活实践去进行,使学生在多种途径、方法的思维发散中,积累素材,丰富知识,作文时再也不愁没材料写了。
参考文献:
[1]陆云 袁刚 新派作文基础理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4.09
[2]肖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