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涉林纠纷调解机制的县域实践及治理启示r——来自顺昌县的个案分析

来源 :中国林业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gekk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涉林纠纷调处工作面临新要求,亟需创新纠纷化解机制.顺昌县作为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之一,在后期面对涉林纠纷频发不止的情况所采取的调解机制是从多级调处与多元调处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稳定涉林纠纷案件的发生.研究发现:涉林纠纷的调解途径由单一走向多元能够避免纠纷的反复、达到贴合当事人诉求的效果;涉林纠纷的治理逻辑是维稳逻辑、农民逻辑与村落逻辑的耦合.提出了未来涉林纠纷调解机制的治理路径可从完善组织架构、防范组织结构错位;遵循三大基本逻辑,制定贴合诉求方案的建议.
其他文献
以2018—2020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合同交易概况、合同构成和技术交易流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技术交易发展差距显著,江苏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等东部地区引领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技术合同交易构成分布不均,其中合同交易类别主要由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构成;63.9%的技术合同未涉及知识产权,其余合同以技术秘密、生物、医药新品种和专利为主要产权形式;东部地区技术流动最为密集,其中长三角地区合作较为紧密.基于此,提出我国应出
选取GDP数据以及科普人才、科普经费、科普场地、科普传媒和科普活动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华东地区科普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研究显示,科普人员中兼职人员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普遍较大,科普场馆展厅面积与经济发展关联度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性.科普经费里政府拨款起支持作用,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的作用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但科普传媒、科普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为均衡.基于此,提出优化科普人才结构、促进科普经费筹资多元化、加强各省科普工作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相关建议.
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内涵,构建科技创新驱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将长江经济带10省区作为参照组,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对黄河流域省际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研究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处于上升阶段,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技术进步起主要作用.长江经济带多数地区规模报酬递减,而黄河流域多数地区则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科研投入规模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未来应着力破解制约因素,以创新为驱动,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保护和
科学有效的科技政策宣传是规范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北京市在全国科技政策宣传实践中起着标杆作用.本文以北京市科技政策宣讲传播实践为例,介绍北京市科技政策宣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阐述北京市政策宣讲的传播实践与创新探索,并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对策,为全国科技政策宣讲创新传播提出建议.
基于理论框架,从“经济、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2012—2017年我国31省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7年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林业发展严重失衡;31个省份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被划分为“明星型、平庸型、落后型”三种类型.最后,基于以上结论,从区域层面提出了林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以我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以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集中度指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各省创新能力在2007—2018年间整体上有所提升,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沿海到内陆阶梯降低的形态;省域间创新能力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创新能力集聚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对外开放度、政府支持及创新投入对省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中西三大地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的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首要任务.基于政策分析视角,对我国相对贫困户的界定方式、核查办法、退出程序及管理机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相对贫困户界定标准不一,核查认定办法及退出管理机制各异,且有较大完善空间.基于此,围绕相对贫困户认定标准、监测机制、帮扶政策、退出程序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国有林区林业第一、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发展迟缓.林区传统就业形式逐渐过渡为绿色就业形式,绿色就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林区经济发展与绿色就业发展趋势并不匹配.基于天保工程后林区发展状况,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制约林区绿色就业规模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林业产业发展不均衡、职工受教育程度不足和缺乏绿色技术人才以及资金和法律保障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提高职工受教育程度和绿色技能水平、加强金融资金和法律保障的对策建议.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监管、 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农业等各个方面.依据达州市2013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的矢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达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达州市未利用土地占比大,建设用地持续增长;而驱动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
基于林业土地、 林业劳动力和林业资本构建林业要素禀赋结构指数,量化分析2003—2018年以来中国林业要素禀赋结构及其变化特征,并引入莫兰指数(Morans\'I)刻画中国林业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业土地、劳动力要素禀赋结构指数呈现增长趋势,而林业资本要素禀赋结构指数呈现降低趋势.东北地区林业劳动力要素结构指数较大,林业土地要素结构指数较高的地区逐渐由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转移.中国林业要素禀赋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也呈现出局部时空异质性.据此,提出了新型林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