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与先验(组章)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IB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山


  说起黄山,恰恰我的两部长篇小说《无常》《彼岸》的背景都在黄山。《无常》的故事,体现了黄山的侠、禅、真、美。《彼岸》则有着专属性,是串起来的黄山记忆。我为什么一直钟情黄山?那是我一直视黄山为神,也如巨大的莲花,开放在天宇之上。我第一次去黄山,才五六岁,从温泉那上山,才蹒跚几步,就走不动了,父亲无奈,只好将我背在身上,一直背至玉屏楼。我在父亲背上看着黄山,黄山真美啊!我嗅着黄山松针的清香味,听着身边山谷溪流的哗哗声,感觉就像行走在云雾缭绕的天堂里。
  我一直以为,我身心、灵魂背后的点亮和通透,跟早期去黄山的经历有关。黄山的霞光,贯通了我身体中的黑暗隧道,打开了我对美好事物孜孜追求的愿望。黄山于我,是一种昭示,是生命不可多得的垂怜。
  我后来去黄山并不多。每一次去,都很激动,也小心翼翼。我写黄山,其实是还债。我一厢情愿地认为,黄山跟我应该有某种私密的暗合和默契。天知地知,山知我知。天地人间,存有如此因果,感觉真是美妙。

小镇


  一个人的特质,跟他的童年成长经历有关。我的身上,应该说有江南小镇的气息吧?细腻、聪颖、天真、调皮、反叛、桀骜……特质是先天的,改变和夯实靠的是后天的努力。
  就生活而言,我认为人最适宜的生长地,就是江南小镇了吧?江南的小镇,与天地自然,与人情世故,都异常的接近,如鱼游在水中,充满情趣,畅达温暖。人在这样的地方长大,最具人的灵性。如此禀性,最适合文学。每一个小镇孩子,都有很好的文学感觉。
  江南的小镇,让人尽享生活。生于江南的小镇,就是上苍赐予你丰富的生活,让你充分体味人世的喜怒哀乐。我了解到的世相,了解人间的欢乐、烦恼以及种种琐屑,还有丰富而美妙的人生经验,绝大部分都是对于江南小镇人与事的观察而得到的。
  江南的小镇还是多彩的。季节多彩,生活多彩,人心也多彩。墨分五色,色彩也不是单一的概念化——西瓜的红,与蜜桃的红,与西红柿的红,都是不一样的红。外部的事物,映照于心,温度不同,色彩便不同。色彩其实是人心的反馈,人心温润,色彩自然温润;人心黯淡,色彩自然黯淡。希望也好,未来也好,其实是幽深的井,渴望阳光的赤橙红绿青蓝紫。
  色彩是缘起缘落;万物都是缘起缘落。

少女


  少女露着藕一般白嫩的胳膊,在河边浣衣,是夏日一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含苞欲放的少女吧?少女是花的蓓蕾,是正在绽放的梦幻。少女不同于女人,是美而不是性;她是超越性别的,融合了男人、孩童和女人的美。
  少女如新竹。竹子在笋脱去衣壳的时候,是最美好的吧?清翠、碧绿、清亮,迎风摇曳。很难找到适合的词汇去形容她们。少女之美,干净明亮,有着神性,让人自惭形秽。
  我少年的时候,人世黯淡,可却有风景之美、少女之美。我是从少女的身上看到了超出现实的美好。美于我,是一种观照,让我觉醒,疏导了我身上的凡俗之气,让我意识到有天然的气息可采集。我后来知道,很多能量,必须有一种明确的念想,才能采撷得到。
  少女天生具有美感与慧心,如早春茶树的芽尖。这种美感和慧心,除了天意垂怜,还需觉醒的自知,承接天命,悉心凝聚,才能酝酿培育醇明馥郁的芳香。
  少女如蓓蕾般绽放,可花朵不能自知,也难以自救,终究是美梦一场。大观园中,一度春色满园,有那么多冰清玉洁之人。可是红尘袭来,霜冻过后,都是残枝败叶的悲凉。花朵绚丽,终于枯萎,如此故事,周而复始,可是写起来,还是让人笔头铅重。
  少女,依存美好和纯净,其他一切,皆可忽略。

般若


  人其实有先验成分,只是很难印证罢了。这种生而知之,不是智慧,而是般若。般若跟智慧是有区别的。般若带有先天性,智慧是后天开发的;般若是连接虚空,智慧侧重于入世;般若清亮且善良,智慧功利而阴鸷。
  般若忽有忽无。人,最大的幸运,就是带有般若性,若隐若现,若浅若深。在生命的过程中,拥有般若,是一种造化。
  般若经常躲藏于文字中。有般若的文字,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会意。你不知道,却会懂得。
  文字的般若性,一直是我追求的。般若性往往表現为平和,口语化、哲思化。没有口语化,没有平和的气息,没有哲思化,很难有般若性。
  般若,背后仍是空寂。作品有般若性,是以有限连接无限;没有般若性,文字只是文字,背后没有虚空,也没有蓝天白云清风明月。
  (选自《红豆》2019年4期责任编辑张凯)
其他文献
仿佛,七月土地  急需一场雨水  皱纹干裂脱去血色的皮肤  急需沐浴  如爱情决裂,我们各奔西东  忘记甜蜜,拥抱是陈年旧事  女儿、儿子乖巧依然  笑声透过夜空,相守时刻  我喜欢捏捏你们耳朵,脸蛋蛋  不求铭记,那个自称父亲的男人  院落空洞少了谁  我愿意,给你所有的七日  肌肉停止酸痛  萌芽季节,绿色、黄色、红色  一次次回归亲情物是人非  风筝涂满梦中断线的名字  三月,我知道  终究
期刊
在南京城郊结合部,他是A区第12排44列  来到兴卫村,那么些排列着的铁塔  也被我一一编号  我需要借助高高耸立的它们  辨别方向。事件的真实性和串联的供词  跟踪我的影子  尘世喧嚣,在五根高压线里流淌  被他一一收录  曾经那么相像,那么默契  如此,我们被地表对称着  也是乡下,密集的哭声居住进鸟巢里  我为你一年一度  当我起身时,花岗岩里伸出一棵草  只一瞬间便被焰火吞噬  又是什么都
期刊
它的袖口有褶皱  那里藏着我撒过的谎  它的前襟有油渍  那是我咽过的蜜糖  它的后背有几个小洞洞  那是我摔倒划出的伤  它掉了几粒纽扣  那是我走丢的爱情和朋友  它还有几处开线  松松垮垮的  和過去藕断丝连  甚至它的标牌都已模糊  看不出型号和货色  只是还固执地粘着  我时常捧着它  像捧着一件早该扔了的衣裳  慢慢生出悲凉和慌张  这被我用旧了的生活啊  我无法再把你洗白
期刊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  天朗氣清,惠风和畅  踏着刚刚返青的绿色  会稽内史、右将军王羲之  牵手名士谢安、孙绰等朋友及子弟四十二人  雅聚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祓禊祭祀  弯弯曲曲或急或缓的清流中  漂着一盏盏盛满烈酒的青釉羽觞  大家行着酒令,咏着诗歌  真个逍遥快活!  乘着酒兴,王右军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  潇潇洒洒地记录着与会者的三十七首禊诗  他怎么也想不到  今日的一场盛会  自己酒
期刊
父亲背着大口袋  走在城乡结合部的土路上  那双大脚踢起的尘土  在明媚的春光里  颗颗闪着耀眼的光芒  滿满一袋子荠菜  在父亲背上唱着春天的歌谣  它们偶尔伸出碧绿的小手  抓挠父亲的脖颈  如我们顽皮的幼年时代  曾经那么高大健壮的父亲  肺心病使他走起路来呼吸带喘  天暖和了父亲还穿着棉衣  他腾出一只大手  擦了擦额头微微的汗  阳光欢快地舞  父亲花白的头发花白的胡须  让我多年后想起
期刊
朱建民朱建民  马上到村委会来  这里有你的快递  村委会的喇叭响起时  村人们放下碗筷走到院中  竖着耳朵看天看云  然后彼此打听  谁叫朱建民  村里似乎从来也没有过  这么一个叫朱建民的人  陌生得像个外星人的名字  朱建民是我母亲  她住在这村上快五十年了  她的戶口本身份证结婚证上一直写的这个名字  村中除了她的老头儿和儿女没人识的这个名字  村人见面都喜欢用自己习惯的称谓招呼她  老大
期刊
山野寂静  我是夜归人  寥落的星辰  吹过亭台的风  呼喊也好 沉默也罢  整个人已与月色融在一起  而檐角风铃的微微颤响  正护送我走进  只有寥落灯光的村庄在雨中  山居的小亭  與其说是躲雨  不如说是等雨  念珠般滴落  莲花般盛开  那角落的低吟  檐角上的敲打  丝丝入扣 心愈澄明  此刻我眼神朦胧  正与一只飞翔的大雁  融为一体
期刊
闲下来,时光如此静谧。  室内那盆蟹爪兰自在开放,  斜阳余晖也是那么的美。  我并未艳羡,  高枝间的那串鳥鸣。  此刻,我的心情,  如花蕊中最高贵的那部分。
期刊
鸟鸣在寺后的竹林里  荡了个涟漪  一枚竹叶飘向泥土  一枚竹叶飘向虚空  石板桥扬起千年粗糙的脸  听光滑的人声越来越远  谁都没有来过  包括洞内的马祖道一  他继续打坐,以石头的肉身  又一枚竹叶,深深地  拜了下去伪装  寻一张有光的椅子坐下  让身体变得透明,让思想变成琥珀色  让人以为我是绿茶、葡萄酒  小小的能量瓶  我在此时变得慎重,靠着墙壁  拒绝在它馥郁的花紋里迷失  我打开瓶
期刊
叶子深绿,个头正好  每一片叶都被阳光认领过  然后把乡野的日月风雨紧紧包裹  它是记忆的颜色  季风一直在它和它的故乡吹着  而我们,被它一口口喂大我终于听到时间的声音  我终于听到时间的声音  它沿着绝壁  从我眼前唰唰走过  但我手足无措  到底哪一段曾经有我  流岚、风雨,还是草木之上  一滴从未出走的露珠  也许我根本就没有来过太阳被寒风吹得站不住脚  太阳被寒风吹得站不住脚  在山顶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