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选择“黄昏散”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w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年后的今天,初中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几个女孩儿相约在北京紫竹院公园聚会。我去了,没见印象中当年同学的影子。只见几个年近花甲的老太太围成一圈谈笑。恍然意识到,我也是与她们同龄的老太了。当年有绰号“娜塔莎”、“冬妮亚”之称的女孩们,现在大都已退休,儿女也都长大成人。几个“闺中密友”终于有了闲暇时光重新聚在一起,无拘无束地长谈。 初中时,晓华是班里的文娱委员,个子高挑,能歌善舞,还颇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父母是外交官,她穿上妈妈送给她的连衣裙,加上一头自然卷发,特别像前苏联电影《伊凡从军记》中的女主角“娜塔莎”。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外贸学院,“文革”后我们失去了联系。
  几十年后再见面,她却说已离婚多年。我心中百思不解,她这样的优秀条件应该是很幸福的呀。晓华向我们倾吐出她内心的苦水。
  
  幸福结合 浪漫开始
  
  晓华和她丈夫完全是自由恋爱,她丈夫长得不好看但挺顺眼,性格随和幽默,当时在外贸系统工作,就这样与晓华相识。
  晓华怀念地说,那时他们很浪漫。当时日本电影《追捕》刚在国内放映,晓华尤其喜欢剧中的女主角真由美。她丈夫知道后,特意托人找到一套真由美的照片,送给晓华,她很惊喜。丈夫也很善解人意,每次出差回来,都给晓华带回一只她爱吃的烧鸡。
  因为晓华是大学里的优秀党员,而她丈夫只是中专毕业,父母曾坚决反对他们的婚事。但晓华对丈夫十分肯定,以他的工作能力和在国家大部委工作的业绩说服了父母。最终他们结合在一起,并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如大多数家庭一样,生活平静而幸福。
  
  分歧萌芽 忍痛分居
  
  大学刚毕业时,晓华在农场劳动锻炼,“文革”中表现活跃的丈夫被打成“五一六”分子,隔离审查。当时晓华坚信丈夫不是反革命,她相信党和群众,事情总会水落石出。那时她每天都给隔离审查的丈夫去一封信,鼓励他坚强。而当时他们周围许多受审查的人都离婚了。最后,果然如晓华所料,丈夫没有任何“五一六”问题。解除审查后,她丈夫逢人便说:“咱老婆没得说。”晓华也更力口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上世纪80年代,一股自由化的思潮涌来,一直在北京某单位领导岗位上的晓华,政治上已非常成熟。她敏感地意识到,丈夫骨子里那种不安分的因素又开始复苏。面对丈夫在政治上的糊涂,她很担心。于是,她动员丈夫到自己的母校进修学习,以适应新时期业务工作的需要。但他自恃甚高,不肯在知识层面上下苦工夫。晓华又鼓励他靠近组织,争取入党,他也不以为然。
  那时候,他总以工作需要为借口,常年出差在外,越来越不顾家。就这样,晓华和丈夫在家庭、思想、社会观念上的分歧越拉越大。最后,晓华忍痛与丈夫分居了。
  
  不再凑合 晚来离婚
  
  果不其然,先是收到匿名信,后来干脆有人找上门来,告发晓华的丈夫在外面作风不正。经过几年的苦劝和争吵,晓华的心里已静若止水。几年后的一天深夜,北京市公安局的警察突然登门,说要调查有关她丈夫的事情。晓华平静地告诉警察,她对丈夫的事不甚清楚。倒是他们的女儿一头雾水,不知道父亲究竟犯了什么错。
  一段时间后,晓华的丈夫出现了。晓华才知道,他刚从拘留所出来。晓华对丈夫的事一无所知,两人越来越形同陌路。
  女儿长大了,终于,晓华再也不能容忍丈夫的所做所为,以及对家对她的冷漠,提出离婚。那时她已年近半百,步入老年。许多人不理解,但晓华十分坚决。晓华的老父亲知道后,为女儿难过,老泪纵横。
  离婚后,晓华的丈夫很快再娶,但今年春天,不幸患罕见的腹腔黏液癌逝世。
  提起离婚,年近六旬的晓华很平静。她说,她和丈夫从甜蜜的初恋到最终分道扬镳,根本原因在于两人文化背景的差距和价值观的分歧。
  
  “熟年离婚”已成社会现象
  
  晓华婚姻的不幸,谁也没有料到,但细想又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对于自强独立的女性来说,当孩子长大成人,她们对畸形家庭生活的忍耐和牺牲也到了极限。这时候只想把时间留给自己,为自己好好活一回。当然,这也需要理智和勇气。
  以前婚姻有“三年之痛”、“七年之痒”的说法,如今又有了“黄昏散”的现象。一些老年女性朋友,在年轻的时候种下不和的种子,但为了家和孩子,始终凑合过日子。临老了,倒不能再忍了。有数据显示,退休后离婚的现象成增长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熟年离婚”,年龄在40—65岁之间,提出离婚要求的多为女性。
  专家分析说,“黄昏散”的原因多种多样,家庭琐事、观念不一致以及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和提高,都使得选择“熟年离婚”
  的女性越来越多。上海市社科院社会学所最近一份《离婚对女性权益和地位影响的经验研究》显示,诉讼离婚多由女性主动提出,占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二,原因多是女性不堪婚后生活质量下降。
  我的女性朋友中,不乏在中年或老年阶段主动提出离婚者,她们的个人条件都很好,大多善于独立思考,做事干练,对待晚年婚姻都坚持不凑合。离婚后,她们大多觉得轻松,活得更加痛快。但晚年离婚者会面临更多心理和社会压力,因此,也必须是成熟和理智之举,切不可一时冲动。
其他文献
走近“老干局”、“离退办”   “老干局”、“离退办”,这类直接服务于离退休人群的机构在不同的单位名称不尽相同,条件不尽相同,其作用都是一样的,简单说就是要为已经离职退休的老同志、老职工服好务。由于其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这类机构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特点:虽说不在本系统、单位的中心位置,但工作忙碌、琐碎、不分年节时令。这个小栏目或许会让读者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略见一斑。欢迎踊跃投稿。    河南油田离退
期刊
北京:不给老年人让座应算违法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赵义近期表示,正在考虑提出建议,地方立法保护老年人得到尊重,甚至提出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可能就算违法。日前,民政部等21个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正在根据《意见》研究调整老年证待遇增加的事宜。北京的地方法规将明确划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职责,年轻人不给老年人让座就算犯法。    杭州:农村老年人更需社会关爱  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福
期刊
我是一个小学音乐教师,退休后发现公园里老年人的合唱团体很多,但是唱老年歌曲的却寥寥无几。很多机关单位的业余老年合唱团,演出时也没有几首老年歌曲可以唱。于是,我产生了写老年歌曲的想法。  很多老年人对延年益寿非常感兴趣,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到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表达了人们老当益壮的雄心,让人认识到人生不永在,心态却不可消极。其意境高远,同时诗歌慷慨激昂的节拍也非常适合咏唱。  我决定模仿说话
期刊
闲来无事动动脚    经常活动活动双脚,对健康有益。特别是长时间站立和静坐的老年人,常会感到脚下酸胀和麻木,重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活动双脚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踮脚、蹬脚、转脚等。  当你长时间不动时,比如下棋、打牌、站立,每隔一小时左右做一次“踮脚”运动,用力抬起两脚脚跟,整个身体向上,再落下,可以促使下肢血液回流顺畅。另外,平时经常踮踮脚,可以避免下肢酸胀和麻木,也可以同时活动四肢和头脑,消除长时
期刊
人退休离职、特别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不必有失落感。  人的一生来去匆匆,如白驹过隙;人的一生跌跌撞撞,如雾里下山;人的一生也会有上来下去,如电梯之升降,飞机之起落。不同的是,白驹过隙,依然面临广阔天地;雾里下山,即会踏上平坦道路;电梯降下来还会升起,飞机落地后仍将起航,而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则不会重返。正因如此,一些人退休离职后难免产生失落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人生的大视野去看
期刊
我的童年结束在那辆返乡的马车上。  那是一个没有太阳的早晨,浓重的乌云把天空压得一点一点地低下去,那不是载着雨意在天空匆匆行走的云,那是沉重的铅灰色的云,它们一动不动地在天幕上覆盖着,冰冷而阴沉。在云的压迫下,广袤的大地上万籁俱寂,带有某种悲剧色彩,仿佛大地失却了灵魂。只有牲口的蹄子在刚刚结了一层薄冻的黄土路上,敲击着有节奏的金属的声音,干枯的茅草在风里摇曳着生命最后的颜色,这是大地上唯一的亮色。
期刊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和徐英是同学,彼此熟悉,互帮互助。1961年我们一起考上高中。开学第三天,我生病在家。第二天进教室发现座位次序全都变了。全班40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哄堂大笑,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不知自己该坐在哪里。这时,老同学徐英站了起来,一双闪烁的大眼睛看着我,指着她旁边的空位说:“你的座位在这里!”我慌忙坐过去,其他同学更是一阵大笑。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前一天班里调座位,年轻
期刊
在年轻人嘴里,“老人”一词总是和“保守”二字离得很近。  我们不服。有现代青年,现代女性,老人就不能“现代”了吗?  那么,“现代老人”的特征是什么?您想不想做一个“现代老人”?我们希望就此发起一次讨论。 目的是“让我们跟上时代”。和时代同步,会造就社会对我们的认同,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年轻。  “现代老人”与传统老人有很多观念上的差异,我们这里只举出3例,“抛砖引玉”。你可以就“现代老人”话
期刊
“老玩童”,是朋友送我的绰号。老玩童也好,老玩闹也罢,我都乐得接受。因为“玩”让我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我马上就要从工作岗位上“退居二线”了,但精力仍很充沛,每天积极工作,一年四季出满勤,风雨无阻。难得到老我的身体状况都良好,从没歇过病事假。究其奥秘,还得仰仗这一个“玩”字。  玩不是胡闹,也得讲科学。我每天早上晨练,边呼吸新鲜空气边跑步练操,整个一天都精神饱满。晚上去露天舞场,跟着一群老友
期刊
一个典型的中国女人,一个善良要强而命运多舛的女人,“认命”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为她带来晚年的平静……  王熙凤不仅名字和《红楼梦》里的那个重名,而且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曾是一个乡政府的办公室主任,现退休在家。她热情、开朗,口才好,向笔者聊起曲折的3次婚姻经历。    为上大学,我嫁给村支书的弟弟    父亲小的时候上过几年私塾,喜欢看古书,尤其是《红楼梦》,他最喜欢凤姐,所以给我取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