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秦朝——记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步勘测表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记载是可信的:秦陵中掩埋着微缩版大秦帝国;至今秦始皇的尸骨和巨大的财富仍沉睡于地宫中。它们一旦重见天日,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
  秦陵发掘何时开始?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记者对现年74岁的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的采访,是从西安到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路上开始的。一路上袁老始终话语不多,但自踏进兵马俑展厅的那一刻始,老人立刻兴奋起来,再不是记者第一印象中的沉默寡言的人。
  袁仲一:“这是全坑惟一一个没胡子的(兵马俑),制作它的工匠叫咸阳敬”;“这个黑铁塔似的大汉是宫丙做的”(图1)……
  


  兵马俑一号坑展厅中排列着形态各异的陶俑,数量达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当初制造者的名字,目前发现参与兵马俑制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无论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大部分兵马俑的制造者是谁。
  袁仲一:“比如刚才说到的那个叫宫丙的工匠,他的作品身材一般比较魁梧,头发做得非常逼真,是用筚状的工具一丝一丝刮出来的,但是有点过于程式化。这就是他的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与其他的(兵马俑)是不一样的。”
  如今,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老人闭着眼睛也能准确无误地指出来,就像一个爱兵如子的连长熟悉他的士兵一样。俗话说“日久见人心”,袁老与秦俑之间的这份“不了缘”,还要从30年前的1974年说起。
  
  历史上无数次的失之交臂
  ——成就了袁仲一成为第一个为秦俑掀起“盖头”的人
  
  1974年,当地农民在打井时挖到了陶俑俑头的消息传到主管部门,42岁的袁仲一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队长,带着几名考古队员赶到现场(图2)。于是,3个兵马俑坑里的约8千件陶俑陶马组成的庞大地下军团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人们先是兴奋,继而是震惊。但关于俑坑的存在,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它们到底是谁的军队呢?好在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人们在其中一支矛上发现了刻有“寺工”的字样。史书记载,“寺工”是秦代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一支戈上刻有“五年相邦吕不韦造”的文字,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据此可断定,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马俑就是始皇帝的陪葬(图3)。
  最令袁仲一感到惊讶的是,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发现兵马俑的机遇,但最终却都与这个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一个东汉墓葬的棺木直接放在了兵马俑中一组被打碎陶马的位置上;有一个民国初年农民取土的大坑,其规模肯定会使几十个陶俑暴露出来,而且当时见到的也绝不止一人。但没有人在意过,后来可能因下雨淤泥又一点点把它们盖住了……
  2000年来兵马俑一直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它们存在的信息,并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在袁仲一和他的同事们的“帮助”下重见天日。
  


  
  色彩之谜
  
  与如今人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整齐、威武的俑列大相径庭的是,1974年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图4)。因此,如何保护它们的原貌,这是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临的最大问题。
  袁仲一:“《史记》中曾记载,项羽入关后曾大肆烧毁秦始皇陵中的宫殿建筑。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兵马俑坑极有可能是被毁于项羽的军队。兵马俑的修复工作是极为困难的,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1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至今因为碎片丢失,还有很多兵马俑残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
  几十年前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曾报道过,当今社会上也仍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全部都是彩绘,只是因为后来保护不当,它们颜色尽失才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陶佣刚出土时,有的俑身上尚存有一些颜色的残迹,这是因为当年制俑时是先在烧好的陶俑坯子上打一层生漆底子,再在生漆层上绘彩,也就是说俑在下葬时全部是绘彩的。但兵马俑坑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遭遇过一场火劫。有人推测是项羽的部队干的,也有人说是修陵园的工人因为仇恨而放的火;再就是秦始皇陵靠近骊山,每当山洪爆发都会让这些俑‘泡一个澡’,挖掘中曾发现有清晰的浸水线,水深1.2米。你想,经过大火烧,水再多次地泡,颜色已经脱落了。当俑被挖掘出来后,由于埋在地下2000多年了,自然的老化再加上挖出后突然暴露在空气里,水分会马上消失,尚存的生漆层便形成了一层皮,很难再附着在光滑的陶俑表面,很快就会翘起、脱落,而这一过程仅需五六分钟。因此,每具陶佣出土一点儿,就要立即采取措施,得边挖边加固——用化学黏合剂把它固定住,还要不断地喷洒水以保持一定的湿度,让它翘起的速度慢一点……二号坑中出土的6件精美彩陶俑全部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就足以说明,我们对出土兵马俑的保护是及时的、方法是得当的(图5)。”
  


  至今,兵马俑的挖掘工作仍在缓慢但很顺利地进行着,因为兵马俑坑中还有很多陶俑没有出土,完成这些挖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地下宝库包罗万象
  
  以往发现的秦代文物非常少,学者们大多只能根据残存的史料记载去勾勒那个2000余年前大一统帝国的依稀轮廓。但与兵马俑相伴20余年的袁仲一,却使那个遥远帝国的某些层面清晰地得以再现,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关于一口秦代古钟的故事:
  袁仲一:“197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发现了一口秦代的青铜钟,钟的表面绘有错金花纹,上面刻有‘乐府’二字。这一发现可非同小可,因为过去学界普遍认为乐府最早设立于汉代,但是这只青铜钟的出现意味着早在秦朝就已有乐府存在。遗憾的是,这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在被发现10年后,在博物馆中意外被盗。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这口钟又于被盗12年后在已经回归祖国的香港露头了,我被通知立刻去香港鉴定真假。这时这口钟已经发生了变化,盗贼怕被别人认出是偷盗物品,不仅将钟上最宝贵的‘乐府’两个字给锉掉了,还用酸为这口钟去锈,使钟的表面颜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足足看了5个小时,总算根据原在‘乐府’两字下面铸造时就有的一个凹窝缺陷,钮边内侧有一条不易为人注意的断了半截的阳线等诸多细节断定就是那口失盗的乐府钟(图6)。”
  如今,这口秦代乐府钟珍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冰山一角
  
  继兵马俑坑之后,越来越多的秦始皇陵陪葬坑被发现,越来越多的秦代文物被展现在世人面前:1980年铜车马出土,1996年石铠甲坑出土,2000年文官俑出土……秦代尘封的历史被一点点地开启。史书上记载:秦始皇用38年时间动用了72万人修筑陵墓。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陪葬坑?如果陪葬已是如此隆重,主人的整座陵园岂非豪奢至极?它将给人们带来一个何等的惊喜。
  袁仲一:“根据史料载,始皇帝生前似乎想将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全部复制到自己的陵墓之中,希望死后仍能拥有无上的权力。因此,秦陵中掩埋的极有可能是一个秦帝国的缩影。如果这个千古之谜能够破解,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图7)。”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兵马俑挖掘工作开始之初,不仅是袁仲一将目光对准了秦陵,世界上考古学界、地质学界以及遥感学领域等多路专家学者,包括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内,都曾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介入了对坟冢的研究,其中对秦始皇陵深度的推测更是悬殊巨大,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就推测秦始皇陵的深度在500到1500米之间……
  袁仲一:“推测是要建立在史据、实据的基础上的。我一是根据《史记》‘始皇陵下穿三泉’的记载,也就是深达三层地下水。我们在始皇陵附近挖掘过一口秦代古井,水面是地下16米,3层地下水也不过深30米左右(图8);二是我们对始皇陵进行过钻探,发现它有防水墙,但最深的探孔表明(防水墙)不会深于地下39米;再就是已发现的最高规格的汉墓也达不到500米~1500米的深度……所以我认为秦陵的深度在地下39米以内。不仅如此,根据我们多年对秦陵地下城墙的勘探,已基本可确认地下宫殿的大致布局,是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地宫,并且有内外两城。”
  《史记》中还有对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
  袁仲一:“汞是会挥发的,垂直挥发后便会积聚到土里。我们做过一些探测工作,发现在陵的中心点那一块儿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土壤中的汞含量为通常土壤中汞含量的2~42倍(图9)。鉴于秦陵中大量水银没有蒸发,也就表明陵墓很有可能从未被盗,2000多年前的一切可能仍然毫发无损地被保存于地下……”
  


  
  责任心大智慧
  
  如今社会上很多人对秦始皇陵的开挖非常感兴趣,作为一位30年倾心于秦陵考古研究的考古学家,袁仲一对开挖秦陵无疑有比常人更强烈的愿望。这一点,从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概括中可管窥一斑。
  袁仲一:“考古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地探讨未知,获得新知。愉快就蕴含在探讨的过程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寻寻觅觅,永无止境。”
  但是,他并不主张现在就开挖秦陵。
  袁仲一:“原因有两条。第一条,当年秦始皇下葬的时候,是将棺木、陪葬品放入墓穴后,用夯子一层一层将封土夯实形成现在这个样子的,2000多年了,封土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遗迹,挖掘的时候它必然要遭破坏。虽然有人提出打个洞进去,那是盗墓贼的勾当,考古是不允许这样干的;其二,墓室因为长期埋在地下,已形成一个恒温、恒湿的固定环境。一旦打开,环境的突然变化势必会对里面的众多文物造成极大的破坏,而现代科技还不足以做到对其全面妥善地保护。现在打开秦陵,我们虽可一睹为快,但我们子孙后代是否能看到就很难说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人,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秦始皇陵的开掘目前看还遥遥无期,但20余年的执着于此,使袁仲一对那个2000千年前的秦帝国,那位长眠于这块土地下的千古第一帝,有着难以名状的亲近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与理解。
  袁仲一:“秦人并不像过去人们评价的那样,是一个落后的民族,秦帝国也不是人们以往认为的那样除了统一大业外,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没有新的贡献。恰恰相反:兵马俑的塑造,千人千面、千姿百态,具有自己独到的雕塑艺术风格,否定了以往认为中国雕塑艺术是在佛教传入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才发展起来的说法;兵马俑的制作采用的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模式,大约有上千人参加了这项浩大的制作工程。集合那么多人从事一项艺术创作,这本身在中外雕塑艺术史上就是罕见的。当然,这无疑需要很好的管理水平,严密的组织才行。再就是俑坑中出土的几万件同类兵器,不仅几乎每一件的质量都一样,而且有的青铜剑至今没有生锈。专家研究表明,这些剑在铸造时采用了氧化处理技术,而这一技术是在近代才发明的……”
  1988年,袁仲一并非情愿地出任了秦始皇兵马俑馆的馆长。在担任兵马俑馆馆长的10年时间中,袁仲一也从未停止过考古挖掘工作,秦陵任何一个陪葬坑的发掘,都能看见他在现场忙碌的身影。如今,袁仲一正在围绕秦代考古进行孜孜不倦地著述。他写作的时候几乎不用查找太多的资料,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已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
  正是这种对于考古几十年不衰的热情,才成就了今天的袁仲一。
其他文献
最上档次的别墅之时代御湖  在2013年中,时代御湖一直在我的记忆中留有很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的项目卖点也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在上海普通住宅已经突破200万的今天,同等价格可以在淀山湖畔买一处有山有水的别墅产品,实在是一件有吸引力的事情。时代御湖的开发商颇有新意,将联排别墅的位置安排在社区最靠近湖边的一侧,让业主最大限度的亲近湖水,眺望远处的景色。在社区外面是一条宽阔的绿茵大道,并不突兀
期刊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未来命运的世界性公约,诞生于1972年。那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所有国家发出了呼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是极其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在它们受到威胁之前,应把它们保护起来。一个代表全人类心声的共鸣从此传遍了地球的每个角落——世界遗产不仅属于个别国家,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巴姆,伊朗东南部的一座小城,2003年12月26日清
期刊
奥运“起死回生”    国际性的体育运动会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很多环境问题,奥运会也不例外。大量场馆的建设会破坏环境,加重污染;水上项目会污染水域,甚至污染水源;奥运会期间的大量人流会带来交通拥挤、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垃圾管理等问题;赛后场馆利用不当会给生态造成影响,变成社会负担。这不仅给奥运会主办城市带来了不良后果,也逐渐影响到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  1976年,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9
期刊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没能在中国找到连接“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古人类化石。而在利基家族发现“东非人”和“能人”之后,非洲大地接连引爆惊人发现: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露西骨架”,距今约330万年;20世纪末,发现“地猿”和“千僖人”,距今约500万年~600万年;2002年,在中非找到“乍得人”,可以上溯到距今700万年以前。因此,古人类学界公认:人类最早的雏形出现在非洲。中
期刊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现在很多孩子沉溺于电子游戏,它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孩子体质的正常发育,比如身体的协调性(图1)。协调能力是人体不同部位协同配合完成活动的能力,是人体的一个综合素质能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在做运动时,肌肉发力的时机要正确,运动的速度、方向非常恰当,动作要有平衡稳定性。    人体的协调能力提高了,会使人们在肌体处于突然变化或者不利的环境条件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动调整,
期刊
暨华润玖玺宫Mini系列平墅的热销,8月华润玖玺宫全新推出280-380㎡御制佘山传世宫殿样板示范区。同时推出高端服务平台,结合世界500强华润旗下信托、医疗、购物、俱乐部等资源,解决客户健康、金融、理财、日常消费等多方问题,因此得到多方关注。  玖玺宫一期仅8座97户,社区容积率不到0.8,每栋住宅建筑仅3-4层,高约15米,甚至比小区大部分树木还低,整个小区掩映在树荫下,一层一户。住宅占地密度
期刊
传统群体游戏    20世纪60~70年代,孩子常常自发组织起来玩群体游戏。女孩一般都爱玩打沙包、跳皮筋、跳绳,男孩子爱玩骑马打仗、叠罗汉,偶尔也踢球。有一个叫“冰棍化了”的游戏:一个伙伴被“冻”在那里了,其他人就得赶紧想办法去救他。大家跑过来跑过去地互救,很有乐趣。  传统的群体游戏需要孩子们面对面地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社会属性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例如玩打仗会产生出社会关系的雏形,有领导
期刊
太 空 通 讯    浩瀚苍穹,斗转星移,有多少智慧生命栖息在这个宇宙中?他们如果也像我们一样,能向宇宙生命发出问候的信息,我们能够清晰地捕捉到吗?  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西班牙马德里和美国加利弗尼亚州,科学家们建立了3个太空通讯基地(图1)。与此同时,地球人类在等待外太空生命问候的同时,还将各种功能的探测器送上太空。这些探测器有的已飞临太阳系的边缘,但仍然受控于地球上的通讯系统,并可将得到的信
期刊
为了保护小宝宝的健康孕育,准妈妈们都要定期到当地的妇幼保健院接受胎心音的检查。现在一种新的技术,可以免去准妈妈们的舟车劳顿之苦。她们在家里就可以得到医护人员的围产期保健,医生就可以监听到胎儿的胎心变化。这就是远程胎儿监护技术。  在深圳妇幼保健院,这种远程监护技术已经为300多个孕妇进行了监护,其中40多例胎心异常的孕妇都得到了及时的治疗,防止了胎儿缺氧、宫内窘迫以及脐带绕颈等导致胎儿出生缺陷甚至
期刊
时间是神秘的,因为谁也无法体验它的产生和结束。所以人类才会一直梦想着穿越时间。电影给我们提供了表现这一梦想的载体。今天,我们就将带领大家做一次时间旅行,在电影《回到未来》三部曲的行进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时间和它们之间的因果。  从1985到1990年,由罗伯特·泽米克斯执导的《回到未来》三部曲以一种轻松诙谐的笔调为我们叙述了由时间旅行而引发的喜剧故事。  1981年好莱坞的银幕上充满着颓废、暴力、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