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教什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cpt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内容展开的,往往是告诉学生这篇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例如,学习《祝福》后,学生知道了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妇女形象,是一个被冷漠的社会和封建愚昧思想推向死亡的悲剧人物,通过这一悲剧人物,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学习《项链》后,学生知道了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作品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在教给学生这些时,教学内容的落点落在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小说主题”上,即落点落在了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上。小说教学最后是要教给学生这样的一些东西吗?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对小说教学来说是应该有的,但是最后不应该只停留在这些地方。如果作为一般的日常阅读,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小说教学的阅读,把落点落在这些内容上似乎就有些问题了。小说教学最终的落点,不应该落在一个个人物形象或一个个主题上,这些只是学生小说学习的例子。小说教学要通过一个个例子的剖析,让学生学会怎么进入到小说所呈现的世界里面去。
  小说阅读的现状是学生很难进入小说世界,尤其是优秀的小说作品或有难度的小说作品。小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小说世界,而不是考察学生小说阅读的“产出”。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小说世界,很大程度上是“解读方式”有问题。正确适当的解读方式是解决学生小说阅读障碍和提升学生小说欣赏能力的关键,因此教给学生解读方式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为什么是教解读方式
  小说的内容即小说所描写或反映的内容,对小说教学来说也是需要的,我们需要用它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和人生体悟,甚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这只是小说教学的内容之一,而不能成为全部。小说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学生对小说解读方式的把握上。为什么把小说教学的内容确定为教解读方式呢?
  解读方式是小说阅读的基础,是小说阅读的关键。学生不掌握一定的解读方式就无法更好地进入文本、读懂文本、深切地把握文本。从解读方式在小说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角度看,小说教学要把教解读方式作为重要内容。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教解读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什么叫“解读方式”而不叫“阅读方式”?小说教学中的阅读和一般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一般的阅读可以随便去看,看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小说教学中的阅读则是一种学习性阅读,学习性阅读需要给予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对作品中的视角,在没有学习之前,学生是没有意识的,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学生可能会形成阅读小说时通过视角去解读或欣赏作品的习惯。例如,学习《孔乙己》时,学生不容易注意作品是通过咸亨酒店小伙计地视角讲述故事的,教师对此可做引导,让学生体会鲁迅为什么要运用这一视角讲故事,这一视角讲故事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说,没有了小伙计的《孔乙己》就不是完整的《孔乙己》,因此在《孔乙己》的教学中,不涉及小伙计的视角是有问题的。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再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睛看贾府,通过贾的视角看林黛玉等,都是视角问题。学生经过了学习之后,就会具有视角意识,就会认识到视角在小说中的作用。学生再去解读或欣赏其他小说时,就知道可以运用视角去阅读或解读作品,就能够自觉地运用视角意识了。小说教学中的阅读,既有一般阅读随意性的一面,又有需要经过努力才能习得的一面。这需要努力习得的一面就是怎么进行“解读”。当需要“解读”时,一定是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需要解决,甚至需要帮助才能去看懂,不然自己可能无法看懂。小说教学恰恰是应该在学生看不懂但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看懂的地方用力。
  教给学生解读方式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基础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小说教学,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小说阅读打基础的,学生学会了解读小说的方式,就掌握了小说解读的工具,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它去解读同类或非同类的、相似的甚至陌生的小说。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能够迁移的,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与意义。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丰富的人生、广阔的世界,这应该是小说阅读的功能或目的之所在。这样的目的可以在小说教学中部分地实现,但更多地要靠学生在课外、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慢慢去实现。为了更好地更长远地实现这样的目的,小说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小说的解读方式。
  三、理解的框架
  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解读方式进入文本、读懂文本的过程。为说明问题,我们构建了下图以便于分析与理解。
  文本世界由表达方式、表达对象、表达意图三个方面构成。在一个文本里,作者会通过语词、句式、语气、结构、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去讲这事,我们把这些统称为表达方式。作者所直接描写、刻画的内容: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我们统称之为表达对象。作者通过表达方式和表达对象所要表达的意图或主题,统称之为表现意图。
  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容易看到的是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显性的内容,比较不容易看到的是作者意图、作品主题,也比较不容易看到作者表达方式在小说叙述过程中的作用。小说教学是否应该教那些学生不容易看到或看不到的东西呢?如果回答是,那么只答对了一半。教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没有看到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而这就是解读方式。
  解读方式,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与表达方式直接相关的解读方式,比如,品味语词、解析句式、体会语气、分析结构、赏析修辞、掌握视角、赏析细节、把握手法等等;二是作品的表达方式之外但却与作品本身相关的解读方式,比如,通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来进入文本、通过把握文体特征来进入文本等;三是完全外部于作品的解读方式,比如,整体感知、自我体悟、反复阅读、概括提炼、剧情表演、借助工具等,也是进入文本的方式。这些方式同从作者的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解读不一样,同与作品相关的角度解读也不一样,却也是应该教给学生的。
  在三类解读方式中,重点是第一类,即与表达方式相关的解读方式。这些解读方式是怎么来的呢?显然来源于作品的表达方式。正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词、句式、语气、结构、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方式去建构故事,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这些方式去解读故事。
  作者建构故事的过程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法把主题或意图层层包装、圈圈环绕的过程;读者解读故事就是循着作者包装的方式和手法把故事层层剥开、圈圈解套的过程。
  小说教学不是教学生小说的写作,而是教学生小说的解读,要想读懂一篇作品,我们必须要借助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我们需要对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和品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学生应该掌握品味语词的方式、解析句式的方式、体会语气的方式等等,这才应该是教学落点。这些内容不会在一篇课文中同时教,而要根据不同的小说的特点,分散开来教。
  怎么教给学生小说的解读方式属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含有教学方法)的问题,此处不多谈。这就需要注意区别“教的方法”与“解读方式”不是一回事。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的方法”教会学生小说文本“解读方式”的过程。小说教学的内容就是教给学生小说解读的方式。换言之,小说文本解读的方式,就是小说教学的内容,在这里方式(含方法)即内容。
  四、例说小说教学的内容
  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小说教学的内容。
  例一:品味语词
  以下是鲁迅的小说《祝福》里面的一段文字。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当学生读到这段文字时,可能并未注意到怎么去解读,现在就要把里面需要注意的语词特别标示出来,请学生注意这些语词。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接下来教师运用“换词”的方法,把这些有标示的语词成其他的语词。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精神毫无寄托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世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体露在尘芥里,从活得幸福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怀疑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终于被小鬼勾往阴间去了……
  通过让学生比较原文语词与置换语词之间的差异,让学生理解作者使用这样的语词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特点。
  下面是我们对这段教学的分析。
  教学的内容(教什么?):
  结合语境,品味作者的用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确定的依据(为什么要通过语词来品味?):
  语词的选择与运用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教学的载体(借助什么教?):
  选择的是上述段落。
  教学的方法(怎么品味?):
  换词体会。
  学习的结果(学到了什么?):
  1.品味的结果:
  运用原来的语词更能够令人感到极度的悲凉与沉痛。悲痛中包含着同情、感慨、忧愤、冷嘲等复杂情感,只能意会,很难言传。
  2.教学的落点:
  学生明白作者运用特殊的语词,表达特定的情感,从而学会通过对作者所运用的(特殊的)语词的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今后再读小说时,学会通过品味作者所运用的语词来理解作品。
  例二:体会语气
  下面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祝福》里面的两段对话。
  《孔乙己》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祝福》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下面是我们对这段教学的分析。
  教学的内容(教什么?):
  结合语境,通过“语气”体会文本中对话者的心情与心态。
  确定的依据(为什么要通过“语气”来体会?):
  作品中人物言说时的语气能够表现出他的心情与心态。
  教学的载体(借助什么教?):
  课文的某一段,或者两段文字。
  教学的方法(怎么体会?):
  1.教师朗读
  2.学生自读
  3.学生表演
  4.学生讨论
  学习的结果(学到了什么?):
  1.体会的结果:
  《孔乙己》中:
  问者好奇,满怀兴趣。为什么?因为并不关心人,而只是关心事。
  答者先是很带劲,一副由于知道信息而信心满满的样子;后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为什么?因为毕竟事不关己。
  《祝福》中:
  问者急切,语气也急切。为什么?因为心存不安。
  答者懒散,语气也舒缓。为什么?因为情绪漠然。
  2.教学的落点
  学生学会了通过语气,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情与心态。再读其他作品时,能够注意人物对话中的语气从而把握作品。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学的载体、教学的方法、学习的结果等各项之间的区别与相互关系,可以明白小说教学的落点,应该落在小说文本的角度方式上,而不仅仅是小说的内容上。
  五、如何确定小说教学内容
  把品味语词、解析句式、体会语气、分析结构、赏析修辞、掌握视角、赏析细节、把握手法等解读方式作为小说教学的内容,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内容的确定,还比较“泛”,具体到小说的解读还需要进一步扣住其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
  小说教学的内容要随小说的类型特征来确定。小说的类型特征是某一类小说所特有或特别突出的特色。要解读某一类型的具体作品,要考虑到其类型特征,运用这些类型特征去解读。为什么要学一篇一篇的小说,原因之一是有不同类型的小说。学习一篇小说就是要学到其中所特有的东西。我们去教陌生小说的时候,更具有挑战性。比如说,意识流小说、荒诞派小说、后现代小说等都有自己的类型特征。在教这些类型的小说时,就要考虑把怎么去解读这种类型的小说的方式确定为这篇小说的教学的内容或内容重点。
  比如,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具有荒诞性质的小说,学生用传统的解读方式是无法读懂这篇小说的。教给学生一种转换文本解读的方式,即理解荒诞小说的特点与表现手法,学生才能够读懂。通过这篇小说的教学,教学生读懂了原来读不懂的东西,而且学会了解读荒诞小说的一些方法,以后学生就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去解读其他的荒诞小说了。
  小说不仅有其类型特征而且每篇小说都有其个性特征。小说的解读方式要随具体小说的体式而变化。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还需要研究具体的这篇小说的文本体式,并据此来确定小说教学的内容,即具体的解读方式。
  例如,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后》,有这样一些特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大量运用“暗示”的手法,人物身份的暴露与隐匿,时间距离的运用,人物对话的运用,作者全知而读者未知的信息差异,故事情节的逆转与读者期待的“落差”的运用等等。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确定教学的落点,比如,选择确定教小说中“暗示”的运用与关注“细节暗示”来解读作品,教小说中人物身份的暴露与隐匿的表达方式与运用人物身份的隐与显来解读作品。
  唯有结合具体的小说作品的文本体式才能确定出有针对性、有个性的教学内容。每一篇小说的教学内容都是特定的,同时又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在教特定内容的同时,照顾到共通的东西。当多篇小说教过之后,即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会积累大量的小说解读方式,能够综合运用或选择这些方式去解读作品。在后续学习中,学生可以运用先前学习的解读方式解读后来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运用所学,达到学以致用。
  [作者通联: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一、建构式新课堂的内涵  建构式新课堂是学生在展示预习成果,展示提出的自学疑问,闪现出来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关注生命”的感受、体验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信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与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旧课堂有本质的区别。  二、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1.
此时,我只是想起一些质感的词藻  溶尽了我削皮锉骨的呻吟  并允许我躲藏  与披荆斩棘无关  与似水流年也无关  仅仅是为了躲藏  螺旋纹的房子在夜里翻卷起浪花  与陷进来的星星一起  不存在挣扎,我的自由  我的领悟,已证明过  月光下的大地  那么白  仿佛一切都停止了  喧嚣声都停止了  道路被放空  路燈撑着的光亮  是另类的漂泊  而寂静在慢慢填充到  那些楼影和树影,还有我  像身旁止
很长时间以来,诗人沙马奔走在极端贫困的边缘。有一阵子被查出病症,经常去医院,承受肉体痛苦和昂贵的医疗费。“月光下,我手拿一包药物/弯着腰,穿过闲散的面孔回家/与疾病周旋这么多年/仿佛一次次的战争与和平”(《药物与疾病》),描述的正是这种状况。后来夫妻俩皆失去工作,还要抚养儿子,并尽可能让他上好一点的学校。问题是,诗人养活自己尚且困难,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在这种困境中,且不说写诗,即便是谈诗,都成了一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教师教师,能教才能叫师。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第二,对《再别康桥》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作品描写了王子猷在弟弟子敬去世后独特的悼念方式。对其主题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从人伦之情的角度,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了子猷对子敬的深厚情谊。  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人文底蕴的开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多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章解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如接受美学所论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上的空白和不
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当然绕不开“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教师用书》),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生便能迅速并且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  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理解主旨阶段,阅读教学恐怕会陷入“教教材”的泥沼,其单调平滑、机械化操作,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口味,让学生逐渐远离文学经典,远离语文课堂。《病梅馆记》反映了封建社会压制思想、
捧读《社戏》,小说中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平桥村的山水令人陶醉,自然纯朴的风尚叫人感动。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情感、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空气、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无不溢彩流光,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的旋律,让人沐浴着美的光辉,享受着美的陶冶。可以说《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张扬美的经典美文。    (一)行文构思的流动之美    古人云:“远
1.上海卷  “他们时代”来临的标志  世界是由“我们”、“他们”组成的,“我们”、“他们”原本是互相依存着的,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时也便意识到了“我们”,反过来,当人们意识到“我们”时也便意识到了“他们”。只是在过去,很多人,特别是优越感特强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从“我们”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竭力表达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见解,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衬托
致北塘  坚冰与孤土共同在暮色中攀登  创门往上雀跃,在天空的底部  凿开许多空洞  从中午时分开始,一直从水塘的眉梢上升  慢慢地,紧张地沉默之后  气层像大雁,在高空燃烧着荣耀  最后又变成光滑的柳枝往下沉,终于被风托住  像鹰惊险地悬挂成  瘦长的云  那边,鸟飞向远方,  缷下紫色的罗衣  气流依然摆布着陰霾  它们吞吐出烟气  又顺便把光打向附近的岩石  留下模糊的疤痕  突然间,在水的
一朵花,开在山坡上  像一个人走在人群中  一朵花的周围有草、灌木和别的花  她并不孤独  一朵花,向着春天开放  三只蜜蜂飞过来,嗡嗡地歌唱  人群中,我与很多人同向而行  有的一起并肩走了很久  也有很多人迎面走过来  我们擦肩而过  我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他们也不知道我叫张三,还是李四  我们却都像一朵花,那样  慢慢凋零  往事  經常是这样,在清晨  或者日暮以后  我爱一个人  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