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B)—0061—0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通过对近十年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的研究,笔者发现高考中阅读理解试题的阅读量逐年增加,难度系数也在逐年增加。为此,笔者自主探索,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单词、词组及句子的含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这些词及句子,同时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分析、综合、判断信息的能力。对于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整体阅读,全面理解,训练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能力
训练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能力可通过找主题句、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进行。英语阅读材料一般都有主题句,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主题句一般是段落的起始句,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结尾。段落大意即段落的中心思想,它体现了作者写文章段落的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阅读的关键。教师可以结合以下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1)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passage?
(2)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 ?
(3)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es/deals with ?
2.分解材料,逐一攻破,提高学生理解具体细节的能力
理解具体细节的能力可通过直接辨认和间接辨认来完成。这类问题都可以在短文中找到答案,只不过为了迷惑考生,命题人常常将原文换一种说法。所以,照抄原文、一字不改的不一定就是答案,而与原文意思相同的可能就是正确的答案。这类试题一般采用下面的提问方式。如: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included/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2)Somebody believes/thinks that .
3.剖析材料,表层理解与深层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推断的能力
这种题型是阅读理解中较难的题型,属于深层次理解题。它要求学生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①透彻理解词汇的含义并进行推理;②对文章进行归纳、推理,切忌脱离原文胡乱推理;③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和写作目的。另外,要注意判断、推理和结论的区别。判断是对已知的事实作出合理的判别断定。推理是从已知推出未知,如含有imply或infer的问题。结论是以已知的事实为前提,得出合理的论断。同时,学生要学会对长句、难句进行分析,可以先找句子的主干部分,再看修饰成分,但不要过于细致,拘泥于语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断文章隐含的意思。教师不妨采用下列的问题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
(1)We can infer from the (first/second) paragraph that .
(2)The passage implies that .
(3)From the passage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
4.研读材料,通篇考虑,提高学生理解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作者的意图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换一句话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态度的分析要根据短文的内容来进行,解题的关键要看作者在文中用了什么样的口气,若用褒义词,一定是赞成;若用贬义词,那就是反对;若客观陈述,则是中性的立场。教师可以采用下面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这一能力。如:
(1)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
(2)The tone of the author may be .
(3)The author seems to be in favor of/against
.
众所周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艰巨的工程。学习策略固然重要,但策略的运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B)—0061—0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通过对近十年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的研究,笔者发现高考中阅读理解试题的阅读量逐年增加,难度系数也在逐年增加。为此,笔者自主探索,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单词、词组及句子的含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这些词及句子,同时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分析、综合、判断信息的能力。对于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整体阅读,全面理解,训练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能力
训练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能力可通过找主题句、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进行。英语阅读材料一般都有主题句,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主题句一般是段落的起始句,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结尾。段落大意即段落的中心思想,它体现了作者写文章段落的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阅读的关键。教师可以结合以下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1)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passage?
(2)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 ?
(3)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es/deals with ?
2.分解材料,逐一攻破,提高学生理解具体细节的能力
理解具体细节的能力可通过直接辨认和间接辨认来完成。这类问题都可以在短文中找到答案,只不过为了迷惑考生,命题人常常将原文换一种说法。所以,照抄原文、一字不改的不一定就是答案,而与原文意思相同的可能就是正确的答案。这类试题一般采用下面的提问方式。如: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included/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2)Somebody believes/thinks that .
3.剖析材料,表层理解与深层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推断的能力
这种题型是阅读理解中较难的题型,属于深层次理解题。它要求学生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①透彻理解词汇的含义并进行推理;②对文章进行归纳、推理,切忌脱离原文胡乱推理;③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和写作目的。另外,要注意判断、推理和结论的区别。判断是对已知的事实作出合理的判别断定。推理是从已知推出未知,如含有imply或infer的问题。结论是以已知的事实为前提,得出合理的论断。同时,学生要学会对长句、难句进行分析,可以先找句子的主干部分,再看修饰成分,但不要过于细致,拘泥于语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断文章隐含的意思。教师不妨采用下列的问题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
(1)We can infer from the (first/second) paragraph that .
(2)The passage implies that .
(3)From the passage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
4.研读材料,通篇考虑,提高学生理解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作者的意图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换一句话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态度的分析要根据短文的内容来进行,解题的关键要看作者在文中用了什么样的口气,若用褒义词,一定是赞成;若用贬义词,那就是反对;若客观陈述,则是中性的立场。教师可以采用下面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这一能力。如:
(1)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
(2)The tone of the author may be .
(3)The author seems to be in favor of/against
.
众所周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艰巨的工程。学习策略固然重要,但策略的运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