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及空间分异研究——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证据

来源 :东岳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lph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超效率的DEA-DDF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探寻区域一体化对工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研究期间内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及各省市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空间上呈现工业发展重心由局部向整体集聚的趋势;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看,区域一体化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对城市群自身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反而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是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吸引外资能力对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效果有限.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节日所构建的岁时空间,是以整个文明体为时空背景的多元一体的岁时空间,它是中国历史与文明进程中所特有的,与芮德菲尔德构建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文明结构有着明显不同.在这一岁时空间中,一体性是最重要的特质,岁时的完整统一性与空间的内在联系性得到充分体现;同一岁时的不同空间对岁时节俗的表达各具特色,体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官方是岁时空间最重要的主导者,既是节日的确定者、设计者,又是节日的管理者和引导者;祭祀与仪式始终是节日活动的主导.这一岁时空间内周而复始、不断延展的节日与节日活动,既是不同时空共同
梁遇春在现代文学史上虽以小品文著称,但在文学翻译方面贡献更大,译文数量之大不仅远超小品文,而且译文坚持"信"的同时,还不失"达"和"雅"的更高追求,包括其译作中的译者注和译注评,更是确立了其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关注其翻译业绩,探讨其翻译风格与情调,有助于推进梁遇春研究进一步走向全面和深入.
"时"是儒家思想中兼及天人、具有主客双重性征的哲学概念.儒家"时"思想源自孔子,其"用行舍藏""无可无不可""执中"等言论和行事体现了"时"的思想观念.战国时期思孟学派和《易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时"思想,孟子提出的"圣之时者"和"经权之辨"侧重于从人道的角度开拓孔子的"时"思想;而《易传》则从儒家宇宙论、形上学的角度凸显了"时"的天道特征.
生态批评长期以来偏好以环境为主题和内容的现实主义文本,当遇到未明确主题化环境的叙事文本,则显得捉襟见肘.有鉴于此,伊琳·詹姆斯提出生态叙事学的阅读模式,从内容和主题转向形式和策略,从而为所有的叙事打开了生态话语之门.故事世界的生态叙事学阅读,即通过对那些帮助读者沉浸于主观空间、时间和体验中的文本线索的分析,为读者提供对全球环境的文化多样性理解和体验,培养读者的环境洞察力和对差异的敏感性,重塑读者的环境想象,从而实现文学在保护地球方面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生态叙事学不仅拓宽和推动了生态批评的发展,而且丰富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也是不断为残障群体谋生存、谋发展、谋幸福的过程.在100年的政策实践中,特别是在残障保障领域,从党建立初期基于为残障群体谋取生存权的目标,主要针对残疾军人的保障、到新中国成立基于为残障群体谋取发展权的残障群体保障、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残障事业发展道路,新时代为争取残障者幸福权,将残障者作为公民权利的主体,推进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生动的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坚守的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山东的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趋势.首先,在题材上不断拓展,主要表现在发掘了曾被文学史忽略的革命地区,还着眼于以前常被忽视的革命群体.其次,在创作观念与观察视角上不断深化,在注重革命中个体的差异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启独特的生命景观,弘扬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最后,山东革命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在语言、人物、叙事技巧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总之,这些作品标志着值得充分肯定的山东报告文学创作的新高度.
国际海事组织积极出台了针对极地航行的国际法规,以对极地航行安全事项与环境事项进行规制.但是受制于现有规则的局限性,黑碳、重油、生物入侵等新兴问题未能通过专门性法规得以规定.因此,有必要在《国际极地水域运作船舶规则》的视角下梳理北极航行国际法律规则现状,并对其规制局限予以总结,以期对未来的极地航行国际法发展议题研究有所贡献.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并不仅限于儒家之伦理诠释,道家、尤其是庄子伦理之思的重新打开也应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这种重新打开需要转化过去天人相对之旧有诠释格局,转而诉诸自我与他者之际的一种伦理可能.这种伦理在本真上是一片虚意,这是既在当下又出离当下的时间化的自我呈现.在此虚之时间的自我呈现中,自我与他者之际便有了一种相知相赏的积极性伦理的意蕴,虽然这种积极性与我们一般理解的"相忘于江湖"的消极性伦理始终同时而共在.
数据新闻作为以数据驱动为主要叙事逻辑的新闻形态,其叙事机制与传统新闻相比发生了重大转变.伴随着新闻传播情境的变迁和公众对新闻内容诉求与接受行为的转换,数据新闻在叙事符号载体和叙事主体结构层面实现了叙事转向.当数据内涵的多样性和表意性取代了传统文本符号在叙事表征维度的单一性和物源性,数据新闻的叙事方式进而转向视觉化和立体化.因此,在数据新闻生产环节,多种非传统新闻职业角色的加入成为必然趋势,而数据新闻的叙事生态也随之发生转变.受此影响,数据新闻的叙事机制在重塑后形成了新的叙事特征,强调在新闻整体发展视域下对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行,还有一小部分记载了孔子弟子的言行.在战国孟子时代,《论语》大概已经辑定.西汉以来,《鲁论》《齐论》以后,《张侯论》成为最为流行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论语》文本.汉代《论语》的单注本,《鲁论》有郑氏注,《古论》有孔氏注、马融注,《张侯论》有包氏注、周氏注,等等.曹魏时期何晏主持编纂的《论语集解》保存了大量的汉魏古注,同时开始以《易传》注《论语》.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扩大了集解的文本,同时大量玄学思想加入到了《论语》的注疏文本里.北宋邢昺的《论语注疏》注重儒家本来的义理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