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欧阳山:爱得很粗暴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0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对父亲就抱有畏惧。记得儿时有这样的记忆,晚上我很早睡了,可是半夜被大人们的大声说话吵醒,我听到父亲在叫:“星星呢?星星在哪里?我要去看看他。”“睡了?哪有这么早就睡觉……”“我没醉,不用扶我……”
  我突然觉得很害怕,钻进了自己的床底下。后来父亲进来,还是找到了我,把我抱起来,用他那胡子扎我的脸。我闻到他满嘴的酒气,又挣扎着重新钻进床底下。
  这就是我的父亲,爱你,但是爱得很粗暴。
  从那一刻起,我時不时地就得听他大声咆哮。他振振有词地说:没脾气怎么做男人?不喝酒的,那叫文人吗?
  我父亲原名杨凤岐,其实,杨也只是养父的姓。父亲的养父是邮递员,家中无子,在湖北时买了只有几个月大的父亲,所以,我父亲祖籍应该是湖北,真实姓什么不详。但他在广州长大,我跟他一样,我们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人。
  父亲的体型性格保留了外省人的印记,骨头粗大非常有力量。体格脾气上我不像父亲,但面貌上最像父亲的应该还是二姐和我。我父亲是卷发,孩子中头发卷的,是我大姐二姐和我。至于我的三姐和哥哥,则长得很像他们的母亲草明。
  我父亲共有三段婚姻,大姐二姐是一个妈,三姐和哥哥是一个妈,我最小,我母亲只生了我一个。而在父亲的三位太太之中,能力个性最强的是同样有名望的作家草明。依我的判断,她在当时中国文坛的地位,应该也在前30名以内,最负盛名的是长篇小说《乘风破浪》。
  父亲自青少年时期发表文艺作品,当然是受五四运动影响,是左翼的革命文学家。他在任何时段都有大量作品,是一个真真正正写作的人,所以他在文坛上的地位无人可以否定。他一直追随革命队伍,从上海“左联”,到抗战时期的重庆、延安。他追随鲁迅,鲁迅出殡队伍里他是殡仪举幡的;他在延安时,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院任文艺研究室主任,参与了有关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许多调研工作,期间受到主席的多次约见,书信指导,之后写下长篇小说《高干大》。几乎可以说,在延安时期,革命阵营内只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欧阳山的《高干大》,算是中国文坛上仅有的两部有影响力的革命文学长篇小说作品。
  父亲跟我说过,《高干大》是反映陕北当地民间风俗习惯的反封建的作品。我看过这本书,无论如何想象不出这是出自一个广东籍作家之手。当地的方言习俗称呼父亲为大大,干大就是干爹。高干大,是人们对一个姓高的人的尊称。
  父亲是个多产作家,16岁发表第一篇小说《那一夜》;17岁参加“择师运动”,高中就被开除;18岁任《广州文学》周刊主编,当过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上尉宣传员;19岁在中山大学读预科并拜访鲁迅;20岁在上海成为职业小说家。他一生共出版长中短篇小说集超过50部,写下100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到了晚年,父亲的腰完全直不起来,视力模糊,还坚持依靠录音来写作,这一切,应是70多年牢牢钉在座椅上爬格子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在北京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天安门城楼上目睹开国大典。之后,受叶剑英之邀南下广州,进入军事管制接收委员会,任广州军管会文艺处处长。
  1964年5月,广州的报界文坛对他作品的批判已经悄然展开。各大报纸说《三家巷》好的越来越少,批判者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我父亲没有检讨,也没有发表反驳,当然,反驳也未必能发表。在家里,他没有和我谈过半个字他的作品,但他永远不会改变他的高傲和自信。他对我们说,我是我,你们是你们,你们应该有自己的表现。我影响不了你们。
  作为一个终身的文学工作者,父亲一生中有70多年,只愿在格子纸上忠心爬行,誓以作品去影响社会表达人生。作为一个认真的学人,他大部分时间受批评批判,他不曾整人。我在整个青年时期一直苦恼,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就不能随大流一点?直到我自己辗转漂泊,一事无成,快将淡出人生了,我才醒悟:世界上原来有一种东西叫坚持。年轻时认定一种信仰,终生为之斗争,无怨无悔,不曾有过动摇,那是一种何等的问心无愧,那是一种真正的含笑九泉。
  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
其他文献
万荣县1979年开始塑膜地面覆盖棉花栽培试验,1981年大面积示范推广。三年结果表明,不论是气候干旱年份,还是雨水正常年份,在肥厚旱地、瘠薄旱地均明显增产。从经济效益看,肥
这是一台意趣高雅、艺术精湛的大型晚会。去年年底,由上海市朗诵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青春·中国”大型音乐朗诵会在兰心大戏院上演。国家级表演艺术家陈奇、娄际成、张名煜、刘安古、俞洛生、梁波罗、曹雷、赵静等一个个相继登台朗诵精美的诗篇。艺术家们美妙动人的“好声音”点燃了每一位聆听者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心灯,为都市大舞台鼓荡起撼人心魄的文化新风,为上海这个冬天增添一抹暖暖的春色和诗意。  在这些大家中,一个十分熟
期刊
在上海文化界,人们都熟悉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化局、电影局局长、著名作曲家孟波同志,却并不知道他有一个一生追求进步、投身革命的兄长;在上海电影界以至整个中国影坛,人们都熟悉有“东方第一老太”美称的著名电影演员吴茵女士,却并不知道她有一位德高望重、爱国敬业的夫婿;在号称中国电影半壁江山的上海,人们都熟悉诸如张石川、郑正秋、夏衍、蔡楚生、郑君里、赵丹、谢晋等杰出的电影大师,却并不知道有一
期刊
网上证券交易也称“在线交易(Tradeonline)”,即指投资者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获取证券的即时报价,分析市场行情,进行投资咨询,并通过互联网委托下单,实现实时交易。我国券商
他们俩因工艺美术结缘,做了一辈子同事;他们俩又因艺术共鸣相爱,做了一辈子夫妻。他们俩一个用面粉捏出栩栩如生的立体造型,一个用剪刀剪出纷繁复杂的平面图景;他们俩都是民间工艺的顶尖高手,也都是各自领域的“非遗”传承人;他们俩都姓赵,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面人赵”赵阔明的小女儿赵凤林,一位是被朱镕基总理誉为“神剪”的王子淦的大弟子赵子平。  当我在赵子平、赵凤林夫妇家客厅坐定,面对两位已届蓝宝石婚的艺术伉俪
期刊
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反演海盐的算法模型,基于研究海域的实测数据,分析并筛选出与海表盐度敏感性较高的影响因子(总氮、悬浮固体、温度),利用2003-2008年共6期ASTER影像数
1952年,我在上海市文化局创作室里认识沪剧编剧文牧。他淳朴得像农民,说话和气,穿着朴实,可工作起来干劲十足。  当时,他正和宗华、辛之执笔,将赵树理的小说《登记》改编成沪剧《罗汉钱》。他首先想到原著的背景是北方农村,需要改成南方乡村风情,符合沪剧的演唱要求,就能够为江南观众所接受。  当构思《回忆》这场重头戏时,文牧觉得,小飞蛾意外地发现女儿艾艾失落的定情物罗汉钱,不禁勾起自己埋在心里20年的往
期刊
终于,由张猛执导、周冬雨特别出演、王锵领衔主演的全胶片电影《阳台上》就要在6月1日上映了。随着片方全新曝光的一组“我在阳台上看你”版海报和沪语主打的《侬叫啥》预告片,这部作品的小说原作也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海报上的男女主人公各自置身阳台窗前,周冬雨安静地趴在桌子上一脸懵懂,王锵则侧身回眸,脸上写满迷茫与困惑,充满胶片质感的海报设计,两人一明一暗的“窥探”关系更是暗含影片故事线索——这篇任晓雯的
期刊
2018年4月27日晚,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一场富有中国韵味的音乐会,正式拉开了一年一度音乐狂欢节的序幕。在这場“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上,一位青年女指挥家以自己极富感染力的指挥,完美诠释了八位不同风格作曲家的作品,音乐、故事、合唱……在她具有魔力的指挥棒下,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跨界融合,在优美的旋律中追溯中华文化之源,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神话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意涵,赢得了满场喝彩
期刊
有句上海闲话叫“拉桌头”,现在底80后90后上海人就弗大懂了。逢年过节尤其年夜饭,屋里厢总归要烧桌菜,一家人家大人小人坐勒圆台面啷热热闹闹,亲情浓得化也化弗开。男主人平常无论工作几化忙,碰着拉桌头辰光总归要戴着围袋,捏只镬铲上灶头,一只煤球炉子照样可以烧出四冷盘四热炒,四只大菜加点心,满满一台子像像样样,迭格就是上海男人拉桌头格本事了。  屋里厢拉桌头还真是小意思,过去碰着弄堂里有人家办喜事,弗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