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处理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via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效率和公平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所追求的两大目标。个人收入分配的问题,实际上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因此,收入分配原则既要反映效率,又要体现公平,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激发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已跨过了非凡的30年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30年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改变收入分配机制、强化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为切入点的。改革开放30年后,收入分配问题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核心的问题是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新举措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突出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有利于解决低收入人员生活困难,对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过程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上都在认真探索。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就确立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首次把公平引入初次分配、把效率引入再分配,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并重,这是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新的发展。这些论述,都既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可以看出,党的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一定的变化,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来看待这一政策变化过程。
  
  二、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也是经济学说史上争议较多的话题,准确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内涵,有助于认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效率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效率是指人类社会有效地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因此,效率首先是和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通常情况下,效率的高低都是借助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及变化来反映。一定的投入有较多的产出或一定的产出只需较少的投入,就意味着效率的增长;相反,一定的投入有较少的产出或一定的产出需要较多的投入,那就意味着效率的下降。从更为具体的层面来看,效率的增长可以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资金利用率的提高,前者是指一定的劳动投入有较多的产出,后者是指一定的资金投入有较多的纯收入。
  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大体上分为物质因素和制度因素两大类。物质因素包括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它们对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制度因素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机制等因素,它们对效率的影响是间接的。
  
  (二)公平的内涵
  所谓公平,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平的解释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公平在经济学意义上有两层含义:
  1 经济公平。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在再生产过程中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付出与报酬之间的平等关系。经济平等体现的是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价值规律,强调的是机会均等、规则公正和以效取酬,即强调公平的机会、公平的竞争和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平均主义,机会均等是指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它要求在再生产过程的起始环节,每个企业和劳动者应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机会支配社会资源,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规则公正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竞争的规则对所有参与者都应当是平等有效的:以效取酬是指在再生产的最后环节,参与竞争者的收入应与其效益产出相适应。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要素贡献所取得的收入,就是公平的收入。
  2 社会公平。主要是指在再生产环节之外的再分配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政策使收入趋向合理化的一种平等关系。它要求在经济公平的基础上,让所有公民都能获得维持一定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社会公平强调的是将人们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所对应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长期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相对和谐。社会公平需要依靠国家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来实现。
  只有将公平分解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才能对效率与公平有更加清晰的概念和深入的理解。所以,效率和公平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并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长期以来,国内外相当多的学者把公平当作效率的对立面来看待,按此说法,社会必然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追求效率必然损失公平,而追求公平必然损失效率,可谓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效率和公平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其实效率和公平都是大概念。含义非常丰富,适用的范围也很广。我们这里探讨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公平与效率,而是专指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分配角度考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是指分配公平与分配效率的问题,而是指分配公平与不公平会影响到劳动效率、生产效率的高低。分配中既不存在分配自身的 效率优先于分配公平的问题,也不存在劳动效率优先于分配公平问题。恰恰相反,分配公平合理有利于促进劳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分配不公,会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所以,公平与效率在本质上不存在此消彼长、二者择一的冲突关系。而是体现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一)公平是效率的保障
  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我们知道,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各要素中,最根本、最重要、起决定作用要素的是人的要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是一切要素的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依赖于经济主体获取经济利益机会赋予上的公平、获得经济利益多少与做出的贡献相称上的公平。收入分配越是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其所得便越一致,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就越高,所取得的经济效率也就越高。如果社会和政府为每个经济主体创造出一个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根据价格机制准确灵敏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进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各要素主体获得于其贡献相符合的收入,那么这种公平将带来持久的高效率,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公平的效率,在社会现实中存在,但它不可能持久,更不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柱。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二)效率是公平的基础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及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
  1 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国家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要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必须增加税收,而税收的提高一是要提高税率,二是要靠增加税基(即增加国民收入)。税率的提高总是有一个极限的,在税率适度的前提下,增加税收的最好办法是增加税基,而税基的增加依赖于各经济主体效率的提高。
  2 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分配公平。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里,人们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满足不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按人头大致平均分配生存必需品,这充其量不过是低水平收入下的社会公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这种“公平”是人们所不能满足的。低水平的公平实现后,人们则要追求高水平的公平,而高水平的公平的实现必须以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为前提。只有在高效率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用于公平分配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在总体上满足人们的高水平需求,从而使社会有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公平。
  
  四、解决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策
  
  效率与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双重目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效率问题与公平问题并存,但社会公平问题逐步上升为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社会诸多矛盾的聚焦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各项改革中要高度重视公平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公平问题。维护公平、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实行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則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由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非劳动要素相对稀缺,实行这种分配制度,一方面形成了生产要素卖方市场,使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劳动力买方市场,企业竞相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低于劳动者对收入的贡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统计,2005年我国GDP是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4.8万亿元,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万亿元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实际上,近年来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递减,1991年为15.3%、1996年降为13%、2000年为12%、2005年为11%、2006年为11%、2007和2008年也在12%左右,在达不到13%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势必扩大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差距,使社会出现诸多不合理、不公正现象,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政策进行调整,要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贯彻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在保证非劳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也要保持劳动收入的适度增长,即在初次分配中就必须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当然,再分配有助于实现收入公平是不言而喻的,但再分配关注的不仅仅是公平问题。如果再分配一味追求收入的公平甚至平均,“劫富济贫”,势必会影响效率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再分配也必须实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总之,政府在制定分配政策时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统一为主,以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主体
  1 通过政府制定正确的法律法规,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在竞争起点上的公平。制度上要建立平等、自由、透明的市场经济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预经济,确保经济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公平的发展权利。法律上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诚实劳动和合法财产。保证他们平等地享有教育、就业、劳动和社会福利的权利,提高他们劳动的积极性,维护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某些土政策带有一定歧视性。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与此相连的选举制度、医疗制度是造成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农民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应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废止那些显失公平的法规和政策,制定适用于 所有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律法规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一步。
  2 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公正司法来维持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以实现经济活动过程的公平。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对背离和违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破坏和践踏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要依法处理,为此,各级各类机关尤其是政法机关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严厉打击违法乱纪、权钱交易等不公平行为,消除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渗入,保证经济活动的顺畅无阻。
  3 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经济活动结果的相对公平,有效纠正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上产生的偏差。在完善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发展以扶老、助残、救济、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为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公正的社保待遇,是解决收入分配结果不公平的有效举措。
  
  (三)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是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改革开放之初,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随后出现了一定的地区差距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继续扩大,严重影响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世纪之交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要继续推进这一战略,从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保证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使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就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使农民获取更多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社会公平,逐渐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采用CASTEP程序,结合结构优化方法,研究了液中Ca^2+在金红石型TiO2(110)晶面的沉积过程。结果表明,在沉积过程中,溶液中的
研究某高硫铝土矿固硫预处理过程,介绍固硫效果和溶出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焙烧相比,微波焙烧后硫含量较低,固硫温度更低,固硫所需时间更短,固硫后硫含量增加的幅度更大。固硫预处
以Al和Ti粉末为原料,采用铝液中热爆反应技术制备Al-10Ti中间合金晶粒细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差热分析仪(DSC)等手段研究铝液温度对反应过程和Al—10Ti中间合金
研究铜基粉末在不同压制条件下压坯密度与相对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石墨有利于提高压坯的相对密度,当石墨含量超过1%时,以片状形貌存在的石墨大大增加了与铜基体的孔隙,
采用磷酸和氟化钾为前处理酸洗液配方,以碱式碳酸镍为主盐,研究AM50镁合金表面直接化学镀镍-磷工艺,并^应用金相截面法对该工艺的镀层沉积速度进行了检测分析,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
档案管理作为图书馆管理的一部分,肩负图书馆档案收集、掌管、传播、开发与利用等职责。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问题已迫在眉睫。但是图书馆档案管理建设尚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
采用聚氨脂泡沫为基体,经预处理、化学镀、电沉积和烧结还原工艺制备泡沫铜,通过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制备过程中泡沫的形貌,并测定泡沫铜的主要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制备出的泡沫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的改革开始的,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必然抉择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工业化规律使然  统筹城乡发展是针对当今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二元结构”提出来的。1954年,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
通过不同Al含量的真空感应熔炼Ti1-x-Alx合金靶,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制备了Ti1-xAlxN涂层。用SEM,EDS等手段研究Al元素对涂层微观形貌和涂层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TiAlN涂层连
在分析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该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的原则和目标,最后论述了解说系统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