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使学生成为课程改革的受惠者,必须要求教师运用先进的理念,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材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推进中起关键性作用。我校通过自我分析,准确定位,科学培养三方面,打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明晰的教师自我分析
教师要走专业成长之路,首先要对自我进行详细、真实、具体的分析,有了分析才能找到并找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校通过四步曲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分析。
第一步:每位教师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我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用SWOT分析法以表格的形式对自我进行详细的分析,S(superiosity)指你目前的优势或强势;W(weakness)指你现在的劣势或弱势,包括自己和学校内部软硬件;O(opportunity)指你现在的机会或机遇;T(threat)指你现在面临的挑战或威胁,包括自己和学校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分析的过程让每位教师静下心来回想以前的自我,现在的自我,未来的自我。这样每位教师对自己有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步:每位教师听取同学科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见。同学科教师在科组长的组织下对全校本学科教师进行面上听课,评课时以这节课为例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真实的、客观的评价,使授课教师清晰地知道自己课堂教学的长短处、优劣点以及最近发展区。
第三步:每位教师听取同级部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活的评价意见。为使每位教师明晰自己的教育、生活情况,召开级部教师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每位教师先自己说出自己在教育、生活方面的优缺点,同级教师根据平时观察对他提建议,并做好纪录、整理。
第四步:每位教师接受学校考、查、谈之后的评价意见。学校为帮助教师了解自我,采用“三字法”进行:①考:针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课改理念出一份试题考教师,让教师知道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是什么程度,缺的是什么?该如何去补足?②查:学校定期检查本学科教师的备课、批改、辅导情况,及时了解本学科教师的工作情况,并将检查信息向教师反馈,提出适当、可行的要求。③谈:学校行政领导与自己所管的年级教师进行谈心,搭建与教师进行心灵“对话”的平台,并帮助教师分析自我等。
通过四步曲,每位教师都明晰地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准确定位打下良好基础。
准确的教师培养定位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必须对它有一个合适的定位,为专业成长指明方向。首先对学校教师成长的定位:学校骨干教师—市骨干教师—市学科中心组成员—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其次对学校教师的课堂定位:常态课—阳光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再次对学校中层干部的成长定位:级长应是学校的“小校长”;科组长应是学校该学科的“教研员”;部门负责人应是部门的“一把手”。最后,学校对全体教师在师德修养,课改理念,课堂教学,团队合作,综合素养五个方面给予定位:1. 师德修养方面学校提出“三大”(大气,大志,大度),“三细”(细节,细致,细心),“三求”(求实,求精,求和),“三师”(师表,师能,师魂)要求。2. 课改理念方面:能对学科理念进行讲解,能对各学段的各类知识目标明确,能用理念指导自己的备课、上课。3. 课堂教学方面:能将课改理念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能读懂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能读懂学生,注重课堂生成;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简洁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4. 团队方面:能与同级部、同学科教师密切合作;能与学生互动合作;能与家长有好相处;能为学校的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5. 综合素养方面:努力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教学基本功,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有了学校向教师提出的培养定位要求,结合教师自我分析,每位教师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点、路径以及最近发展区。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可行的路径,有了自我追求的区域,教师们会坚定信心,努力工作,不断成长。
科学的教师成长模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结合校情,按照教师的现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因而,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一个三年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分环境分析、自我分析、成长分析、成长目标、主要措施、条件保障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个人按照制定的规划一步一步地实施,学校同时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开展活动,助推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1. 专业对话自主发展
在校内科组教研活动中推行论坛,定时间,定内容,定坛主,让同校同学科教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想碰撞,达到理清知识,明确做法的目的。其次要求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意识,自行培养自主教学、研究、反思的能力,主动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与专业书籍进行心灵对话。
2. 校内专题系列讲座
在校内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发挥校本直接对话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让校内有先知先觉的行政领导和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向全校教师进行小专题的系列讲座。如开展“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写案例式论文?”等多个专题讲座。
3. 同级同伴互助成长
在同级部同学科的教师中开展“几人上一课”或“一课几人上”同伴互助活动,也称“同课研究”。“几人上一课”指几个人选定一节课的内容各自备课,并自己在本班内上课,同级同科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最后进行分工整理,写出案例式论文。同一个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法,让教师们充分对比、思考,对今后设计有指导性的建议。
“一课几人上”是同科同级教师几个人确定一节课的内容,先集体备课,确定教案:①由甲老师在1班执教,大家共同听课,评课,修改后得到教案;②由乙老师在2班执教,大家共同听课,评课……最后进行分工整理,写出案例式论文。
这样对同一内容集合教师们的集体智慧进行二度的教学设计,并能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同课研究”引发了教师深层的思考,教师们的反思不再是个人的一节课,而是具有共性的实践与认识。
4. 科组专题教学研究
教研组长每学期要结合实际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具体流程为:以学校教师提出的问题为问题确定教研专题——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这个专题的课标要求以及好的经验(理论)——同级部教师选取这个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同伴互助——形成一种基本策略——对外公开教学研究——专家评课及讲座——继续深入探讨——形成可操作经验。
5. 分类搭建成长平台
教师原有水平有高有低,教师教学、领会能力有强有弱,要使全校教师共同成长,除了共性的教研培养外,还要有个性的成长平台。我校为教师搭建了四个个性化成长平台。
(1)“种子”计划
为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实施“一提高,两主动,两研究,三定期”的培训方案。每学期语文、数学、英语每学科到一个镇送课,每学科5位骨干教师的分工是:选定一个专题,两位教师到镇区借班上课,两位教师进行评课,一位教师以这两节课为例结合专题内容进行讲座,讲述这类型的课该如何把握知识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注意什么问题、理论的依据是什么等。这样,对骨干教师增加强度、难度,促使他们快速健康成长。
(2)“幼苗”计划
a. 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让新教师了解课程,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环境及教学没备。b. 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要多关注一点学生的学习情况,多考虑一点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效果,能及时作出判断,调整教学进度。c. 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新教师在听别人的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同自己的课进行比较,如同一个年级的可以先自己备好课才听课。d.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请老教师来评点新教师的课,让新教师不但可以虚心学习,还可以把同伴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及优势。e.“教学后记”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新教师要做好“教学后记”,以使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为今后总结数学经验和寻找问题积累素材,f.读书是一种观念性的研究。读书能为新教师提供精神支柱。
(3)互学互评互通
为了打破学科的壁垒,我校举行学科课堂教学互学互评互通的教学研究活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六个学科各出一节课,学校将这六节课从早上第一节一直排到第六节,每位教师当天除了自己上课以外,都要听课。第七节先分组评课,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位教师上台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主要是本学科应从哪些方面向其它学科学习。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高,讨论热烈,启发多,感受深,达到学科教学初步互通的目的。
(4)异校联研
几所学校同一学科选择同样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同交流,共同研究。可以轮流上公开课进行交流;可以联校召开专题论坛,让各校教师各抒己见;可以让他校教师带课到本校交流,共同探讨。
责任编辑罗峰
明晰的教师自我分析
教师要走专业成长之路,首先要对自我进行详细、真实、具体的分析,有了分析才能找到并找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校通过四步曲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分析。
第一步:每位教师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我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用SWOT分析法以表格的形式对自我进行详细的分析,S(superiosity)指你目前的优势或强势;W(weakness)指你现在的劣势或弱势,包括自己和学校内部软硬件;O(opportunity)指你现在的机会或机遇;T(threat)指你现在面临的挑战或威胁,包括自己和学校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分析的过程让每位教师静下心来回想以前的自我,现在的自我,未来的自我。这样每位教师对自己有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步:每位教师听取同学科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见。同学科教师在科组长的组织下对全校本学科教师进行面上听课,评课时以这节课为例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真实的、客观的评价,使授课教师清晰地知道自己课堂教学的长短处、优劣点以及最近发展区。
第三步:每位教师听取同级部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活的评价意见。为使每位教师明晰自己的教育、生活情况,召开级部教师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每位教师先自己说出自己在教育、生活方面的优缺点,同级教师根据平时观察对他提建议,并做好纪录、整理。
第四步:每位教师接受学校考、查、谈之后的评价意见。学校为帮助教师了解自我,采用“三字法”进行:①考:针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课改理念出一份试题考教师,让教师知道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是什么程度,缺的是什么?该如何去补足?②查:学校定期检查本学科教师的备课、批改、辅导情况,及时了解本学科教师的工作情况,并将检查信息向教师反馈,提出适当、可行的要求。③谈:学校行政领导与自己所管的年级教师进行谈心,搭建与教师进行心灵“对话”的平台,并帮助教师分析自我等。
通过四步曲,每位教师都明晰地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准确定位打下良好基础。
准确的教师培养定位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必须对它有一个合适的定位,为专业成长指明方向。首先对学校教师成长的定位:学校骨干教师—市骨干教师—市学科中心组成员—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其次对学校教师的课堂定位:常态课—阳光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再次对学校中层干部的成长定位:级长应是学校的“小校长”;科组长应是学校该学科的“教研员”;部门负责人应是部门的“一把手”。最后,学校对全体教师在师德修养,课改理念,课堂教学,团队合作,综合素养五个方面给予定位:1. 师德修养方面学校提出“三大”(大气,大志,大度),“三细”(细节,细致,细心),“三求”(求实,求精,求和),“三师”(师表,师能,师魂)要求。2. 课改理念方面:能对学科理念进行讲解,能对各学段的各类知识目标明确,能用理念指导自己的备课、上课。3. 课堂教学方面:能将课改理念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能读懂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能读懂学生,注重课堂生成;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简洁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4. 团队方面:能与同级部、同学科教师密切合作;能与学生互动合作;能与家长有好相处;能为学校的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5. 综合素养方面:努力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教学基本功,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有了学校向教师提出的培养定位要求,结合教师自我分析,每位教师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点、路径以及最近发展区。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可行的路径,有了自我追求的区域,教师们会坚定信心,努力工作,不断成长。
科学的教师成长模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结合校情,按照教师的现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因而,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一个三年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分环境分析、自我分析、成长分析、成长目标、主要措施、条件保障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个人按照制定的规划一步一步地实施,学校同时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开展活动,助推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1. 专业对话自主发展
在校内科组教研活动中推行论坛,定时间,定内容,定坛主,让同校同学科教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想碰撞,达到理清知识,明确做法的目的。其次要求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意识,自行培养自主教学、研究、反思的能力,主动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与专业书籍进行心灵对话。
2. 校内专题系列讲座
在校内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发挥校本直接对话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让校内有先知先觉的行政领导和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向全校教师进行小专题的系列讲座。如开展“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写案例式论文?”等多个专题讲座。
3. 同级同伴互助成长
在同级部同学科的教师中开展“几人上一课”或“一课几人上”同伴互助活动,也称“同课研究”。“几人上一课”指几个人选定一节课的内容各自备课,并自己在本班内上课,同级同科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最后进行分工整理,写出案例式论文。同一个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法,让教师们充分对比、思考,对今后设计有指导性的建议。
“一课几人上”是同科同级教师几个人确定一节课的内容,先集体备课,确定教案:①由甲老师在1班执教,大家共同听课,评课,修改后得到教案;②由乙老师在2班执教,大家共同听课,评课……最后进行分工整理,写出案例式论文。
这样对同一内容集合教师们的集体智慧进行二度的教学设计,并能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同课研究”引发了教师深层的思考,教师们的反思不再是个人的一节课,而是具有共性的实践与认识。
4. 科组专题教学研究
教研组长每学期要结合实际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具体流程为:以学校教师提出的问题为问题确定教研专题——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这个专题的课标要求以及好的经验(理论)——同级部教师选取这个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同伴互助——形成一种基本策略——对外公开教学研究——专家评课及讲座——继续深入探讨——形成可操作经验。
5. 分类搭建成长平台
教师原有水平有高有低,教师教学、领会能力有强有弱,要使全校教师共同成长,除了共性的教研培养外,还要有个性的成长平台。我校为教师搭建了四个个性化成长平台。
(1)“种子”计划
为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实施“一提高,两主动,两研究,三定期”的培训方案。每学期语文、数学、英语每学科到一个镇送课,每学科5位骨干教师的分工是:选定一个专题,两位教师到镇区借班上课,两位教师进行评课,一位教师以这两节课为例结合专题内容进行讲座,讲述这类型的课该如何把握知识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注意什么问题、理论的依据是什么等。这样,对骨干教师增加强度、难度,促使他们快速健康成长。
(2)“幼苗”计划
a. 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让新教师了解课程,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环境及教学没备。b. 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要多关注一点学生的学习情况,多考虑一点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效果,能及时作出判断,调整教学进度。c. 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新教师在听别人的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同自己的课进行比较,如同一个年级的可以先自己备好课才听课。d.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请老教师来评点新教师的课,让新教师不但可以虚心学习,还可以把同伴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及优势。e.“教学后记”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新教师要做好“教学后记”,以使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为今后总结数学经验和寻找问题积累素材,f.读书是一种观念性的研究。读书能为新教师提供精神支柱。
(3)互学互评互通
为了打破学科的壁垒,我校举行学科课堂教学互学互评互通的教学研究活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六个学科各出一节课,学校将这六节课从早上第一节一直排到第六节,每位教师当天除了自己上课以外,都要听课。第七节先分组评课,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位教师上台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主要是本学科应从哪些方面向其它学科学习。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高,讨论热烈,启发多,感受深,达到学科教学初步互通的目的。
(4)异校联研
几所学校同一学科选择同样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同交流,共同研究。可以轮流上公开课进行交流;可以联校召开专题论坛,让各校教师各抒己见;可以让他校教师带课到本校交流,共同探讨。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