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彩带满天飞,队员捧奖杯。快门“哒哒”作响,纪录光辉历史;闪光灯频繁闪动,见证荣耀时刻。邱德拔体育馆,欢呼声震耳欲聋。
7个月前,北大男篮将第十六届CUBA总冠军奖杯收入囊中。这一次,故事的脚本极其相似:同样的场地,同样的人,同样的高光时刻,同样的青春豪迈。又一座冠军奖杯刻上了“北大男篮”4个字,中国校园篮球的史册再添一个双冠王。
观赛氛围两极化
比赛很精彩,上座率却不高。邱德拔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馆,能容纳上万人,但大超联赛总决赛的后两场,都只坐满了池区,楼区空空荡荡。
北大农园食堂门口贴着醒目的宣传海报:“2014-2015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冠军争夺战北大主场,北京大学VS太原理工大学。北大师生可持校园卡直接入场观赛,为北大男篮加油助威!”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问他们是否会去看球赛,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追问原因,学生说:“今天是考试周的第一天,大家可能都在图书馆或自习室复习备考,要不是你指着这张海报,我都不知道学校里有球赛。”
据了解,一些外地高校会派优等生到北大上课交换学分,让他们感受北大的文化底蕴。记者问来自武汉大学的顾兴华是否会去看比赛,他摇摇头说:“不去了。我每天下午都会在图书馆度过,好不容易来一次北大,机会难得,还是多读点书好。毕竟北大图书馆的藏书量比国家图书馆都多!”顾兴华被交换到北大哲学系,目前大三,他说他的同学也跟他一样,大多在图书馆看书或学习,即便是参加其他校园活动,也不会去看球赛,“因为对体育不感兴趣。”旁边的学生补充道:“北大的同学基本上只关心学分、绩点、奖学金、托福雅思成绩,对他们来说,剩下的都是身外之物。”
但除了这些,还有另一群人。在邱德拔体育馆里,记者随机采访了邻座的几个人。一位研究生说,期末很忙,但是为了踏踏实实看这两场球,提前把要写的论文都完成了,“我年轻的时候经常打球,现在打不动了,但仍然喜欢看”。在观赛中,这位研究生跟着主队的球迷一起狂喊:“防守!北大加油!”他坦言,来看球是消遣,虽然对场上的队员了解不多,但很容易被现场狂热的气氛带动,不知不觉就想喊两嗓子,为北大加油。
第三节快要结束的时候,一群背着书包戴着眼镜的男生匆忙进入场地,坐在记者前面。节间休息,记者问他们为什么第三节快结束才来。一个男生说:“我们刚才有一门考试,这不,答完了赶紧就跑来看球了。为了能赶上,我们哥儿几个说了,要一起提前交卷!”另一个大二的学生说:“大家都是一块儿打球认识的。课业虽忙,却难挡对篮球的热情。”
球星也是平凡人
场上是备受瞩目的球星,场下也是平凡的北大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
10号王泽奇是北大男篮的队长,也是北大影视创作协会的骨干和男主角。王泽奇在广告系读大四,阳光帅气的外形曾出现在微电影《下一站》、《我设计遇见你》和《画未名》中。除此之外,他还和师兄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推出篮球教学视频,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享受运动的快乐。
14号郭凯本场砍下22分,荣膺MVP当之无愧。2米02的身高让他拥有巨无霸级的身体,扎实而灵活的脚步令他篮下技术娴熟,还能凭借精准的判断屡屡送出盖帽。场下,他是个很有亲和力的大男孩。夺冠后,他难掩喜悦,无论哥们儿还是姑娘要求签名合影,他来者不拒。他说:“这两场球,我们全宿舍楼的哥们儿都来看我们打球,为我们加油!平时我们相处也很融洽,他们不会因为我是体育特长生,就把我当成异类。”郭凯是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他说未来很想去更高级别的联赛发展。
谈及如何处理好训练和学习的关系,得到18分的6号赵瑞说:“训练时间基本上都在中午或周末,不会耽误太多课程,我们只是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练球。”赵瑞是体育特长生中的优等生,以超一本线的成绩考入光华管理学院,目前是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他是北大男篮后场的神投手,总决赛第二场五记三分球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提高命中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练习,“每次全队训练完后,我都会自己加练三分”。勤奋是一名得分后卫最亮的闪光点。
9号刘鸿博,学社会学的他喜欢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他球风华丽,经常在后场玩起花式运球,此役他以第六人的身份摘下全队最高的26分。他说,夺冠会让更多的同学关注球队,这也是他们的最大动力。
体育当回归教育
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考上北大,皆因其兼容并包的氛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激励着北大人奋发向上。从100年前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到现代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育都在其中占了重要的一环。
美国的大学生联赛(NCAA)早已成为整个国家的人才储备库,能打上NBA的球员大多在美国的大学生联赛中拿过奖学金。相比之下,中国的顶尖学府在全能人才的培养上,还需正视明显的差距。
邱德拔体育馆是奥运级别的顶尖场馆,坐拥顶级运动场馆的国内高校不只北大一所。体育回归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规律,也是体育真正良性发展的必然。北大男篮横空出世,加冕双冠,正是很好的例证,具有超越篮球的更广泛意义。
7个月前,北大男篮将第十六届CUBA总冠军奖杯收入囊中。这一次,故事的脚本极其相似:同样的场地,同样的人,同样的高光时刻,同样的青春豪迈。又一座冠军奖杯刻上了“北大男篮”4个字,中国校园篮球的史册再添一个双冠王。
观赛氛围两极化
比赛很精彩,上座率却不高。邱德拔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馆,能容纳上万人,但大超联赛总决赛的后两场,都只坐满了池区,楼区空空荡荡。
北大农园食堂门口贴着醒目的宣传海报:“2014-2015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冠军争夺战北大主场,北京大学VS太原理工大学。北大师生可持校园卡直接入场观赛,为北大男篮加油助威!”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问他们是否会去看球赛,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追问原因,学生说:“今天是考试周的第一天,大家可能都在图书馆或自习室复习备考,要不是你指着这张海报,我都不知道学校里有球赛。”
据了解,一些外地高校会派优等生到北大上课交换学分,让他们感受北大的文化底蕴。记者问来自武汉大学的顾兴华是否会去看比赛,他摇摇头说:“不去了。我每天下午都会在图书馆度过,好不容易来一次北大,机会难得,还是多读点书好。毕竟北大图书馆的藏书量比国家图书馆都多!”顾兴华被交换到北大哲学系,目前大三,他说他的同学也跟他一样,大多在图书馆看书或学习,即便是参加其他校园活动,也不会去看球赛,“因为对体育不感兴趣。”旁边的学生补充道:“北大的同学基本上只关心学分、绩点、奖学金、托福雅思成绩,对他们来说,剩下的都是身外之物。”
但除了这些,还有另一群人。在邱德拔体育馆里,记者随机采访了邻座的几个人。一位研究生说,期末很忙,但是为了踏踏实实看这两场球,提前把要写的论文都完成了,“我年轻的时候经常打球,现在打不动了,但仍然喜欢看”。在观赛中,这位研究生跟着主队的球迷一起狂喊:“防守!北大加油!”他坦言,来看球是消遣,虽然对场上的队员了解不多,但很容易被现场狂热的气氛带动,不知不觉就想喊两嗓子,为北大加油。
第三节快要结束的时候,一群背着书包戴着眼镜的男生匆忙进入场地,坐在记者前面。节间休息,记者问他们为什么第三节快结束才来。一个男生说:“我们刚才有一门考试,这不,答完了赶紧就跑来看球了。为了能赶上,我们哥儿几个说了,要一起提前交卷!”另一个大二的学生说:“大家都是一块儿打球认识的。课业虽忙,却难挡对篮球的热情。”
球星也是平凡人
场上是备受瞩目的球星,场下也是平凡的北大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
10号王泽奇是北大男篮的队长,也是北大影视创作协会的骨干和男主角。王泽奇在广告系读大四,阳光帅气的外形曾出现在微电影《下一站》、《我设计遇见你》和《画未名》中。除此之外,他还和师兄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推出篮球教学视频,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享受运动的快乐。
14号郭凯本场砍下22分,荣膺MVP当之无愧。2米02的身高让他拥有巨无霸级的身体,扎实而灵活的脚步令他篮下技术娴熟,还能凭借精准的判断屡屡送出盖帽。场下,他是个很有亲和力的大男孩。夺冠后,他难掩喜悦,无论哥们儿还是姑娘要求签名合影,他来者不拒。他说:“这两场球,我们全宿舍楼的哥们儿都来看我们打球,为我们加油!平时我们相处也很融洽,他们不会因为我是体育特长生,就把我当成异类。”郭凯是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他说未来很想去更高级别的联赛发展。
谈及如何处理好训练和学习的关系,得到18分的6号赵瑞说:“训练时间基本上都在中午或周末,不会耽误太多课程,我们只是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练球。”赵瑞是体育特长生中的优等生,以超一本线的成绩考入光华管理学院,目前是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他是北大男篮后场的神投手,总决赛第二场五记三分球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提高命中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练习,“每次全队训练完后,我都会自己加练三分”。勤奋是一名得分后卫最亮的闪光点。
9号刘鸿博,学社会学的他喜欢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他球风华丽,经常在后场玩起花式运球,此役他以第六人的身份摘下全队最高的26分。他说,夺冠会让更多的同学关注球队,这也是他们的最大动力。
体育当回归教育
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考上北大,皆因其兼容并包的氛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激励着北大人奋发向上。从100年前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到现代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育都在其中占了重要的一环。
美国的大学生联赛(NCAA)早已成为整个国家的人才储备库,能打上NBA的球员大多在美国的大学生联赛中拿过奖学金。相比之下,中国的顶尖学府在全能人才的培养上,还需正视明显的差距。
邱德拔体育馆是奥运级别的顶尖场馆,坐拥顶级运动场馆的国内高校不只北大一所。体育回归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规律,也是体育真正良性发展的必然。北大男篮横空出世,加冕双冠,正是很好的例证,具有超越篮球的更广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