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胃、小肠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16例胃、小肠病变患者,进行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16例临床疑似胃、小肠疾病中胃癌65例,胃间质瘤22例,胃溃疡12例,胃底静脉曲张47例,胃息肉10例,小肠间质瘤12例,小肠淋巴瘤18例,十二指肠憩室30例,由2名副主任医师各自独立阅片,对照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病变的CT表现。诊断结果与纤维内窥镜和或手术所见对照分析,只有5例胃溃疡不能定其良恶性,8例十二指肠憩室漏诊,占所有病例的6%,诊断符合率为96%。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的多期扫描及多种图像重建方式可全方位多角度显示胃、小肠腔内外病灶,可以发现细微病灶,并发现周围的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胃病变;小肠病变;多期扫描;图像处理;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目前腹部CT多用于实质器官的检查,充分的胃肠准备不仅可以消除伪影,同时可很好观察胃、小肠病变。随着多排螺旋CT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等空腔器官的检查,其应用价值已日益受到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重视。64排螺旋CT可以进行任意平面重建及三维图像重建,极大扩宽了它在诊断胃、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及目前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胃、小肠中疾病检查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科进行胃、小肠CT扫描病例共216例,其中男136例,女80例,年龄45-88岁,平均65岁。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纳差、呕吐,部分有体重减轻。部分病例体检腹部可触及肿块。上述病例均经手术或胃镜病理证实。
1.2CT检查方法所有的216例患者都进行腹部的平扫和增强,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胃部病变者在检查前10分钟口服温开水500-800mL以充盈胃肠道;小肠病变者检查前15分钟口服温开水1500mL-1800mL以充盈小肠肠腔,均在扫描前10分钟肌肉注射654—II10mg,先平扫,再三期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240mg/mL),剂量1.5mL/kg,速率3.0mL/s,3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60、120s。扫描体位为仰卧位。
1.3检查设备与方法扫描机为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1.25/0.625mm,扫描层间隔1.25/0.625mm,螺距1.375:1,管电压(KV)120KV,管电流100MA,重建模式:标准算法。扫描范围从隔顶至双肾下极,部分胃张力低者到盆腔。原始图像传至ADW4.0工作站上所有病例均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
1.4CT图像分析方法由2名副主任医师各自独立阅片,对照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病变的CT表现,包括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增强表现、周围结构和转移等,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2结果
本组216例临床疑似胃、小肠疾病中胃癌65例,胃间质瘤22例,胃溃疡12例,胃底静脉曲张47例,胃息肉10例,小肠间质瘤12例,小肠淋巴瘤18例,十二指肠憩室30例,2名副主任医师认真读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片后只有5例胃溃疡不能定其良恶性,8例十二指肠憩室漏诊,占所有病例的6%,符合率为94%;其他病变不仅诊断准确,而且发现了肝脏、淋巴结等转移灶,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本组病例中胃癌65例,占30%。表现为肿块或巨大溃疡形成,胃窦多见(见图1),多向腔内突出,局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僵硬(各期扫描形态无明显变化),腔面多不规则,外侵肿块可与后部的胰腺等结构粘连而分辨不清;增强后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强化不均匀,表面粘膜强化明显且不光整,厚薄不匀。35例合并有肝脏转移(见图1)。部分病例见胃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判断淋巴结转移主要参考Delia等[1]标准:胃周淋巴结短径>6厘米和胃周外淋巴结短径>8厘米视为转移。多期扫描结合MPR可很好发现转移淋巴结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胃间质瘤例22例,占10%,位于胃大弯侧15例,胃窦部7例,向胃内生长12例,向胃外生长10例,表现为类圆形或类椭圆形肿块,个别(4例)为分叶状;形态规则的多数强化均匀,多为中度强化;分叶状强化不均匀,中心强化程度低,体积多较大,与胃壁分界不清晰。胃底静脉曲张例47,占22%,平扫时多表现为胃底、贲门区肿块,多突向胃腔,与胃癌难以区分,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并可见粗大扭曲的血管,与恶性肿块鉴别容易。胃溃疡12例,占5%,表现为病变胃壁略厚,腔内面不光整,局部胃壁柔软(各期扫描形态有变化),强化不明显。小肠间质瘤12例,占5%,表现为类圆形或类椭圆形,多数强化均匀,个别直径较大的内见低密度坏死区;10例向小肠外、系膜生长(见图2),2例向肠内生长,可见小肠间质瘤向小肠外、系膜生长多见。小肠淋巴瘤18例,占8%,表现为一段小肠弥漫性增厚,部分呈肿块形,侵及肠壁内外,与正常小肠分界不清,强化不明显,较均匀。十二指肠憩室30例,占14%,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外凸的囊状影,多可见气-液平面。
3讨论
本组病例中部分胃癌是在做肝脏三期扫描时发现,病变多已较大,多期扫描及MPR可清晰显示肝脏转移及胃周转移淋巴结情况,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很好的资料。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一种独特的间叶肿瘤[2],目前认为GISTs没有真正良性的,“良性”和“恶性”分类应该被描述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更加确切[3]。唐文艳等认为高度恶性GISTs多为腔外肿块,低度恶性GISTs多为腔内肿块[4],与本文不相符,可能与病例数和取样有关;但可以肯定肿块位置对于病灶的定性无帮助;病灶形态、强化模式、生长方式等对定性有帮助[5]。良性胃溃疡的定性诊断是很困难的,12例胃良性溃疡中5例不能定性,最后是靠胃镜证实,这与病变较小、胃充盈欠佳等有关。十二指肠憩室很容易漏诊,30例中8例漏诊,占27%,主要原因是病变较小,与胆总管相邻近而难以分辨,位于水平部的不易与肠管分辨,个别病例则是与其他病变合并存在而影像诊断医师对此病不重视造成漏诊。
腹部CT检查时充分的胃肠准备不仅可以减少、消除伪影,同时可很好观察胃、小肠病变。螺旋CT多期扫描及多种重建技术对胃、小肠部疾病的诊断有很好的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价值。轴位图像结合多种重建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表面形态、胃、小肠壁浸润范围、程度、是否侵及浆膜层、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程度。同时观察肝脏、肾上腺等的转移情况(见图1,2),对临床、外科手术方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Delia F.Hydro-dynamic CT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findings.A prospective study of 107 cases[J].Eur Radiol,2000,10(12):1877-1885.
[2]WHO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分类消化系统肿瘤(2000)[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6(1):40-43.
[3]朱为梅,李正勇,刘海.胃肠间质瘤综述[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6(8):44-46.
[4]唐文艳,等.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24(1):43-46.
[5]夏淦林,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侵袭危险的CT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11(28):1712-1716.
【关键词】胃病变;小肠病变;多期扫描;图像处理;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目前腹部CT多用于实质器官的检查,充分的胃肠准备不仅可以消除伪影,同时可很好观察胃、小肠病变。随着多排螺旋CT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等空腔器官的检查,其应用价值已日益受到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重视。64排螺旋CT可以进行任意平面重建及三维图像重建,极大扩宽了它在诊断胃、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及目前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胃、小肠中疾病检查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科进行胃、小肠CT扫描病例共216例,其中男136例,女80例,年龄45-88岁,平均65岁。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纳差、呕吐,部分有体重减轻。部分病例体检腹部可触及肿块。上述病例均经手术或胃镜病理证实。
1.2CT检查方法所有的216例患者都进行腹部的平扫和增强,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胃部病变者在检查前10分钟口服温开水500-800mL以充盈胃肠道;小肠病变者检查前15分钟口服温开水1500mL-1800mL以充盈小肠肠腔,均在扫描前10分钟肌肉注射654—II10mg,先平扫,再三期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240mg/mL),剂量1.5mL/kg,速率3.0mL/s,3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60、120s。扫描体位为仰卧位。
1.3检查设备与方法扫描机为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1.25/0.625mm,扫描层间隔1.25/0.625mm,螺距1.375:1,管电压(KV)120KV,管电流100MA,重建模式:标准算法。扫描范围从隔顶至双肾下极,部分胃张力低者到盆腔。原始图像传至ADW4.0工作站上所有病例均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
1.4CT图像分析方法由2名副主任医师各自独立阅片,对照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病变的CT表现,包括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增强表现、周围结构和转移等,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2结果
本组216例临床疑似胃、小肠疾病中胃癌65例,胃间质瘤22例,胃溃疡12例,胃底静脉曲张47例,胃息肉10例,小肠间质瘤12例,小肠淋巴瘤18例,十二指肠憩室30例,2名副主任医师认真读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片后只有5例胃溃疡不能定其良恶性,8例十二指肠憩室漏诊,占所有病例的6%,符合率为94%;其他病变不仅诊断准确,而且发现了肝脏、淋巴结等转移灶,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本组病例中胃癌65例,占30%。表现为肿块或巨大溃疡形成,胃窦多见(见图1),多向腔内突出,局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僵硬(各期扫描形态无明显变化),腔面多不规则,外侵肿块可与后部的胰腺等结构粘连而分辨不清;增强后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强化不均匀,表面粘膜强化明显且不光整,厚薄不匀。35例合并有肝脏转移(见图1)。部分病例见胃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判断淋巴结转移主要参考Delia等[1]标准:胃周淋巴结短径>6厘米和胃周外淋巴结短径>8厘米视为转移。多期扫描结合MPR可很好发现转移淋巴结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胃间质瘤例22例,占10%,位于胃大弯侧15例,胃窦部7例,向胃内生长12例,向胃外生长10例,表现为类圆形或类椭圆形肿块,个别(4例)为分叶状;形态规则的多数强化均匀,多为中度强化;分叶状强化不均匀,中心强化程度低,体积多较大,与胃壁分界不清晰。胃底静脉曲张例47,占22%,平扫时多表现为胃底、贲门区肿块,多突向胃腔,与胃癌难以区分,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并可见粗大扭曲的血管,与恶性肿块鉴别容易。胃溃疡12例,占5%,表现为病变胃壁略厚,腔内面不光整,局部胃壁柔软(各期扫描形态有变化),强化不明显。小肠间质瘤12例,占5%,表现为类圆形或类椭圆形,多数强化均匀,个别直径较大的内见低密度坏死区;10例向小肠外、系膜生长(见图2),2例向肠内生长,可见小肠间质瘤向小肠外、系膜生长多见。小肠淋巴瘤18例,占8%,表现为一段小肠弥漫性增厚,部分呈肿块形,侵及肠壁内外,与正常小肠分界不清,强化不明显,较均匀。十二指肠憩室30例,占14%,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外凸的囊状影,多可见气-液平面。
3讨论
本组病例中部分胃癌是在做肝脏三期扫描时发现,病变多已较大,多期扫描及MPR可清晰显示肝脏转移及胃周转移淋巴结情况,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很好的资料。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一种独特的间叶肿瘤[2],目前认为GISTs没有真正良性的,“良性”和“恶性”分类应该被描述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更加确切[3]。唐文艳等认为高度恶性GISTs多为腔外肿块,低度恶性GISTs多为腔内肿块[4],与本文不相符,可能与病例数和取样有关;但可以肯定肿块位置对于病灶的定性无帮助;病灶形态、强化模式、生长方式等对定性有帮助[5]。良性胃溃疡的定性诊断是很困难的,12例胃良性溃疡中5例不能定性,最后是靠胃镜证实,这与病变较小、胃充盈欠佳等有关。十二指肠憩室很容易漏诊,30例中8例漏诊,占27%,主要原因是病变较小,与胆总管相邻近而难以分辨,位于水平部的不易与肠管分辨,个别病例则是与其他病变合并存在而影像诊断医师对此病不重视造成漏诊。
腹部CT检查时充分的胃肠准备不仅可以减少、消除伪影,同时可很好观察胃、小肠病变。螺旋CT多期扫描及多种重建技术对胃、小肠部疾病的诊断有很好的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价值。轴位图像结合多种重建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表面形态、胃、小肠壁浸润范围、程度、是否侵及浆膜层、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程度。同时观察肝脏、肾上腺等的转移情况(见图1,2),对临床、外科手术方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Delia F.Hydro-dynamic CT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findings.A prospective study of 107 cases[J].Eur Radiol,2000,10(12):1877-1885.
[2]WHO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分类消化系统肿瘤(2000)[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6(1):40-43.
[3]朱为梅,李正勇,刘海.胃肠间质瘤综述[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6(8):44-46.
[4]唐文艳,等.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24(1):43-46.
[5]夏淦林,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侵袭危险的CT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11(28):1712-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