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本质上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洋溢激情,闪烁灵慧之光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情感的支撑。有了情感,有了激情,语文课才更有语文味。
一、激情挖掘,寻找作品的美感触点。
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这样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和情感因素,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发挥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挖掘作品的美感触点,让学生在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的引领下,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认识他们笔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从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获得一种语文所独有的审美情趣。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诗词,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意境深远,气势磅礴,像一幅淋漓酣畅的中国画。作者借景抒情,把眼前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抒发自己宽广的胸襟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大抱负。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迅速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向往之情。再加以引导、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美及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感受。又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件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普通的小事——父亲为临行的儿子买几个橘子。然而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亲情和人性的光辉。教学时着重分析细节描写和对比烘托的手法,回味、交流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爱,并讨论:在父母子女互爱的情感天平上孰轻孰重,从而懂得理解,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有了心灵的感悟与情感的共鸣,学生学习这些作品的兴趣自然就更浓厚了,情绪自然就更高涨了。
二、激情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叶澜教授曾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可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关爱还给学生。教师语言应更风趣,语调应更温和,教态应更亲切,课堂上应有更多的笑声、掌声、争论声。当合作小组展开讨论时,教师要弯下腰积极参与;当学生朗读课文不流畅而腼腆自卑时,教师要微笑鼓励;当学生有精彩的发言、出色的表现时,教师要及时肯定。课堂上如果能时常听见诸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说错了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老师,你黑板上这个字写错了”之类的话语,能时常看见诸如学生因急于表现而站着举手、争先恐后地抢着上台替板演的同学纠错、因在本小组讨论无果而走向另一学习小组参与讨论之类的现象,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活力四射、激情洋溢的课堂。
三、激情创设,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妙用教学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设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于学习状态的情境,促使其能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比如用表演(《晏子使楚》中晏子与楚王的对话)、演讲(《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辩论(《“狼”专题》中关于“狼是该猎杀还是该保护”的问题)、采访(《端午日》中有关湘西人民过端午的习俗)、竞赛(背诵课文、古诗)等活动以及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小组合作的互动形式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参与互动,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长此以往,学生心中定能燃起求知的欲望与激情。
四、激情探寻,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探求知识的开始。“学则须疑”,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所以教者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在课堂上极力营造质疑的氛围,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变“学会”为“会学”。魏书生曾说过:“利用学生脑子里上进的火花去推动他大脑机器的运转,是一种节约能源的好办法。”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好胜心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善于从教学材料中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景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寻答案的欲望。在一次测试命题中,笔者故意将一道成语选择题的四个选项都弄成错的,让学生选出正确答案。结果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四个答案都有人选,就是没人敢说“此题没有答案”,笔者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执教朱自清的散文《绿》一文时,在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后,设计“质疑释疑,指点迷津”这样一个环节,有学生提问:作者第一次到仙岩游时是春天,春水绿波,为何没感觉绿得“奇异”,第二次游仙岩是秋天,为何反觉绿得“奇异”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精神品格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接着又有学生问:作者为何将梅雨潭的绿叫做“女儿绿”?(教师引导学生换成“祖母绿”或“男儿绿”,看哪一个能表现梅雨潭绿的特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小组积极地进行合作探究,消除了心中的疑惑,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五、激情延伸,设计新颖的导语、结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起课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几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如教学《都市精灵》,以一个女孩为救丹顶鹤而陷入沼泽地失去生命的故事导入)、欣赏一组图片(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呈现姹紫嫣红的鲜花图片导入)、猜一个谜语(如教学《雪》,以“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的谜语导入)、设置一个悬念(如教学《享受生活》,以英文“Keep your face to the sunshine and you Can not see shadow.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设悬导入)、口述一段台词(如教学《错过》,以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中的一段经典台词导入)……笔者曾尝试以点评课文、续补后篇、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收效良好。热烈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思维活动也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激发。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旅途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部分。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是枯燥乏味的,还是快乐有趣的,都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鲜活起来,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用我们教学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师生的“激情之水”长流不息,“激情之花”永开不败!
(作者单位: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一、激情挖掘,寻找作品的美感触点。
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这样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和情感因素,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发挥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挖掘作品的美感触点,让学生在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的引领下,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认识他们笔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从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获得一种语文所独有的审美情趣。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诗词,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意境深远,气势磅礴,像一幅淋漓酣畅的中国画。作者借景抒情,把眼前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抒发自己宽广的胸襟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大抱负。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迅速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向往之情。再加以引导、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美及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感受。又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件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普通的小事——父亲为临行的儿子买几个橘子。然而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亲情和人性的光辉。教学时着重分析细节描写和对比烘托的手法,回味、交流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爱,并讨论:在父母子女互爱的情感天平上孰轻孰重,从而懂得理解,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有了心灵的感悟与情感的共鸣,学生学习这些作品的兴趣自然就更浓厚了,情绪自然就更高涨了。
二、激情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叶澜教授曾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可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关爱还给学生。教师语言应更风趣,语调应更温和,教态应更亲切,课堂上应有更多的笑声、掌声、争论声。当合作小组展开讨论时,教师要弯下腰积极参与;当学生朗读课文不流畅而腼腆自卑时,教师要微笑鼓励;当学生有精彩的发言、出色的表现时,教师要及时肯定。课堂上如果能时常听见诸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说错了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老师,你黑板上这个字写错了”之类的话语,能时常看见诸如学生因急于表现而站着举手、争先恐后地抢着上台替板演的同学纠错、因在本小组讨论无果而走向另一学习小组参与讨论之类的现象,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活力四射、激情洋溢的课堂。
三、激情创设,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妙用教学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设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于学习状态的情境,促使其能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比如用表演(《晏子使楚》中晏子与楚王的对话)、演讲(《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辩论(《“狼”专题》中关于“狼是该猎杀还是该保护”的问题)、采访(《端午日》中有关湘西人民过端午的习俗)、竞赛(背诵课文、古诗)等活动以及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小组合作的互动形式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参与互动,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长此以往,学生心中定能燃起求知的欲望与激情。
四、激情探寻,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探求知识的开始。“学则须疑”,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所以教者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在课堂上极力营造质疑的氛围,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变“学会”为“会学”。魏书生曾说过:“利用学生脑子里上进的火花去推动他大脑机器的运转,是一种节约能源的好办法。”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好胜心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善于从教学材料中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景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寻答案的欲望。在一次测试命题中,笔者故意将一道成语选择题的四个选项都弄成错的,让学生选出正确答案。结果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四个答案都有人选,就是没人敢说“此题没有答案”,笔者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执教朱自清的散文《绿》一文时,在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后,设计“质疑释疑,指点迷津”这样一个环节,有学生提问:作者第一次到仙岩游时是春天,春水绿波,为何没感觉绿得“奇异”,第二次游仙岩是秋天,为何反觉绿得“奇异”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精神品格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接着又有学生问:作者为何将梅雨潭的绿叫做“女儿绿”?(教师引导学生换成“祖母绿”或“男儿绿”,看哪一个能表现梅雨潭绿的特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小组积极地进行合作探究,消除了心中的疑惑,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五、激情延伸,设计新颖的导语、结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起课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几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如教学《都市精灵》,以一个女孩为救丹顶鹤而陷入沼泽地失去生命的故事导入)、欣赏一组图片(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呈现姹紫嫣红的鲜花图片导入)、猜一个谜语(如教学《雪》,以“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的谜语导入)、设置一个悬念(如教学《享受生活》,以英文“Keep your face to the sunshine and you Can not see shadow.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设悬导入)、口述一段台词(如教学《错过》,以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中的一段经典台词导入)……笔者曾尝试以点评课文、续补后篇、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收效良好。热烈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思维活动也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激发。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旅途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部分。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是枯燥乏味的,还是快乐有趣的,都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鲜活起来,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用我们教学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师生的“激情之水”长流不息,“激情之花”永开不败!
(作者单位: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